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平小麥
- 產地名稱: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
- 品質特點:粒大飽滿,皮薄光亮透明,全形質,黒胚率低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126號
- 批准日期:2019年1月17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特徵,內在品質指標,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特徵
西平小麥粒大飽滿,皮薄光亮透明,全形質,黒胚率低,小麥籽粒表皮深紅色(紅色)或白色(黃白色),商品性好。硬質紅小麥,種皮為深紅色或紅褐色的麥粒不低於90%,硬度指數不低於60的的小麥。
內在品質指標
西平小麥的內在品質指標要求容重≥770克/升,蛋白質含量≥13.3克/100克,吸水量≥57毫升/100克,濕麵筋≥25% 。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西平縣處於伏牛山山前沖積平原與淮河沖積平原的交接地帶,地勢西高東低,海拔最高550米,最低53米,平均59.5米。境內有歷史上洪河泛濫,形成的姚湖坡、白寺坡和老王坡3個沖積平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現在是旱澇保收的豐收田。
水文情況
西平縣境內河流屬淮河流域的洪汝河系。境內較大的河流有洪河、柳堰河和淤泥河,洪河是境內最大的河流,它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5億立方米,可利用水資源總量1.6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0.33億立方米,地下水(淺層)1.29億立方米。無論河水還是地下水水質優良,無污染。
氣候情況
西平縣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屬大陸性季風型亞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暖秋涼,夏熱冬冷。常年(1981年—2010年)平均氣溫14.9℃,年日照時數2078.5小時,無霜期238天,年降水量為846.1毫米。西平小麥地處豫南雨養區,自古就有麥收“八十三”場雨之說。秋季(9—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5%,為10月小麥播種積蓄底墒,便於小麥足墒下種,對小麥苗齊、苗壯具有奠基的作用。冬季(11—12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1%,此時下一場透墒雨,促進小麥紮根和分櫱,有利於小麥安全越冬,這也是影響小麥產量的關鍵水。翌年春季(3—5月)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8.9%,是小麥拔節、孕穗、灌漿的關鍵時期,對西平小麥品質的影響至關重要。
歷史淵源
西平縣地處淮北平原北端,種植小麥歷史悠久。
西平縣是國家“十五”小麥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研究與示範核心實驗區和重點示範縣。2001年,西平縣引進河南省農科院小麥所培育的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鄭麥9023”獲得成功,種植的“鄭麥9023”產量逐步提高,品質達到了國家二級強筋小麥標準。
2002年,中國食用小麥出口先河的“第一車麥”由西平運出,實現中國小麥出口零的突破。
生產情況
2019年,西平小麥總登記面積64837公頃(97.31萬畝),年產量55萬噸。
產品榮譽
2019年1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批准對“西平小麥”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9年9月24日,西平小麥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西平縣位於淮北平原北部、河南省中南部,隸屬駐馬店市。東臨上蔡縣,西接舞鋼市、舞陽縣,南連遂平縣,北靠漯河市郾城區,西平縣有人口89萬,總面積109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114.8 萬畝。 西平小麥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包括柏城辦事處、柏亭辦事處、柏苑辦事處、五溝營鎮、權寨鎮、師靈鎮、重渠鄉、盆堯鎮、人和鄉、宋集鎮、譚店鄉、嫘祖鎮、蘆廟鄉、楊莊鄉、專探鄉、二郎鎮、蔡寨鄉、焦莊鄉和老王坡農場等19個鄉鎮場(辦事處),共264個行政村(居委會)。地理坐標為東經113º 36′29"—114º 11′11",北緯33º 14′33"—33º 32′21"之間,東西長60公里,南北寬32公里。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9-01-2560
安全要求
西平小麥質量安全要符合相關國家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要求。
特定生產方式
(1) 品種選用:採用優質中強筋小麥。突出主推品種,搭配有苗頭品種,積極引進試驗、篩選、示範新品種。品種布局以西農979、鄭麥366和西農9718、鄭麥9023為主。杜絕種植未審定和未經試驗示範的品種。保護區內小麥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1) 品種選用:採用優質中強筋小麥。突出主推品種,搭配有苗頭品種,積極引進試驗、篩選、示範新品種。品種布局以西農979、鄭麥366和西農9718、鄭麥9023為主。杜絕種植未審定和未經試驗示範的品種。保護區內小麥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2) 土壤類型:增施有機肥,推廣秸稈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以“控氮、穩磷、補鉀、增微”平衡施肥為原則,合理氮磷鉀配比,增施中微量元素,併科學確定肥料具體用量。一般畝施純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4—6公斤,氧化鉀6—8公斤,硫酸鋅1公斤。施肥要做到有機肥全部掩底,氮肥總量的70%和全部磷、鉀、微肥混勻後,其中七成撒施地表翻耕掩底,三成撒施垡頭後隨即耙地混入表層土壤;剩餘30%的氮肥按“前氮肥後移”技術要求,在拔節期前後追施,可顯著減少花粒,提高籽粒蛋白質含量及穩定性。
(3) 深耕整地:以早、深、細、實、平為目標,秋收騰茬後及早整地,秸稈還田的田塊,要做到秸稈充分粉碎,增加耕翻深度,耙透耙勻、耙耱壓實;旋耕機整地田塊,要做到旋耕整地與耙耱相結合,一旋多耙,達到上虛下實,地面平整,提高還田效果和整地質量。
(4) 病蟲害防治:土壤處理小麥土傳病害發生嚴重田,每畝用20%二氯異氰尿酸鈉(農思得)5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3公斤,在整地時撒施土壤。地下害蟲重發田,整地時每畝撒施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3公斤。種子包衣 用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60毫升,包衣小麥種子10公斤。藥劑拌種用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20毫升包衣10公斤麥種,或用2%吡蟲啉顆粒劑1.5公斤與12公斤麥種混播,可控制麥田地下害蟲發生,預防秋苗期和早春的麥蚜及灰飛虱。
(5)播種時間:合理密植半冬性品種在10月11—18日播種;弱春性品種在10月16—25日播種(鄭麥9023適宜播期為10月20—25日),杜絕搶墒早播。在適期、足墒前提下,推廣精量、半精量機械播種,做到下種均勻,深淺一致,播深以3—5厘米為宜。半冬性品種畝播量9—10公斤,弱春性品種畝播量10—12公斤。誤期晚播適當增加播量。
(6) 種植模式:播種時可選用10×5×5、9×6×6、9×5(寸)等不同模式的寬窄行種植,積極示範推廣小麥寬幅精播種植技術。按照結構調整和發展特色種植的需要,可從麥播開始,因地制宜推廣間作套種技術。
(7) 種植管理:田間管理結合小麥生長發育進程,根據土壤肥力、苗情、墒情、天氣變化及病蟲害發生情況等,及時採取應變技術措施,進行科學管理,使苗情向有利於增產的方向轉化,促進小麥穩健生長。冬前管理主要措施:一是小麥出苗後及早進行查苗補種,分櫱至土壤封凍前疏苗移栽。二是對群體適宜的壯苗麥田進行中耕,促苗穩長;三是化學除草,一般在11中旬—12月上旬連續一周平均氣溫穩定在5℃以上時進行。防除豬秧秧、繁縷等闊葉雜草,可畝用200克/升氯氟吡氧乙酸異辛酯乳油30毫升+56%2甲4氯鈉鹽可溶粉劑35克+50克/升雙氟磺草胺懸浮劑15毫升;防除野燕麥等禾本科雜草,可畝用15%炔草酯水乳劑50毫升,於野燕麥3葉期以前葉面噴霧。四是根據土壤墒情,於12月中下旬“夜凍日消”時,適時澆好越冬水,促進小麥安全越冬,也可起到冬水春用。五是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要及時搞好越冬期防治,促進麥苗穩健生長;六是禁止畜禽啃青和人為損壞麥田。 春季管理一是要合理追肥,返青期,壯苗或旺苗麥田以控為主,抑制春季分櫱滋生,實現穩健生長;弱苗或群體不足的麥田要適當早追肥,畝施尿素8—10公斤,促弱轉壯;拔節期落實氮肥後移技術,高產田塊在拔節期畝追尿素12—15公斤,其它田塊畝追尿素9—12公斤,或氮鉀複合肥15—20公斤。二是要搞好化學除草,對冬前未化除或化除不徹底且早春雜草危害嚴重的麥田,根據不同草相,在拔節前進行化除。三是加強病蟲害防治,返青至拔節期(2月下旬至3月上旬),重點防治紋枯病、麥蚜、麥蜘蛛,控制黃花葉病。可選用殺菌劑有烯唑醇、腈菌唑;病毒鈍化劑有嗎啉胍、病毒快克等;殺蟲劑有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蟲啉、阿維菌素等。 中後期管理中後期(抽穗揚花—成熟),一是防病治蟲。預防赤霉病、條鏽病、葉鏽病、穗蚜、吸漿蟲(成蟲),可在小麥抽穗揚花期將戊唑醇、嘧菌酯等殺菌劑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蟲啉混合噴施;二是葉面追肥,養根護葉。結合病蟲防治,可以加入磷酸二氫鉀、尿素液進行葉面補肥,還可以加入蕓薹素內酯、α-萘乙酸等生長調節劑混合噴施,同時做好小麥田間排雜,人工拔草、去雜,提高小麥純度和商品性。 適時收穫,顆粒歸倉小麥適宜的收穫期在蠟熟後期。收穫過早,籽粒皺縮,商品性差,粒重降低而減產;過晚收穫,造成掉穗、落粒,導致減收。
(8) 生產記錄:生產地點、農產品名稱、土壤耕作、施肥名稱、方式、時間、施肥量、施用農藥名稱、防治對象、方式、時間、施用藥量、產品收穫、倉儲、銷售等項目名稱、方式、數量等。
專用標誌使用
明確表述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