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市場經濟財政學集萃

西方市場經濟財政學集萃

《西方市場經濟財政學集萃》是鷺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心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方市場經濟財政學集萃
  • 作者:潘心城
  • 出版社:鷺江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4年12月
  • 頁數:228 頁
  • ISBN:9787806101346
前言
第1篇 公共部門的政治經濟學
第1章 市場和
1.1 資源配置的效率:含義與條件
1.1—1 效率的含義
1.1—2 效率的實現條件:MSB=MSC
1.2 市場失靈和經濟活動的範圍
1.2—l 完全競爭下的資源配置
1.2—2 市場機制的失靈:效率的背離
1.2—3 市場機制的失靈:分配的不公
1.2—4 簡短的歸納:經濟活動的範圍
1.3 公共財政及其職能
1.3—1 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
1.3—2 財政的調節分配職能
1.3—3 財政的穩定經濟職能
小結
第2章 外部效應理論
2.1 外部效應:分類和事例
2.1—1 外部效應的分類方法
2.1—2 正的外部效應與負的外部效應
2.2 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
2.2—1 負的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
2.2—2 正的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
2.2—3 正的外部效應:外部邊際效益遞減的情況
2.3 外部效應的內在化:的矯正措施
2.3—1 何謂外部效應的內在化
2.3—2 矯正性的稅收與負的外部效應的內在化
2.3—3 矯正性的財政補貼與正的外部效應的內在化
小結
第3章 公共物品理論
3.1 公共物品的特性
3.1—1 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特性的比較
3.1—2 一個典型的事例:麵包與取暖
3.1—3 判定公共物品的步驟
3.2 純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與純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
3.2—1 對純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水平相加
3.2—2 對純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垂直相加
3.3 純粹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3.3—1 MSB=MSC同樣適用於公共物品
3.3—2 一個數字的例子
3.4 林達爾均衡和免費搭車者
3.4—1 一種公共物品的供給方式: 自願捐獻與成本分擔
3.4—2 林達爾均衡的條件與免費搭車者的出現
3.4—3 強制性的融資——免費搭車者問題的解決
3.5 混合物品,半公共或半私人物品
3.5—1 混合物品的概念
3.5—2 混合物品的供給
小結
第4章 公共選擇理論
4.1 多數規則下的公共物品的供給:政治均衡的概念
4.1—1 政治均衡
4.1—2 投票與決策
4.1—3 簡要的歸納:政治均衡的決定因素
4.1—4 多數規則下的政治均衡:一個模型
4.1—5 中間投票者
4.2 多數規則下投票結果的性和循環性
4.2—1 單峰偏好與多峰偏好
4.2—2 配對投票:循環現象的出現
4.2—3 多峰偏好的存在
4.3 同時就一個以上問題的投票:投票交易的發生
4.3—1 互投贊成票與投票交易
4.3—2 隱含的投票交易
4.3—3 投票交易與效率
4.4 政治行為的分析
4.4—1 投票還是不投票:投票者的行為特點
4.4—2 政治家(政黨)與選票極大化
4.4—3 官僚主義與公共物品的供給
4.4—4 特殊利益集團與政治均衡
小結
第2篇 巨觀財政理論與政策思想
第5章 公共支出理論
5.1 公共支出的結構
5.1—1 公共支出:理論上的分類
5.1—2 公共支出:預算上的分類
5.2 公共支出的經濟影響:消耗性支出
5.2—1 消耗性支出對流通領域的影響
5.2—2 消耗性支出對生產領域的影響
5.2—3 消耗性支出對分配領域的影響
5.3 公共支出的經濟影響:轉移性支出
5.3—1 轉移性支出對流通領域的影響
5.3—2 轉移性支出對生產領域的影響
5.3—3 轉移性支出對分配領域的影響
5.3—4 一個簡化了的事例:食品券補貼
5.4 公共支出的模型:關於公共支出增長現象的解釋
5.4—1 活動擴張法則
5.4—2 公共收入增長引致說
5.4—3 公共支出增長的發展模型
5.4—4 非均衡增長模型
小結
第6章 公共財政的效率:預算決策及其經濟分析
6.1 與預算有關的概念
6.1—1 什麼是預算
6.1—2 預算年度
6.1—3 預算的分類
6.1—4 預算的原則
6.2 預算決策程式
6.2—1 預算的編制和提出
6.2—2 預算的審議和批准
6.2—3 預算的執行
6.2—4 預算執行的監督
6.3 預算決策的經濟分析:機會成本分析
6.3—1 機會成本分析的含義
6.3—2 進一步的說明:資源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間的配置
6.4 預算決策的經濟分析:成本一效益分析
6.4—1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含義
6.4—2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步驟
6.4—3 時間因素的考慮:貼現
6.4—4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作用與局限性
小結
第7章 公共收入:稅收、公債及其他
7.1 公共收入的原則
7.1—1 受益原則
7.1—2 支付能力原則
7.2 稅收: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
7.2—1 什麼是稅收
7.2—2 課稅主體、課稅客體和稅率
7.2—3 稅收是取得公共收入的形式
7.2—4 實際情況:稅收占公共收入的比重
7.3 公債:有償性的公共收入形式
7.3—1 什麼是公債
7.3—2 公債主要作為彌補財政赤字的來源而發揮作用
7.3—3 公債與的資本性支出
7.4 其他公共收入形式
7.4—1 引致的通貨膨脹
7.4—2 對的捐贈
7.4—3 使用費
7.4—4 規費
小結
第8章 財政乘數與經濟均衡
8.1 從預算平衡論到功能財政論
8.1—1 大衰退以前的正統預算準則:年度預算平衡論
8.1—2 大衰退的產物;周期預算平衡論
8.1—3 功能財政論
8.2 無預算條件下國民收入的決定
8.2—1 二元經濟下的國民收入流量循環模型
8.2—2 二元經濟下的國民收入的決定
8.3 有預算條件下國民收入的決定
8.3—1 三元經濟下的國民收入流量循環模型
8.3—2 三元經濟下的國民收入的決定
8.4 財政乘數與國民收入的均衡水平
8.4—1 支出乘數
8.4—2 稅收乘數
8.4—3 平衡預算乘數
小結
第9章 財政政策:目標與工具
9.1 財政政策的目標
9.1—1 充分就業的目標
9.1—2 物價穩定的目標
9.1—3 經濟成長的目標
9.2 自決的財政政策
9.2—1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9.2—2 緊縮性的財政政策
9.3 非自決的財政政策
9.3—1 自動變化的稅收
9.3—2 自動變化的支出
9.4 供給學派的財政政策主張
9.4—1 供給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供給學派的理論基礎
9.4—2 減稅——供給學派的重要政策主張
9.4—3 供給學派和凱恩斯主義“減稅”主張的比較
小結
第3篇 稅收:理論與結構
第10章 稅收原則理論
10.1 稅收原則理論的演變
10.1—1 威廉·配第的稅收原則
10.1—2 攸士第的稅收原則
10.1—3 亞當·斯密的稅收原則
10.1—4 薩伊的稅收原則
10.1—5 華格納的稅收原則
10.2稅收與公平
10.2—1 稅收公平的意義
10.2—2 衡量稅收公平的標準
10.3 稅收與效率
10.3—1 稅收效率的意義
10.3—2 稅收的經濟效率原則
10.3—3 稅收本身的效率原則
10.4 對西方稅收原則理論作一個歸納
10.4—1 稅收的財政效益
10.4—2 稅收的經濟影響
10.4—3 稅收的社會影響
附錄:西方稅收原則的調整及其發展趨勢
附錄—1 80年代的稅改與稅收原則的調整
附錄—2 調整稅收原則的原因分析
小結
第11章 稅種分類與稅制結構(Ⅰ)
11.1 稅種的分類
11.1—1 稅種分類理論的沿革
11.1—2 稅種的分類可採用不同的標準
11.1—3 基本的是按課稅對象的性質分類
11.1—4 OECD和IMF的稅種分類
11.2 稅制結構的設計
11.2—1 稅種的配置問題
11.2—2 稅源的選擇問題
11.2—3 稅率的安排問題
小結
第12章 稅種分類與稅制結構(Ⅱ)
12.1 對所得的課稅
12.1—1 所得課稅的一般概念
12.1—2 個人所得稅
12.1—3 公司所得稅
12.1—4 社會保險稅
12.2 對財產的課稅
12.2—1 財產課稅的一般概念
12.2—2 一般財產稅
12.2—3 特種財產稅
12.2—4 財產轉讓稅
12.3 對商品的課稅
12.3—1 商品課稅的一般概念
12.3—2 消費稅
12.3—3 銷售稅
12.3—4 增值稅
12.3—5 關稅
小結
第13章 稅收效應分析
13.1 稅收與生產者行為
13.1—1 關於稅收對市場價格影響的描述
13.1—2 稅收對生產者選擇的替代效應
13.1—3 稅收對生產者選擇的收入效應
13.2 稅收與消費者行為
13.2—1 稅收對消費者選擇的替代效應
13.2—2 稅收對消費者選擇的收入效應
13.3 稅收與勞動投入
13.3—1 稅收對勞動投入的替代效應
13.3—2 稅收對勞動投入的收入效應
13.3—3 稅收對勞動投入效應的無差異曲線分析
13.3—4 不同稅種對勞動投入的效應比較
13.3—5 用收入需求彈性解釋稅收對勞動投入的效應
13.4 稅收與私人儲蓄
13.4—1 私人儲蓄及其決定因素
13.4—2 稅收對私人儲蓄的收入效應
13.4—3 稅收對私人儲蓄的替代效應
13.5 稅收與私人投資
13.5—1 私人投資及其決定因素
13.5—2 稅收對私人投資收益率的影響
13.5—3 稅收對私人資本折舊率的影響
小結
第14章 稅收的轉嫁與歸宿
14.1 稅收轉嫁與歸宿的概念
14.1—l 關於稅收轉嫁與歸宿含義的解釋
14.1—2 稅收轉嫁的形式
14.2 稅收的歸宿:局部均衡分析
14.2—1 什麼是局部均衡分析
14.2—2 供求彈性是決定稅收轉嫁狀況的關鍵
14.2—3 商品課稅歸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4.2—4 生產要素收入課稅歸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4.3 稅收的歸宿:一般均衡分析
14.3—1 什麼是一般均衡分析
14.3—2 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
14.3—3 稅收歸宿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
14.3—4 商品課稅歸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14.3—5 生產要素收入課稅歸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14.4 簡短的歸納:稅收轉嫁的一般規律
14.4—l 稅收轉嫁與供求彈性的關係
14.4—2 稅收轉嫁與課稅範圍的關係
14.4—3 稅收轉嫁與計稅方法的關係
14.4—4 稅收轉嫁與經濟交易的關係
14.4—5 稅收轉嫁與課稅商品性質的關係
14.4—6 稅收轉嫁與市場結構的關係
小結
第15章 開放經濟條件下的稅收問題
15.1 稅收管轄權與國際重複課稅
15.1—l 國際稅收的含義
15.1—2 稅收管轄權的交叉與國際重複課稅的產生
15.1—3 國際重複課稅的避免必須藉助於國際間的稅收協調
15.2 國際間對商品課稅制度的協調.
15.2—1 關稅制度的國際協調
15.2—2 增值稅制度的國際協調
15.2—3 消費稅制度的國際協調
15.3 國際間對所得課稅制度的協調
15.3—1 締結國際稅收協定是國際間協調所得課稅制度的基本途徑
15.3—2 國際稅收協定的規範化問題
15.3—3 免除國際重複課稅的基本方法
15.4 國際間對跨國收入和費用分配的協調
15.4—1 跨國聯屬廠商和轉讓定價
15.4—2 跨國收入和費用的分配原則
15.4—3 跨國收入和費用的分配標準
15.5 國際間對國際避(逃)稅防範措施的協調
15.5—1 國際避(逃)稅及其起因
15.5—2 國際避(逃)稅的常見手法
15.5—3 國際反避(逃)稅的一般措施
小結
第4篇 公債的運用與管理
第16章 公債運用的一般原理
16.1 有關公債的理論觀點的演進
16.1—1 大衰退以前的正統公債理論——負債有害論
16.1—2 大衰退以後的現代公債理論———公債新哲學論
16.2 公債的運用原則:歸納與比較
16.2—1 古典經濟學家的公債運用原則
16.2—2 現代經濟學家的公債運用原則
16.3 李嘉圖等價定理
16.3—1 李嘉圖對等價定理的表述
16.3—2 李嘉圖等價定理命題的意義
16.3—3 巴羅對李嘉圖等價定理的引申
16.3—4 托賓對李嘉圖等價定理失效原因的分析
16.4 公債的用途
16.4—l 籌措戰爭軍費
16.4—2 彌補財政赤字
16.4—3 執行經濟政策
16.4—4 償還到期債務
16.4—5 調劑季節性資金餘缺
小結
第17章 公債的管理:種類、發行及還本付息
17.1 公債的種類
17.1—1 公債的分類方法
17.1—2 可轉讓公債
17.1—3 不可轉讓公債
17.2 公債的發行
17.2—1 公債的發行方式
17.2—2 公債的發行條件:價格與利率
17.3 公債的應債來源
17.3—1 銀行系統作為應債來源
17.3—2 非銀行系統作為應債來源
17.4 公債的還本付息
17.4—1 公債的付息方式
17.4—2 公債的償還方式
17.4—3 公債償還的資金來源
小結
第18章 公債管理與巨觀經濟調控
18.1 公債管理:流動性效應和利息率效應
18.1—1 公債管理的流動性效應
18.1—2 公債管理的利息率效應
18.2 公債管理同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18.2—1 公債管理與財政,貨幣政策的同一性
18.2—2 公債管理與財政,貨幣政策的差異性
18.2—3 可遵循的原則
18.3 引發的思考:中國公債管理的問題與改革
小結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