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左翼”是個政治概念,是相對於“右翼”這個政治概念而言的,其起源要追溯到200多年前的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革命思想的起源就是啟蒙時期的 “三大原則”:自由、平等、博愛。這既是大革命的意識形態,也是左翼思想的起源。
第一次把左邊和右邊視為政治派系分野的是
法國大革命已初步取得成功後的1789 年9月11日召開的國民議會(Assemblée nationale)。坐在會議主席右邊的是對立法尚 有絕對否決權的國王的維護者,即第一、二等級的代表;而坐在主席左邊的是代表第三 等級的革命派。兩派針鋒相對,互為對立。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這種左與右對立的政治意義與稱謂後來傳遍歐洲和世界並一直延續至今。
法國大革命期間形成的左派很快就發生分裂。自由左派成為統治者。從1815年開始,工人階級的狀況逐漸惡化,他們憎惡資產階級社會 ,從而又醞釀新的革命。一批同情工人階級苦難的知識分子首先著書立說,設計人類合理美好的社會。這些人當中,最著名 的聖西門。到了1840年,社會主義的思想已有相當的發展,法國出現了好幾位對社會主義運動有巨大影響的大思想家,除聖西門外,還有傅立葉、卡貝、蒲魯東、特莉斯坦、 布朗基等人。法國社會主義思想家的理論迅速傳播,首先對英國、德國、義大利等西歐 國家產生重要影響。尤其在德國,法國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哺育了近現代最偉大的思想家 ——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和恩格斯順應當時的歷史時勢,吸取 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合理核心,英國
古典經濟學以及法國社會主義思想家、歷史學家的理 論精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應當說,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後,左派的發展均與馬克思主義息息相關,當時與工 人運動密切相關的各國社會民主黨均宣傳過馬克思主義,他們所制定的民主社會主義綱領也曾得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導和修改。因此,正如法國學者雅克·德羅茲所言,“ 馬克思主義在相當程度上為社會民主主義開闢了道路”。
1895年恩格斯逝世之後,第二國際的主要理論家考茨基、伯恩施坦等人捍衛馬克思主義,左派隊伍開始分裂。以拉法格、李卜克內西和列寧為首的左派對伯恩施坦等人的馬克思主義進行激烈的批判,國際社會民主黨發生裂痕,革命的重心也由歐洲的西部轉移到東部。1917年11月7日,蘇維埃起義成功,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宣布成立。
十月革命成功,極大地鼓舞了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和被壓迫的勞苦大眾 ,但並不是整個左派隊伍都一致贊同列寧的暴力革命主張,由此而引發第二國際的第二 次大分裂。如果說第一次是思想上、理論上分裂的話,第二次則是組織上的分裂。19世紀末20世紀初,同屬左派的工人階級的各個政黨紛紛分裂。原屬第二國際的社會民主黨 的左翼接受共產國際的“21條條件”組成共產黨,共產黨的力量迅速發展,這就是20年代的“社會民主黨共產黨化”的現象。據統計,十月革命勝利以後,新成立的共產黨或 工人黨有40多個,而新成立的社會黨或社會民主黨則寥寥無幾。
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開始抬頭,西歐各國左翼黨處於低潮時期,但面對法西斯的侵略 和迫害,社會黨和共產黨首次出現合作,例如,法國出現兩黨及其他黨聯合的“人民陣線”,義大利出現共產黨和社會黨組成的“反法西斯集團”。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第二 次世界大戰結束。由於各國共產黨人在戰爭期間作出巨大的犧牲,贏得了廣大人民的尊 敬和信賴,因而戰後出現20世紀共產黨的第二個發展高峰期,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在歐洲東部和亞洲等地出現。這種情況令美國等國的民主勢力十分抗拒,它們提出了“
冷戰”策略來遏制共產主義力量的發展。在冷戰時期,曾經在戰爭中合作的社會黨再次與共產黨分道揚鑣,投靠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勢力。60年代中期以後,冷戰策略破產,社會黨又處於被人民冷落的境地,這時社會黨似乎才意識到與共產黨合作的重要性。自60、70年代以來,兩黨出現新的一輪合作熱,北歐三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班牙、義大利以及法國等國均紛紛出現兩黨聯合併在大選中獲得勝利,這是 20世紀社會黨和共產黨的第二次合作。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東歐國家劇變,西方共產黨一時間處境艱難,社會主義運動一度處於低谷。一些社會黨人以為自己與共產黨劃清了界限。但他們很快發現,他們的處境 並不比共產黨好多少,因此自90年代中以後,社會黨和共產黨在多種政治場合進行更廣 泛的合作。與此同時,在上述兩黨聯合行動的基礎上,也同其他左翼的政黨聯合行動。例如,從1995年以來的多次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國際集會,尤其是1999年美國西雅 圖的抗議集會、2000年法國尼斯的抗議集會,參加人數之眾、成分之廣泛都是史無前例的,前者有幾十個左翼組織約3萬多人,後者則多達十多萬人,他們來自歐洲各國甚至 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國外人士把這種現象稱作“
大左翼聯合現象”。許多人士指出, 這種大左翼聯合的現象和結果必將對21世紀的政治和社會主義運動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