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崑侖康西瓦構造帶基性麻粒岩的變質作用P-T-t軌跡研究》是依託西北大學,由楊文強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崑侖康西瓦構造帶基性麻粒岩的變質作用P-T-t軌跡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楊文強
- 依託單位:西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西崑侖造山帶是研究特提斯構造演化的關鍵區域,康西瓦構造帶是區內一條重要的構造界線,但是該構造帶的性質、形成時代和演化過程仍存在爭議。針對這一關鍵科學問題,本項目擬重點選擇西崑侖康西瓦構造帶內出露在塔什庫爾乾的高壓基性麻粒岩和出露在康西瓦的基性麻粒岩為研究對象和突破口,通過區域地質、岩石學、岩相學、礦物地球化學以及同位素年代學、變質相圖模擬研究,以期獲得各變質期次及對應的礦物組合和成分特徵、峰期變質時代、峰期P-T條件,最終構建完整的變質作用P-T-t軌跡,通過對比康西瓦構造帶基性麻粒岩的特徵,來探討它們的成因和地質意義,並結合區域地質和區內花崗質岩石的研究成果,為深入探討康西瓦構造帶的性質、形成時代和演化過程提供進一步的約束。
結題摘要
選取了塔什庫爾乾縣-康西瓦地區出露的麻粒岩,在岩相學和礦物成分研究的基礎上,劃分了變質礦物期次,並利用Thermocalc(3.33)程式重點對高壓泥質麻粒岩和高壓基性麻粒岩進行了相圖模擬,建立了P-T視剖面圖,通過劃分的礦物期次和礦物等值線兩方面限定不同變質期次礦物組合對應的P-T條件,並結合年代學研究,得到它們的P-T-t軌跡。這兩類岩石均具有順時針型的P-T-t軌跡,早期退變質P-T軌跡為等溫降壓的過程,反映了岩石早期經歷了快速折返的過程,晚期退變質P-T軌跡是降溫降壓的過程,普遍經歷了後期角閃岩相退變質事件,反映其經歷了再次抬升。通過系統的鋯石定年,確認高壓麻粒岩的峰期變質時代介於220~250Ma,為印支期,早期麻粒岩相的退變質時代約為220Ma,晚期角閃岩相的退變質時代約為180~190Ma。 結合康西瓦構造帶塔縣高壓麻粒岩和康西瓦構造帶的研究對康西瓦構造帶演化的約束,初步將康西瓦構造帶構造演化期次劃分為四期:第一期為洋殼俯衝階段,時代可能~250Ma;第二期為陸殼俯衝或陸-陸碰撞階段,該階段陸殼疊置加厚,時代可能~240Ma;第三期為俯衝板片斷離後的陸殼折返階段,時代約為220~230Ma;第四期為造山後期地殼進一步伸展階段,時代可能從約210Ma一直持續到185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