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張家莊

西張家莊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9′,北緯36°39′。東是馬河港,西與南王家莊為鄰,南與呂家村接壤,北與田埠頭村交界,隸屬辛安鎮,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張家莊
  • 地理位置:海陽市西南部
  • 面積:4平方公里
  • 耕地:80公頃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清康熙年間(1662─1723年)張姓建村,以姓命村名張家莊。後因重名,且居重名村之西,故更名為西張家莊。 全村轄區總面積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薯類、花生、蔬菜等。有海灘面積33公頃,主要養殖文蛤、蟲益蟶、雜色蛤。有80馬力漁船5隻,海產品主要有蟹子、對蝦、鮁魚、鯛魚及雜魚等。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6年,成立張家莊國小。1974年,投資1.2萬元建起了新校舍。1978年,投資1萬元,增建新校舍。1987年,投資2.2萬元對校舍加以改造,將國小建成了花園式國小。 至2002年,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63人。村民有8人獲技術職稱,其中助理會計師2人、助理農藝師3人、醫師1人、農技師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過著半糠半糧的生活。解放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5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260公斤,全村經濟收入9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30餘輛,機車30餘輛,電話140部,彩電180台,電冰櫃120台,洗衣機40餘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內又髒又亂,人均住房不足5平方米。解放後,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對街道加以整修。2002年,人均住房達到24平方米。 社會福利自1962年始,孤寡老人全部享受“五保”待遇。1971年,成立村合作醫療站,村民用藥、家畜用藥均報銷50%。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不斷提高。1984年投資2.3萬元,村民用上了電網供電;本年開始,對烈軍屬和殘廢、復員軍人、殘疾人實行優撫補助。1987年投資3.3萬元,修建了自來水。1989年投資1萬元,新建幼稚園。1992年始,對老黨員、老幹部實行生活補貼。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5年,張代琳、張維浦、張代朋等由趙秀春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組成黨支部,張代琳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帶領下,進行了土地改革。抗日戰爭時期,全村有5人參加革命工作。解放戰爭時期有26人參軍,其中7人壯烈犧牲;支前50餘人次,為全國解放做出了貢獻。1949年,全村有黨員11名,其中女黨員3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32名。1996-1998年,村黨支部連續3年被鄉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張代琳、張維慶、張代朋、張維綏、張明俊、張維忠、張明東、張維緒、張維法、張明鳳、張敬強、張敬勝、張明臣、張明海。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5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張明月、張明本、張明功、張代朋、張維秀、張代林、張維忠、張維運、張明東、張維所、張敬勝、張明鳳、張維勤、張明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