《紙閱讀文庫·原創隨筆系列(第3輯):西書搜讀記》為讀者呈現的,一方面是“搜”西書的辛苦,另一方面是“讀”西書的歡樂。作者劉剛趣味高貴風雅,屬葉靈風、杜漸或董橋一類書愛家,慣於追索域外散文珍珠,譬如《四季隨筆》、《皮普斯日記》、《瓦爾登湖》、《梭羅日記》、《倫敦的叫賣聲》、《牛津書話選》、《書與書人》、《獵書家的假日》、《閣樓哲學家》……其中許多書,都是精裝英文原版。每一冊精品的得藏,都令劉剛迷醉不已,接下來便是耽讀、紹介、試譯、類比、鉤沉、糾謬、評議……這些偉大的西書,陪伴了他心靈、人格的成長,也培育了他的價值觀、人生觀。
基本介紹
- 書名:西書搜讀記
- 出版社: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 頁數:150頁
- 開本:32
- 作者:劉剛 黃妙軒
- 出版日期:2012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118644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紙閱讀文庫·原創隨筆系列(第3輯):西書搜讀記》收入三十多篇“談西書”的書話隨筆,系從作者劉剛所發舊作和新寫博文中採集而來。文章以“搜讀”為引擎展開思路,文風簡白質樸,雖仍不乏稚嫩淺直,但其氣象已“彩雲湧起”,達到“雲捲雲舒”境界僅是一個時間問題。
作者簡介
劉剛,藏書家。畢業於內蒙古大學,現為內蒙古工業大學圖書館館員。業餘喜讀未見書,寫書話,有十多萬字書話作品見諸報端。
媒體推薦
我以為《西書搜讀記》這個書名里最妙的一個字就是“搜”,它使後面的“讀”變得奢侈、緊俏和生機勃勃。想一想,書生活之甘苦歌哭,盡在“搜”與“讀”,兩者具有邏輯關係:“搜”是動態行動,“讀”是靜態思考;“搜”是讀前的相思、夢寐、尋覓和期待,“讀”是搜後的驚喜、暢快、炫耀和饕餮。有很多我們思慕已久的好書,因出版年代早、印數少,買到頗不易,只能慢慢去搜。古人“眾里尋她”、“寤寐思服”之辭,非為描述戀人間的悶騷所專,書痴對好書的渴求程度絲毫不遜於此,可能還更高尚、更持久。
像書愛家劉剛一樣“身在曹營心在漢”地去熱愛“私藏”吧,銘記“尋找即找到,叩門即開門”的古訓,在全球範圍內放眼尋覓一本又一本魂牽夢繞的好書。書非搜不能讀也;搜而後得之書,讀來最樂;搜讀是神奇的法輪,既會改變書的命運,也會改變人的命運。
(張阿泉)
像書愛家劉剛一樣“身在曹營心在漢”地去熱愛“私藏”吧,銘記“尋找即找到,叩門即開門”的古訓,在全球範圍內放眼尋覓一本又一本魂牽夢繞的好書。書非搜不能讀也;搜而後得之書,讀來最樂;搜讀是神奇的法輪,既會改變書的命運,也會改變人的命運。
(張阿泉)
圖書目錄
西書讀趣
讀《四季隨筆》札記一
讀《四季隨筆》札記二
喬治·吉辛與《四季隨筆》
《瓦爾登湖》札記
閒談《瓦爾登湖》的一條誤譯
《瓦爾登湖》的注釋
讀《閣樓哲學家》札記
埃米利·梭維斯特的《閣樓哲學家》
“敦倫”與《皮普斯日記》的“私”趣味
小讀《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一段畸戀導致的後果——毛姆的《書袋》
讀《倫敦的叫賣聲》
《牛津書話選》
安德魯·朗的《書與書人》
昆蟲世界的荷馬——讀法布爾《昆蟲記》
《羅克威爾·肯特藏書票與標誌集》
《一生的故事》
約翰·妥瑪史密斯和《雨天的書》
約翰·繆爾的《山間夏日》
西書搜趣
廁中讀書
“書”雜拌兒
讀書記
蘋果花開
夢中書事三則
關於“書”的小說
買英文原版《四季隨筆》記
《獵書家的假日》搜求記
羅遜·巴哈著《獵書家的假日》得藏記
《叔本華散文集》
獵書家的趣味
偷書的故事——讀郭沫若小說《萬引》
買英文老書記
西書的開本
西書的軼事——“艾爾澤維爾版本”
西書譯趣
偷書的人
毛姆《書袋》節譯
喬治·吉辛略傳
威廉·哈茲利特的《論讀舊書》
獵書家的故事
書的傳奇(一)
書的傳奇(二)
買書記
《牛津書話選》序言
後記
讀《四季隨筆》札記一
讀《四季隨筆》札記二
喬治·吉辛與《四季隨筆》
《瓦爾登湖》札記
閒談《瓦爾登湖》的一條誤譯
《瓦爾登湖》的注釋
讀《閣樓哲學家》札記
埃米利·梭維斯特的《閣樓哲學家》
“敦倫”與《皮普斯日記》的“私”趣味
小讀《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一段畸戀導致的後果——毛姆的《書袋》
讀《倫敦的叫賣聲》
《牛津書話選》
安德魯·朗的《書與書人》
昆蟲世界的荷馬——讀法布爾《昆蟲記》
《羅克威爾·肯特藏書票與標誌集》
《一生的故事》
約翰·妥瑪史密斯和《雨天的書》
約翰·繆爾的《山間夏日》
西書搜趣
廁中讀書
“書”雜拌兒
讀書記
蘋果花開
夢中書事三則
關於“書”的小說
買英文原版《四季隨筆》記
《獵書家的假日》搜求記
羅遜·巴哈著《獵書家的假日》得藏記
《叔本華散文集》
獵書家的趣味
偷書的故事——讀郭沫若小說《萬引》
買英文老書記
西書的開本
西書的軼事——“艾爾澤維爾版本”
西書譯趣
偷書的人
毛姆《書袋》節譯
喬治·吉辛略傳
威廉·哈茲利特的《論讀舊書》
獵書家的故事
書的傳奇(一)
書的傳奇(二)
買書記
《牛津書話選》序言
後記
後記
這本小書里的拉雜談書的文字,是我從二○○九年到二○一一年看書時隨手寫下來的。
我非常喜歡葉靈鳳的書話散文。他的《讀書隨筆》三集(三聯書店,范用編)以及《葉靈鳳隨筆合集》三集(文匯出版社,陳子善編)日常總要放在枕邊。
讀得多了,有時候也難免“技癢起來”,不顧這一時衝動的“效顰之醜”,模仿人家的筆觸和調調寫上兩段,自娛自樂。當然,偶爾也難免會投給報社,為把那些小文字變成了一方“豆腐塊”而自喜。
葉靈鳳擅長寫“談西書”的文字。尤其對於那些西方“書淫”藏書的趣味,作者可說是深切的了解。那不只是傳遞給讀者一種藏書過程中所費的周折,還有與書的悲歡離合的故事、喜怒哀樂的情感。唯其真摯,讓人讀來頗為所動。
我這本小書里提到的幾本“西人書話集”,就是經了葉先生的紹介,受了蠱惑,急欲一見的書。例如:《四季隨筆》一九。三年初版本;水天同翻譯的《四季隨筆》第一個漢譯本,書名叫做《鄉居雜記》的;再或者羅遜·巴哈博士著的《獵書家的假日》等等。
自家非常慶幸生活在這個“信息全球化”的網路時代。短短的幾年中,我的夢想逐個成真,那些心念已久的好書被我一本本地買到、捕獲。
翻動那些皮面的舊書,那些泛著金黃的光澤、散發著沉澱在歲月中的紙的幽香,一個愛書者是很容易就被俘虜,一下子沉醉進它那“裁切不齊”的“四個小框線”所組成的世界裡去的。
此次有幸能讓自己的這本小書人選進“紙閱讀文庫”,實在令人驚喜。這下,能夠和更多的“書愛家”們交流我這一點兒“普通讀者”的淺薄之見了!
在此要特別感謝促成其事的書愛家黃妙軒、張阿泉兩位可欽敬的先生。沒有你們的青眼與敦促,這本小書是不可能出版的。妙軒先生特賜書名,阿泉先生還撥冗寫了一篇長序,都為此書增色不少。責任編輯吳曉明先生不辭辛勞,在此一併致以誠摯的謝意。
二○一一年十一月八日下午於幽靜的工大逸夫圖書館
我非常喜歡葉靈鳳的書話散文。他的《讀書隨筆》三集(三聯書店,范用編)以及《葉靈鳳隨筆合集》三集(文匯出版社,陳子善編)日常總要放在枕邊。
讀得多了,有時候也難免“技癢起來”,不顧這一時衝動的“效顰之醜”,模仿人家的筆觸和調調寫上兩段,自娛自樂。當然,偶爾也難免會投給報社,為把那些小文字變成了一方“豆腐塊”而自喜。
葉靈鳳擅長寫“談西書”的文字。尤其對於那些西方“書淫”藏書的趣味,作者可說是深切的了解。那不只是傳遞給讀者一種藏書過程中所費的周折,還有與書的悲歡離合的故事、喜怒哀樂的情感。唯其真摯,讓人讀來頗為所動。
我這本小書里提到的幾本“西人書話集”,就是經了葉先生的紹介,受了蠱惑,急欲一見的書。例如:《四季隨筆》一九。三年初版本;水天同翻譯的《四季隨筆》第一個漢譯本,書名叫做《鄉居雜記》的;再或者羅遜·巴哈博士著的《獵書家的假日》等等。
自家非常慶幸生活在這個“信息全球化”的網路時代。短短的幾年中,我的夢想逐個成真,那些心念已久的好書被我一本本地買到、捕獲。
翻動那些皮面的舊書,那些泛著金黃的光澤、散發著沉澱在歲月中的紙的幽香,一個愛書者是很容易就被俘虜,一下子沉醉進它那“裁切不齊”的“四個小框線”所組成的世界裡去的。
此次有幸能讓自己的這本小書人選進“紙閱讀文庫”,實在令人驚喜。這下,能夠和更多的“書愛家”們交流我這一點兒“普通讀者”的淺薄之見了!
在此要特別感謝促成其事的書愛家黃妙軒、張阿泉兩位可欽敬的先生。沒有你們的青眼與敦促,這本小書是不可能出版的。妙軒先生特賜書名,阿泉先生還撥冗寫了一篇長序,都為此書增色不少。責任編輯吳曉明先生不辭辛勞,在此一併致以誠摯的謝意。
二○一一年十一月八日下午於幽靜的工大逸夫圖書館
序言
搜而後得之書,讀來最樂
張阿泉
恐怕喜歡寫作的書愛家都有一個私密願望,即在“過盡千帆”之後,自己哪一天也能出版一本小書,托在掌中,既能總結自己,又可分贈同好。現在這一本《西書搜讀記》,便是書愛家劉剛近幾年來“私密願望”的落實。
《西書搜讀記》收入四十多篇“談西書”的書話隨筆,系從作者所發舊作和新寫博文中採集而來。文章以“搜讀”為引擎展開思路,文風簡白質樸,雖仍不乏稚嫩淺直,但其氣象已“彩雲湧起”,達到“雲捲雲舒”境界僅是一個時間問題。
作為初出茅廬的新秀書話作家,劉剛拿出的第一本書可說是“書香沉鬱”、“厚積薄發”,為內蒙古教育出版社“紙閱讀文庫”之“原創隨筆系列”增添了北國清新之風。
劉剛少時清貧而性情誠篤,收入微薄而買書不輟,讀書龐雜而眼力精湛。這般“落花生質地”的草根布衣讀書種子,在現今的呼和浩特已難得一見。
嗜讀而又通英文,導致劉剛“不薄中書愛西書”。他可直接涉獵一些國內尚無中譯本的英文散文原典,這使他的閱讀視野得以擴展,閱讀體驗也變得奇異。他的讀書趣味主要集中在英文散文雜著,對“關於書之書”尤其偏愛。浸淫既久,經歷與體悟漸多,積攢下不少“私房貨”,他便開始隨心生髮散逸,雜寫書外故事、圈點書內乾坤。
我以為《西書搜讀記》這個書名里最妙的一個字就是“搜”,它使後面的“讀”變得奢侈、緊俏和生機勃勃。想一想,書生活之甘苦歌哭,盡在“搜”與“讀”,兩者具有邏輯關係:“搜”是動態行動,“讀”是靜態思考;“搜”是讀前的相思、夢寐、尋覓和期待,“讀”是搜後的驚喜、暢快、炫耀和饕餮。有很多我們思慕已久的好書,因出版年代早、印數少,買到頗不易,只能慢慢去搜。古人“眾里尋她”、“寤寐思服”之辭,非為描述戀人問的悶騷所專,書痴對好書的渴求程度絲毫不遜於此,可能還更高尚、更持久。
《西書搜讀記》為讀者呈現的,一面是“搜”的辛苦,另一面是“讀”的歡樂。劉剛趣味高貴風雅,屬葉靈鳳、杜漸或董橋一類書愛家,慣於追索域外散文珍珠,譬如《四季隨筆》、《皮普斯日記》、《瓦爾登湖》、《梭羅日記》、《倫敦的叫賣聲》、《牛津書話選》、《書與書人》、《獵書家的假日》、《閣樓哲學家》……其中許多書,都是精裝英文原版。每一冊精品的得藏,都令劉剛迷醉不已,接下來便是耽讀、紹介、試譯、類比、鉤沉、糾謬、評議……這些偉大的西書,陪伴了他心靈、人格的成長,也培育了他的價值觀、人生觀。
翻讀劉剛書稿,引起許多感懷。我自己屬“愛書種子少年栽”一族,回眸持續近三十年的搜讀生涯,有兩點體會最深:第一,人的命運與書的命運混合交織、相互影響,彼此嵌入得太深,不能分開;第二,真正有生命力的書,都是專屬某一個主人的私家書,被主人一本一本淘來,被主人的氣場滋養和激活,在特定環境中保持著個性化的獨立存在,而一旦喪失了主人和特定環境,任何一本書都會瞬間變得“失魂落魄”、“六神無主”,其審美價值與使用價值也會大打折扣。
劉剛平素在大學圖書館工作,相信他對圖書館內部事務非常了解。我常常想,一本書最黯淡的命運,莫過於被購入圖書館冷藏,其性質恰如民女被徵召人宮。圖書館雖動輒富藏十幾萬、幾十萬或上百萬書冊,但除了一小部分書有幸被人“功利化”借閱之外,絕大部分書都寂寞無比一十幾年或幾十年塵封暗角,沒有手指翻過,沒有眼睛掃過,沒有筆墨批註過;借閱卡完全空白,沒有留下一個讀者的名字;運氣好的尚可在“註銷”後流散民問,重見天日,被愛它的人救走,運氣差的則永遠當“白頭”陳列品,“閒坐說玄宗”,直到慢慢朽掉或被拖到造紙廠打漿還魂,像從沒來過世上一樣……這些化石般的“處女書”如能說話,不知要說出多少惡毒的牢騷和抱怨。
拙著書話集《慢慢讀,欣賞啊》內收一篇短文《辨析一下圖書的私藏與公藏》,對“私藏”與“公藏”的關係進行了探討。無論是業餘閒覽怡情還是專業研讀探究,我都主張多依賴“私藏”而少依賴“公藏”(這一點恰與錢锺書先生反之)。“私藏”帶給人的奇遇、隨喜、氛圍、便捷和推動,是“公藏”永難望其項背的。如果說經營“私藏”是出海捕魚,那么利用“公藏”則是去池塘釣魚,意境相差甚遠。考量一個國家國民文化素質的高低,主要不是看它擁有多少“絕世而獨立”的“公藏”,而要看它蘊涵多少“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私藏”。
我這樣低估“公藏”,仿佛先天和圖書館有仇似的。“公藏”的價值自然毋庸置疑,但它類似GDP,而“私藏”類似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只有當“車載斗量”的“公藏”更多地演變成“燕啄春泥”的“私藏”,書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否則仍是徒具皮相、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
記得美國災難巨片《後天》以地球氣溫升高為背景,描述了一場災難性毀滅事件,把人類帶進了第二個冰河世紀。該片中有一個可怕情節:一群逃難的人躲進紐約市一家公共圖書館,在被寒流凍僵之前,不斷把館內成架成堆的精裝書扯爛撕碎,然後投進壁爐里燃燒取暖……這部電影雖是科幻片,但由此不難推斷,平日看管森嚴的圖書館,一旦天災人禍降臨,就會瞬間失守、任人劫掠、斯文掃地、滿目狼藉。
我們不能過於依賴圖書館,因為它具有兩面性:既是知識殿堂又是知識牢獄,既是書的監護者又是書的毀棄者。
像書愛家劉剛一樣“身在曹營心在漢”地去熱愛“私藏”吧,銘記“尋找即找到,叩門即開門”的古訓,在全球範圍內放眼尋覓一本又一本魂牽夢繞的好書。書非搜不能讀也;搜而後得之書,讀來最樂;搜讀是神奇的法輪,既會改變書的命運,也會改變人的命運。
是為序。
二○一二年三月十九日至二十九日,斷續寫就於內大桃李湖畔。
張阿泉
恐怕喜歡寫作的書愛家都有一個私密願望,即在“過盡千帆”之後,自己哪一天也能出版一本小書,托在掌中,既能總結自己,又可分贈同好。現在這一本《西書搜讀記》,便是書愛家劉剛近幾年來“私密願望”的落實。
《西書搜讀記》收入四十多篇“談西書”的書話隨筆,系從作者所發舊作和新寫博文中採集而來。文章以“搜讀”為引擎展開思路,文風簡白質樸,雖仍不乏稚嫩淺直,但其氣象已“彩雲湧起”,達到“雲捲雲舒”境界僅是一個時間問題。
作為初出茅廬的新秀書話作家,劉剛拿出的第一本書可說是“書香沉鬱”、“厚積薄發”,為內蒙古教育出版社“紙閱讀文庫”之“原創隨筆系列”增添了北國清新之風。
劉剛少時清貧而性情誠篤,收入微薄而買書不輟,讀書龐雜而眼力精湛。這般“落花生質地”的草根布衣讀書種子,在現今的呼和浩特已難得一見。
嗜讀而又通英文,導致劉剛“不薄中書愛西書”。他可直接涉獵一些國內尚無中譯本的英文散文原典,這使他的閱讀視野得以擴展,閱讀體驗也變得奇異。他的讀書趣味主要集中在英文散文雜著,對“關於書之書”尤其偏愛。浸淫既久,經歷與體悟漸多,積攢下不少“私房貨”,他便開始隨心生髮散逸,雜寫書外故事、圈點書內乾坤。
我以為《西書搜讀記》這個書名里最妙的一個字就是“搜”,它使後面的“讀”變得奢侈、緊俏和生機勃勃。想一想,書生活之甘苦歌哭,盡在“搜”與“讀”,兩者具有邏輯關係:“搜”是動態行動,“讀”是靜態思考;“搜”是讀前的相思、夢寐、尋覓和期待,“讀”是搜後的驚喜、暢快、炫耀和饕餮。有很多我們思慕已久的好書,因出版年代早、印數少,買到頗不易,只能慢慢去搜。古人“眾里尋她”、“寤寐思服”之辭,非為描述戀人問的悶騷所專,書痴對好書的渴求程度絲毫不遜於此,可能還更高尚、更持久。
《西書搜讀記》為讀者呈現的,一面是“搜”的辛苦,另一面是“讀”的歡樂。劉剛趣味高貴風雅,屬葉靈鳳、杜漸或董橋一類書愛家,慣於追索域外散文珍珠,譬如《四季隨筆》、《皮普斯日記》、《瓦爾登湖》、《梭羅日記》、《倫敦的叫賣聲》、《牛津書話選》、《書與書人》、《獵書家的假日》、《閣樓哲學家》……其中許多書,都是精裝英文原版。每一冊精品的得藏,都令劉剛迷醉不已,接下來便是耽讀、紹介、試譯、類比、鉤沉、糾謬、評議……這些偉大的西書,陪伴了他心靈、人格的成長,也培育了他的價值觀、人生觀。
翻讀劉剛書稿,引起許多感懷。我自己屬“愛書種子少年栽”一族,回眸持續近三十年的搜讀生涯,有兩點體會最深:第一,人的命運與書的命運混合交織、相互影響,彼此嵌入得太深,不能分開;第二,真正有生命力的書,都是專屬某一個主人的私家書,被主人一本一本淘來,被主人的氣場滋養和激活,在特定環境中保持著個性化的獨立存在,而一旦喪失了主人和特定環境,任何一本書都會瞬間變得“失魂落魄”、“六神無主”,其審美價值與使用價值也會大打折扣。
劉剛平素在大學圖書館工作,相信他對圖書館內部事務非常了解。我常常想,一本書最黯淡的命運,莫過於被購入圖書館冷藏,其性質恰如民女被徵召人宮。圖書館雖動輒富藏十幾萬、幾十萬或上百萬書冊,但除了一小部分書有幸被人“功利化”借閱之外,絕大部分書都寂寞無比一十幾年或幾十年塵封暗角,沒有手指翻過,沒有眼睛掃過,沒有筆墨批註過;借閱卡完全空白,沒有留下一個讀者的名字;運氣好的尚可在“註銷”後流散民問,重見天日,被愛它的人救走,運氣差的則永遠當“白頭”陳列品,“閒坐說玄宗”,直到慢慢朽掉或被拖到造紙廠打漿還魂,像從沒來過世上一樣……這些化石般的“處女書”如能說話,不知要說出多少惡毒的牢騷和抱怨。
拙著書話集《慢慢讀,欣賞啊》內收一篇短文《辨析一下圖書的私藏與公藏》,對“私藏”與“公藏”的關係進行了探討。無論是業餘閒覽怡情還是專業研讀探究,我都主張多依賴“私藏”而少依賴“公藏”(這一點恰與錢锺書先生反之)。“私藏”帶給人的奇遇、隨喜、氛圍、便捷和推動,是“公藏”永難望其項背的。如果說經營“私藏”是出海捕魚,那么利用“公藏”則是去池塘釣魚,意境相差甚遠。考量一個國家國民文化素質的高低,主要不是看它擁有多少“絕世而獨立”的“公藏”,而要看它蘊涵多少“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私藏”。
我這樣低估“公藏”,仿佛先天和圖書館有仇似的。“公藏”的價值自然毋庸置疑,但它類似GDP,而“私藏”類似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只有當“車載斗量”的“公藏”更多地演變成“燕啄春泥”的“私藏”,書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否則仍是徒具皮相、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
記得美國災難巨片《後天》以地球氣溫升高為背景,描述了一場災難性毀滅事件,把人類帶進了第二個冰河世紀。該片中有一個可怕情節:一群逃難的人躲進紐約市一家公共圖書館,在被寒流凍僵之前,不斷把館內成架成堆的精裝書扯爛撕碎,然後投進壁爐里燃燒取暖……這部電影雖是科幻片,但由此不難推斷,平日看管森嚴的圖書館,一旦天災人禍降臨,就會瞬間失守、任人劫掠、斯文掃地、滿目狼藉。
我們不能過於依賴圖書館,因為它具有兩面性:既是知識殿堂又是知識牢獄,既是書的監護者又是書的毀棄者。
像書愛家劉剛一樣“身在曹營心在漢”地去熱愛“私藏”吧,銘記“尋找即找到,叩門即開門”的古訓,在全球範圍內放眼尋覓一本又一本魂牽夢繞的好書。書非搜不能讀也;搜而後得之書,讀來最樂;搜讀是神奇的法輪,既會改變書的命運,也會改變人的命運。
是為序。
二○一二年三月十九日至二十九日,斷續寫就於內大桃李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