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政制史》是當今世界上對古典時代的羅馬的政制、公法制度的發展、演變的系統研究,體系完整,思想深刻,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作品一共5卷,第一卷已於2009年在我社燕大元照出版,社會反響熱烈。 本書為第二卷,結合大量的歷史文獻和現代的考古資料和已有研究成果,全面論述了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政制結構和發展演變的脈絡,及其新挑戰與新危機。
基本介紹
- 書名:西方古典學研究:羅馬政制史
- 作者:弗朗切斯科·德·馬爾蒂諾 (Francesco de Martino)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1242209
- 外文名:Storia della Costituzione romana 2 Francesco de Martino
- 譯者:薛軍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453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學界歷來重視對古希臘的研究,事實上,羅馬人在古典時代跌宕起伏的政治實踐及其創造的輝煌燦爛的政治文明,對後世西方在制度和法律建設方面的影響不容小覷。該著作在中國的出版可以極大地改善學界對羅馬時代的政制方面的知識狀況。
作者簡介
弗朗切斯科·德·馬爾蒂諾(1907-2002),20世紀歐洲羅馬法學界和歷史學界最重要的學者之一。作者生前是義大利那不勒斯大學羅馬法教授,義大利終身參議員。
圖書目錄
“西方古典學研究”總序
弗朗切斯科·德·馬爾蒂諾:生平以及著述
第一章在義大利擴張的時期
一羅馬勢力的擴張
二羅馬社會的變化
三經濟的變化
第二章國際關係
一各民族之間最初的關係
二外邦人/敵人
三各種類型的關係
四禮遇
五友好關係
六盟約
七誓約
八盟約和條約的結構
九索還、宣戰、戰爭法
十歸降
十一停戰
十二私人間的關係
第三章拉丁戰爭之後的義大利體制
一拉丁同盟
二拉丁同盟解散後的體制安排
三自治市
四市民籍與投票權
五自治
六羅馬法與本國法
七自治市的創立,法律與盟約
八盟約與歸降
九殖民地
十殖民地的開闢
十一廣場與集市,較小的地域
十二賦予與合併
十三聯盟城市
第四章對義大利的管理體制
一早期的自治市官員,獨裁官,裁判官
二市政官,八人委員會,本邦官員
三民眾會議和元老院
四殖民地的管理
五大行政區
第五章改革的傾向:民眾會議及其與其他機構的關係
一新貴族
二階級與派別
三政制方面的改革
四各項單個的改革,準可
五平民會決議等同於法律
六百人團民眾會議的改革:李維的描述
七其他的原始文獻資料
八厄巴拿銅表
九重構的嘗試
十按財產劃分的等級
十一部落民眾會議
第六章元老院的組成與權力
一元老院及其組成
二元老院的權力
三宗教
四軍事領導
五國際事務
六國內事務
七財政管理
第七章官職制度的變化
一一般規則
二任職期限,延期
三治權的限制
四官職,執政官,裁判官
五市政官
六財務官
七保民官
八較低級別的官員
九監察官
十獨裁官
第八章羅馬社會與帝國主義
一帝國主義的開始
二內部因素
三經濟的變化
四義大利的所有權體制
五新的財富來源
六社會的結構:自由人和奴隸
七奴隸的地位
八平民與小農
九元老階層
十騎士階層
十一黨派與政治趨
第九章被征服地區的體制
一帝國主義政策的特點
二羅馬對希臘的控制
三保護國和附庸國
四結盟的城市
五行省
六行省的組織
第十章行省的所有權制度
一羅馬觀念和希臘觀念
二西西里與《希耶羅法》
三城市的地位:自由和享受豁免的城市
四其他城市的地位
五其他行省的體制
六行省土地的法律地位
第十一章屬民的地位和自治
一自治的價值
二自由城市的自治
三自由與自治
四事實上的自治
五城市機構
六城市機構的權力
七本國法與羅馬法
八司法
九刑事審判
十與羅馬的關係以及城市之間的關係:仲裁
第十二章羅馬的行省管理機構
一總督
二官員與僚屬
三財務官
四侍從和較低級別的官員
五職務的任命與擔任
六總督的權力
七司法權
第十三章羅馬城邦的內部機構
一城邦與新的任務
二官職的晉升序列
三平民官職
四重複任職與任期延續
五官員的提名和候選資格
六對市民的保障與系列《波爾其亞法》
七對民眾會議權力的新限制
八司法權:關於搜刮錢財罪的法律
九民眾會議的程式:投票
第十四章共和國危機的早期跡象
一危機的原因
二理想與現實
三農業危機
四義大利人
五奴隸戰爭
六政治結構
七改革的嘗試
第十五章格拉古改革
一引言
二提比略的活動和他的政治觀念的形成
三運動的民主性質
四保民官提比略
五土地法
六土地法:分配
七三人委員會
八義大利人問題
九提比略的結局和憲法程式問題
十憲法層面上的問題
十一人民主權
十二蓋約·格拉古的活動:引言
十三土地改革
十四《糧食供給法》
十五《關於亞細亞行省的法律》
十六關於行省的法律
十七關於審判的法律
十八關於搜刮錢財罪的法律
十九存在一部關於審判的法律
二十關於騎士的規則
二十一促進民主的法律
二十二關於同盟者的羅馬市民身份的法律
二十三元老院的行動和蓋約·格拉古的結局
二十四關於改革之憲法意義的評價
常用縮略語表
譯後記
弗朗切斯科·德·馬爾蒂諾:生平以及著述
第一章在義大利擴張的時期
一羅馬勢力的擴張
二羅馬社會的變化
三經濟的變化
第二章國際關係
一各民族之間最初的關係
二外邦人/敵人
三各種類型的關係
四禮遇
五友好關係
六盟約
七誓約
八盟約和條約的結構
九索還、宣戰、戰爭法
十歸降
十一停戰
十二私人間的關係
第三章拉丁戰爭之後的義大利體制
一拉丁同盟
二拉丁同盟解散後的體制安排
三自治市
四市民籍與投票權
五自治
六羅馬法與本國法
七自治市的創立,法律與盟約
八盟約與歸降
九殖民地
十殖民地的開闢
十一廣場與集市,較小的地域
十二賦予與合併
十三聯盟城市
第四章對義大利的管理體制
一早期的自治市官員,獨裁官,裁判官
二市政官,八人委員會,本邦官員
三民眾會議和元老院
四殖民地的管理
五大行政區
第五章改革的傾向:民眾會議及其與其他機構的關係
一新貴族
二階級與派別
三政制方面的改革
四各項單個的改革,準可
五平民會決議等同於法律
六百人團民眾會議的改革:李維的描述
七其他的原始文獻資料
八厄巴拿銅表
九重構的嘗試
十按財產劃分的等級
十一部落民眾會議
第六章元老院的組成與權力
一元老院及其組成
二元老院的權力
三宗教
四軍事領導
五國際事務
六國內事務
七財政管理
第七章官職制度的變化
一一般規則
二任職期限,延期
三治權的限制
四官職,執政官,裁判官
五市政官
六財務官
七保民官
八較低級別的官員
九監察官
十獨裁官
第八章羅馬社會與帝國主義
一帝國主義的開始
二內部因素
三經濟的變化
四義大利的所有權體制
五新的財富來源
六社會的結構:自由人和奴隸
七奴隸的地位
八平民與小農
九元老階層
十騎士階層
十一黨派與政治趨
第九章被征服地區的體制
一帝國主義政策的特點
二羅馬對希臘的控制
三保護國和附庸國
四結盟的城市
五行省
六行省的組織
第十章行省的所有權制度
一羅馬觀念和希臘觀念
二西西里與《希耶羅法》
三城市的地位:自由和享受豁免的城市
四其他城市的地位
五其他行省的體制
六行省土地的法律地位
第十一章屬民的地位和自治
一自治的價值
二自由城市的自治
三自由與自治
四事實上的自治
五城市機構
六城市機構的權力
七本國法與羅馬法
八司法
九刑事審判
十與羅馬的關係以及城市之間的關係:仲裁
第十二章羅馬的行省管理機構
一總督
二官員與僚屬
三財務官
四侍從和較低級別的官員
五職務的任命與擔任
六總督的權力
七司法權
第十三章羅馬城邦的內部機構
一城邦與新的任務
二官職的晉升序列
三平民官職
四重複任職與任期延續
五官員的提名和候選資格
六對市民的保障與系列《波爾其亞法》
七對民眾會議權力的新限制
八司法權:關於搜刮錢財罪的法律
九民眾會議的程式:投票
第十四章共和國危機的早期跡象
一危機的原因
二理想與現實
三農業危機
四義大利人
五奴隸戰爭
六政治結構
七改革的嘗試
第十五章格拉古改革
一引言
二提比略的活動和他的政治觀念的形成
三運動的民主性質
四保民官提比略
五土地法
六土地法:分配
七三人委員會
八義大利人問題
九提比略的結局和憲法程式問題
十憲法層面上的問題
十一人民主權
十二蓋約·格拉古的活動:引言
十三土地改革
十四《糧食供給法》
十五《關於亞細亞行省的法律》
十六關於行省的法律
十七關於審判的法律
十八關於搜刮錢財罪的法律
十九存在一部關於審判的法律
二十關於騎士的規則
二十一促進民主的法律
二十二關於同盟者的羅馬市民身份的法律
二十三元老院的行動和蓋約·格拉古的結局
二十四關於改革之憲法意義的評價
常用縮略語表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