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浣紗石

西施浣紗石

諸暨城南薴蘿山下,臨江瀕水有一方石。絕代佳人西施,與這塊方石有不解之緣。據說,只要西施去浣紗,方石就會自動沉浮,水淺則沉,水漲則浮,使她浣起紗來,舒服省力,恰到好處。站在方石上浣過的紗,潔白光亮,柔軟舒展,聽說還有異香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施浣紗石
  • 外文名稱:Xi shi HuanShaShi
  • 地理位置:浙江諸暨
  • 氣候類型:溫帶
相關簡介,歷史故事,

相關簡介

在諸暨城關南部薴蘿山麓、浦陽江邊。薴蘿山為西施故里,山麓浣紗石上刻有“浣紗”兩字,傳為王羲之所書。這塊普通石頭,只因西施的芳名,只因書聖王羲之的題字,便有了不同尋常的價值。古今無數詩人吟唱它,畫家描畫它。浣紗石北首高坎上有浣紗亭,沿亭東側拾級而下,有一塊小平地,右手高坎有沙孟海書寫的“西施浣紗處”五個石刻大字。浣紗石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故事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 西施浣紗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滅後西施就失去了音信,關於她的結局有很多種,最有可能的兩個結局之一是:西施與范蠡泛舟五湖,之二是被越王裝進袋子裡拋入水中溺死。
西施浣紗石西施浣紗石
施夷光世居諸暨薴蘿山(亦名羅山)下薴蘿村(今諸暨市城南浣紗村)。薴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女。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準備送於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和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迴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在西施由越入吳的路線上,南自諸暨,北迄蘇州,所在均有西施遺蹟。諸暨薴蘿山麓、浣紗江畔尚存浣紗石、浣紗亭、西施灘、西施坊,西施殿等古蹟。西施有“沉魚”之貌,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獃,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後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國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
後人為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薴蘿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開成年間(公元836-840年)著名詩人李商隱寫下“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的詩句;稍後,女詩人魚玄機又有《西施廟》詩。這些是目前能見到的關於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當規模。此後屢興屢廢。現在的西施殿位於浙江諸暨,1990年落成,景區占地5000平方米,由門樓、西施殿、古越台、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沉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西施殿景區在重修過程中還從民間徵集了12000餘件從老式民居上拆下來的古建築構件,其中包括梁、柱、門、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這些木、石構件雕刻精美,工藝水平高超,大大增強了西施殿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使它更具有了濃厚的地方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