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名家名作欣賞》是2009年2月1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琳、潘中藝。它主要選擇了西方文學中的十多位作家的十餘部小說名作進行賞讀,予以介紹。
基本介紹
- 書名:西方文學名家名作欣賞
- 作者:朱琳,潘中藝
- ISBN:9787811392166
- 頁數:285
- 出版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02-0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序言
人,棲居於大地之上,勞作生息。可是人作為有靈性的存在,他不滿足於日復一日的侷促的瑣屑生活,還嚮往超越於日常世界之上的精神家園。文學便展示了人“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之上”的景觀,引領人們進入一個對人生情境作了藝術提煉、充滿想像和詩意的美的世界,擴展和延伸人們的知識體認和情感體驗,讓我們的精神得到滋養,心靈獲得自由。
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為我們帶來精神愉悅和審美快感。本該是“悅讀”。可是如今年輕一代的賞心樂事中已難覓閱讀文學名著的蹤影。急功近利大環境下的急功近利的閱讀選擇,加上迅猛發展的影視和網路的衝擊,人們離讀名著之樂似乎越來越遠。與文學名著的疏遠,不僅使我們喪失了現實物質世界中一種珍貴的樂趣。更使得我們錯失了一條提升生命質量的途徑。閱讀文學名著,可以起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豐富心靈、培養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養的作用,於是我們聽到來自有識之士的聲聲呼籲:親近名著、閱讀經典!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各民族文化碰撞交匯。在由多元文化構成的國際文化環境中,年輕一代的文學知識體系中除了本國文學外,也應該包括中國以外的文學——由全世界共有、共享的精神財富。
本書選擇了西方文學中的十多位作家的十餘部小說名作進行賞讀,予以介紹。之所以選擇“小說”這個文類,首先基於小說在文學家族中的重要地位、輝煌成就及巨大影響。在西方,相對於詩歌和戲劇文學而言,近代意義上的小說是最年輕的文學品種,曾是“受人輕視的一種文學形式”。但19世紀以來,小說佳作迭出,聲望日隆,由最初的邊緣地位進入了系統的中心,成為表現力最強、成就最豐、讀者最眾、影響最大的文學種類。其次也考慮到文學傳播方面的因素。我國大多數讀者是通過譯文了解西方文學作品的。比較起某種意義上具有“不可翻譯性”特點的詩歌,小說作為以"故事"為主幹的散文體敘事藝術形式,在翻譯過程中的“損失”相對要小。而作家作品的選擇,出於以下考慮:
1.遵循“經典”原則。西方小說作家多如繁星,作品難以數計,在有限的讀書生涯里,我們只選那些經過時間的淘洗和無數讀者篩選過的、被公認為“經典”的名作精品來讀。20世紀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說:“經典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的出於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文學經典是優秀文化的結晶,具有思想的深刻性、藝術的獨創性,因此能夠穿越時空,深入人心。19世紀美國思想家、散文家愛默生在談到書籍選擇時說:“我必須提供的三條實用準則是:(1)不讀任何一部寫出來不到一年的書;(2)不是名著不讀;(3)唯讀你喜歡的書。”書中所選的作品均為文化傳統認可而編者本人所喜愛的名著。
2.體現“史”的脈絡。誕生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十日談》是歐洲近代短篇小說的奠基作,《堂吉訶德》則是近代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魯濱孫漂流記》與《少年維特的煩惱》顯現出小說獲得長足發展的18世紀小說寫實與感傷的不同風格特徵。19世紀所選的小說既有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作,也有現實主義小說的傑作,力圖呈現西方小說發展的黃金時代的豐富面貌。而20世紀的幾部小說可以見出從思想意識到審美觀念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按照西方小說發展史的線索,考慮所選作品在西方小說發展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希望藉此讓讀者不僅有“點”上的了解,也能有“線”上的縱覽,多少感受到西方小說發展的脈絡。
愉悅的閱讀並不意味著輕鬆的閱讀。深度閱讀和個性化的閱讀,需要讀者具備沉靜而非浮躁的心態,具有獨立而非盲目從眾的精神,擁有發現美的銳目、領略美的心智。深入的閱讀過程伴隨著思想探究和情感體驗,而思想往往是認真、嚴肅、緊張的,體驗可能是沉重、壓抑甚至痛苦的。但正因為此,文學經典具有常讀常新的無窮魅力,具有提高我們生命價值的驚人力量。學術前輩李賦寧先生引用18世紀英國作家斯威夫特之言,以“蜜與蠟”作為他的西方文學閱讀心得專著的書名,意指優秀的西方名著能夠帶給讀者“甜蜜和光明”,提供美感享受和理智上的滿足。筆者以自己在大學課堂上選修課講義為基礎,雜以部分發表過的論文的改編,輯成此書,與年輕的讀者們分享閱讀經典的歡樂,訴說自己粗粗領略西方文學經典之美後的感動和景仰之情,並急切地吁告:出發吧,踏上這賞美和愛智的文學之旅!
目錄
文摘
——薄伽丘的《十日談》
死亡陰影下的人生歡宴
1348年初春,在義大利美麗的城市佛羅倫斯,一場可怕的瘟疫正在蔓延。染病的男女,身上突然出現腫塊,而且這死兆般的“疫瘤”迅速擴展到身體的各個部分。幾乎所有的染病者都很快地喪命。儘管人們又是封城,又是打掃衛生,還向天主反覆祈禱,可是被稱為“黑死病”的瘟疫還是“一傳十,十傳百”,死亡的陰影籠罩一切。不到半年,城裡死了十萬餘人,漂亮的宅邸十室九空,萬貫家財沒了繼承人。
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作家喬萬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hccio,1313-1375)在小說《十日談》(1348-1353)開頭向我們展示的歷史上真實的悲慘圖景,也是展開書中故事的一個重要背景。“浩劫當前,我們這座城裡的法紀和聖規幾乎蕩然無存了。”在死亡陰影的籠罩下,人們更進發出追求現世歡樂的渴望。有7個貴族青年女子和3個年輕男子帶著僕人,結伴來到鄉間別墅避難,期望“可以由著自己的心意尋求歡樂,但不越出理性的範圍”。置身於樹木蔥蘢、綠草成茵的別墅花園,他們暫時擺脫了對死亡的恐懼之情,開始輪流講故事消遣。每天他們推舉出一個女王或國王來主持,每個人各講一個故事,一直講了十天,所以小說得名《十日談》。
每一天的故事都圍繞著一個主旨展開。
第一天的故事相對比較散漫,後面故事的內容都有所涉及,主要以諷喻手法透視人類罪愆。頭兩個故事具有提綱挈領的意義。第一則是“歹徒升天”的故事。公證人夏潑萊托吃喝嫖賭,坑蒙拐騙,殺人越貨,褻瀆神聖,可謂無惡不作,本該落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可是詭計多端、巧舌如簧的他,臨死前做了一番騙人的懺悔,不僅騙得了臨終懺悔的聖潔修士的信任,而且被教會奉為聖者,成為“聖夏潑萊托”。教堂里為他建了神龕,男女老幼前來祈求消災賜福。一場狂熱的宗教迷信活動完全建立在欺騙的基礎上。第二則故事中,巴黎商人賈諾托百般勸好友、猶太商人亞伯拉罕“放棄虛偽的猶太教,信奉正宗的天主教”。亞伯拉罕來到羅馬進行考察,看到神職人員“個個只知道姦淫、貪財、吃喝、欺詐、妒忌、驕橫,無惡不作,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如果還要再壞的話,那我就只能說,羅馬不是一個高居他人之上的聖城,而是一個容納一切罪惡的大熔爐”。揭露宗教欺騙,暴露神職人員的惡德敗行的主題,在這一天和後面數天的許多故事中得到演繹和展開。另兩則有關圖謀不軌或是昏庸軟弱的國王如何因巧妙的勸諭而轉變的故事,則顯示了機智和巧言的力量,而這也是後面故事的一個重要內容。
第二天的故事,講的是造化弄人,因此導致的陰差陽錯、悲歡離合、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故事。例如,法國代國王攝政的安特衛普伯爵拒絕太子妃的求歡,反被誣陷,只得帶著一雙年幼的兒女逃亡。他將兒女寄養在英國,自己在愛爾蘭當了僕役。18年後,他的兒子成了將軍,女兒有了好的歸宿,而他自己的冤屈也終於得以昭雪。
命運雖有擺弄人的力量,但人類的心志和努力卻能與之抗爭,愛情和智慧更是大顯其能,這是第三天故事的主要內容。第九則故事中,醫師的女兒吉萊塔愛上主人伯爵的兒子貝特朗,對方卻嫌她出身低微。因為治好了國王的痼疾,吉萊塔藉助國王之力,得以締結與貝特朗的婚姻。她管理領地有方,得到家臣僕役的愛戴,但沒能得到丈夫的愛情。新郎在婚禮後就去從軍,說是只有吉萊塔生下他的親生兒子並得到他最珍愛的戒指,他才可能回心轉意。吉萊塔千方百計做到了似乎不可能做到的事,終於贏得了丈夫的心。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根據此題材寫成了他的喜劇《終成眷屬》。
第四、五天所講的故事都是愛情的悲與歡。悲慘的如第四天第五則故事,伊薩貝塔與哥哥店鋪里的夥計羅倫佐相愛,她的三個哥哥認為她有辱門庭,竟殘忍地殺死了她的愛人。伊薩貝塔好不容易找到愛人的屍首,將他的頭顱帶回埋入花盆,以淚澆灌,花盆中開出了美麗茁壯、香氣四溢的花朵,而她的哥哥們又偷走了她的花盆,她因悲傷而亡。歡喜的如第五天第九則故事,佛羅倫斯青年費德里科愛上貴婦人莫娜·焦萬娜,為博她歡心,騎馬比武,慷慨捐贈,為此耗盡家財,卻無怨無悔地隱居鄉間。當孀居的貴婦人到他那兒做客時,一貧如洗的他殺了僅存的心愛的鷹款待客人,感動了這位貴婦人。後來她嫁給了費德里科,並帶來了豐厚的陪嫁。
第六天的故事強調智慧的重要性,巧言和策略常常能夠化解困境。第三則故事中年輕的諾娜夫人,面對主教和大將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她帶侮辱性的話語,以不動聲色的一句巧言,暗示性地揭了他們道德敗壞的老底,使他們狼狽不堪地敗下陣來,維護了自尊。如果說諾娜夫人顯示的是大智慧,第四則故事中講述偷占主人便宜的廚子表現出的是善於隨機應變的小機靈。
第七天和第八天講的是男女之間和男人們之間的相互欺騙和捉弄。女人們或是因為遭丈夫冷落,要去追求愛情;或是為了報復丈夫的忌妒,去欺騙丈夫。作者為她們辯解道:“如果做丈夫的不講道理無端吃醋,那么妻子無論怎樣對待丈夫,就千萬不能責怪她,而應當讚揚才是。”有意害人的人,則往往自取其辱。第八天第七則故事,佛羅倫斯輕浮的少婦埃萊娜,號隋人合夥戲弄一個對自己痴情的大學生,大吃苦頭的大學生以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她吃了數倍於自己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