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軍(1853年——1868年)是一個活躍在長江以北皖、蘇、魯、豫四省部分地區的反清農民武裝勢力,與太平天國同時期。捻軍起義從1853年至1868年,長達十五年,其歷史...
1866年(清同治五年)10月捻軍在河南許州(今許昌)分為東西兩支。西捻軍由張宗禹、張禹爵和邱遠才等率領,進入陝西,與東捻軍結為犄角。次年1月西捻軍在西安以東...
捻軍起義是爆發在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北方的農民起義。19世紀初開始活動於皖、魯、豫一帶。所謂“捻”,即農村迎神賽會時要搓捻子燃油,因此得名。他們活動分散,每一...
西捻軍轉戰山東,同治五年(1866年)秋、捻軍首領賴文光和張宗禹分兩路活動。張宗禹率領捻軍從河南進入陝西,配合回民軍作戰,稱為西捻軍。1867年底,為救援東捻軍,西捻軍...
生卒年待考,亳州雉河集(今安徽省渦陽)人,清末捻軍著名將領、西捻軍統帥。初隨叔父、大漢盟主張樂行參加捻軍起義。後轉戰蘇豫陝鄂皖,受太平天國梁王之封。1864年...
十里坡之戰是西捻軍於1866年(清同治五年)在西安東郊十里坡同湘軍劉蓉部進行的一次著名戰鬥,是西捻軍最大的一次伏擊戰。...
西捻軍於1月3日從山西南部的垣曲進入河南,到達濟源,沿黃河東進原武,然後北上衛輝。左宗棠命令喜昌、全福和安住率領騎兵,偕同劉松山和郭寶昌部一起奔赴河南北部邊界...
其時,正是陝西、甘肅回民起義的高潮,以馬化龍(注3)、任武(注4)為首的回民起義軍;陳得才(注5)為首的太平軍;張宗禹(注6)為首的西捻軍等風起雲湧,史稱“捻...
尹隆河戰役是1867年(清同治六年)2月東捻軍在湖北京山尹隆河與湘軍、淮軍的一場大戰,捻軍先勝後敗,被迫放棄了兩路入川企圖。...
1868年(同治七年)五月,聶士成以總兵交軍機處記名簡放,並賞給一品封典。同年七月,以參加平定西捻軍功勞,聶士成以提督交軍機處記名簡放。 [2] [3] ...
同治六年(1867)正月,李鴻章為了剿滅東路捻軍,和曾國荃商定採取分進合擊的策略,淮軍方面的劉銘傳率“銘軍”西上,曾國荃派鮑超率“霆軍”東下,在尹隆河一帶對...
南大港農場孔莊子村南有一土墓,傳為清捻軍首領張宗禹之墓。清同治六年 張宗禹墓 [1] 1月,張宗禹率西捻軍部在西安東效十里坡高狀。8月,被李鴻章、左宗堂所...
1867年1月23日(清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在捻軍起義中,西捻軍在陝西西安城東灞橋鎮伏擊清軍的一次著名戰鬥。此戰西捻軍大獲全勝,全殲前來圍剿的湘軍部隊。...
賴文光(1827年—1868年),廣西人,漢族客家人,原籍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捻軍統帥,太平天國將領,封遵王。賴文光早年參加拜上帝會的“團營”和金田起義,後隨太平軍...
1867年6月初,西捻軍與淮軍主力劉銘傳、郭松林、潘鼎新部遭遇,一場激戰,西攄軍傷亡殆盡,張宗禹等二十餘人突圍至徒駭河邊,不知所終,西捻軍從此覆滅。 [1] ...
同治六年(1867年),乘駐陝清軍主力東渡黃河追剿西捻軍之機,白彥虎等率回軍殺回陝西。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回軍首領在董志塬聚會,改十八大營為四大營,白彥虎仍...
高樓寨之戰是一次著名伏擊戰,1865年(清同治四年)四月捻軍在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高樓寨殲滅僧格林沁部,雙方主要指揮官是張宗禹,僧格林沁。...
薑桂題(1843—1922),字翰卿,又作漢清,清代安徽亳州(今亳州市譙城區)人,北洋政府高級將領,陸軍上將。其捻軍出身,後叛離捻軍,投靠僧格林沁,因為作戰勇猛被毅軍...
清派重兵在羊腸坂設防,迫使太平軍繞道濟源,西上軹道進入山西。公元1867年,清同治六年八月,西捻軍自山西破羊腸入河南,砍懷慶竹製器,沿太行南麓進入直隸。...
葉志超(1838年—1901年),淮軍將領,字曙青,安徽合肥(今肥西)人。早年以淮軍末弁從劉銘傳鎮壓捻軍起義,積功至總兵。賜號額圖渾巴圖魯。捻軍失敗後,得李鴻章賞識,...
馬玉昆(?-1908年),字荊山,亦作景山,民間稱為馬三元,安徽亳州市蒙城馬集人。初以武童從毅軍宋慶參加對捻軍作戰,積功至都司,後擢總兵。1874年與左宗棠部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