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民歌是西坪勞動人民集體創作世代相傳的口頭詩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峽縣西坪民歌
- 作者:西坪勞動人民
- 形式:口頭詩歌
- 類型:地方民歌
簡介,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發展現狀,領導重視,西坪民歌傳承人,
簡介
西坪鎮位於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西南邊緣,地處陝西、湖北、河南三省,商南、盧氏、淅川、鄖縣、西峽五縣結合部。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腹心地帶。鎮域面積257平方公里。漢族人口占全鎮總人口的95%以上,1個居民委員會,19個村民委員會,232個村民小組,251個自然村,3.4萬多人。
鎮內深山、淺山、丘陵、平地並存,其中深山淺山占鎮域面積的70%以上。鎮內有淇河、峽河、黑漆河三條較大河流,均流經西坪集鎮並向南注入淅川丹江。國道209和312在西坪集鎮呈十字交匯,寧西鐵路穿境而過,並在西坪設立了客、貨車站,今年年底即將通車的南陽至西安和即將開工修建三門峽至十堰高速公路,在西坪集鎮均設有出入通道,這裡已成為新的交通樞紐。
西坪漢末建村,明中葉成鎮,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西坪城。北依山坡,南瀕淇河、峽河。寨牆周長約2公里,分置東南西三個城門,所轄地域中華民國屬淅川縣管轄,設定河南省淅川縣第六區西坪區。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一日解放後,歸陝西省商南軍分區管轄;一九四九年歸西峽管轄,建立了西坪區;一九五八年撤區建立了人民公社;一九八三年十月改為鄉;一九八六年六月為鎮,因鎮駐西坪,故名西坪鎮。
西坪鏡內多險關山隘,自古為屯兵秣馬之場所,兵家必爭之要地。悠久的歷史,特殊的地理位置給處於荊楚文化和三秦文化結合點的西坪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一座小鎮,因其獨具魅力,奇麗多彩的民歌又一次揚名中原大地。2007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全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坪民歌榜上有名。
西坪民歌有大對花、小對花、陪郎、留郎、拜年調、繡荷苞、採茶曲、石榴燒火、四六句等調門30多個。蘊藏著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說歌等民歌近千首。西坪民歌流暢明快,富有地域特色、生活氣息和時代特點,廣受大眾喜愛和歡迎。
西坪民歌唱腔以真嗓為主。男聲激昂、高亢質樸。女聲柔美、酣暢、奔放。既能抒情,又能狀物,還能敘事,靈活自如、便於流傳。
西坪民歌起源於漢朝,近二千年來綿延不斷,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是西坪《彩雲舞》、《採茶撲蝶》、《花轎》、《高蹺》、《滾擋子》、《鶴蚌舞》、《竹馬》等50多種民間藝術的主要內涵。民歌歌手利用這些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走村串戶,唱生活、唱愛情、唱歷史。傳承歷史與文化、科學與生活、勞動與經驗,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樹蔭下、火爐邊、廟會上等人民聚集的場合,西坪民歌愛好者都會大放歌喉,民歌已成為我鎮重大節日、傳統節日和日常生活最主要的文化活動形式。在文化藝術形式豐富多彩的今天,西坪民歌在我鎮乃至豫、鄂、陝三邊區域百公里範圍內仍有較強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西坪民歌曲調之優美、數量之豐富、思想之深厚、特色之鮮明、比喻之貼切、幻想之奇妙、語言之凝練、構思之奇巧均展現出獨有的藝術風彩和魅力,有著傳承與發展、研究與利用的重要價值。
2008年6月,西坪民歌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悠久
唐代開始盛行
唐代開始盛行
據考證,漢時西坪地區民間已有歌謠傳唱,到了唐代開始盛行。該處深山區從很早以前就有“唐將”班子在一起幹活的習俗(就是換工班子)。傳說李淵建唐後,怕有功的兵將居功自傲、造反,就把他們集體留在河南西部和陝西東部的深山裡開荒種地生活單調枯燥,他們就在勞動時唱歌、打啞謎、喊勞動號子等,以消除疲勞,解除苦悶。到明末清初,宛西大旱造成人煙稀少,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先後6次移民與安徽、湖北等江南地區的移民相匯於西坪,各種文化雜交、碰撞,背井離鄉的人們通過民歌表達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促進了西坪民歌的大繁榮、大發展。於是民歌這種民間傳統藝術就在西坪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發展、流傳下來。
西坪人太愛唱民歌,太離不開民歌了。有歌道:“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凡間解憂愁。三天不把山歌唱,七歲頑童白了頭。”在西坪,人們不拘時間地點,深山打柴、田野放牧、田間勞動間隙可隨時隨地自由吟唱,廟會、春節時進行集中演唱。西坪民歌具有直率坦白、純真質樸、不事雕琢、渾然天成的特點,以及長於“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內容涉及生產、生活、愛情、物產、風景名勝、歷史故事等,涵蓋整個社會生活,傳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合唱等。
內容豐富
信手拈來都是歌 西坪民歌的類型有山歌、勞動歌、愛情歌、生活歌、兒歌等,其中勞動歌、愛情歌、生活歌地方特色濃郁。
信手拈來都是歌
西坪民歌的勞動歌中有勞動號子、夯歌,具有協調動作、指揮勞動、鼓舞情緒的作用;有田歌、漁歌,描繪勞動情景,訴說勞動感受;有工匠歌、採茶歌,反映社會生活、抒情見長。如《正月採茶正月嗦》:“正月採茶正月嗦,新來媳婦拜公婆,紅綢子大襖綠絹袖,八幅羅裙順地拖;二月採茶二月嗦,二月小燕來得多,燕子停在過樑上,今年做得來年窩;三月採茶三月嗦,三月牡丹開得多……”有的勞動歌形象表達了勞動的辛苦還不乏幽默感,如《一天一挑柴》:“一天一挑柴,不黑不回來。要得回來早,除非鐮掉了。回來打二更,吃飯要點燈。出去尿泡尿,回來雞子叫。燒水洗洗臉,亮星還在閃。”
西坪民歌里的情歌,表達方式樸素、生動、幽默、風趣,頗具畫面感和形象感,無論是抒發愛情的熾熱、相思的纏綿,還是別離的淒婉和對愛情的渴望,都表達直率,情真意切。另外西坪境內河流密布,淇河、峽河、黑漆河三條大的河流交匯,大姑娘小媳婦愛在河邊洗頭、洗衣,男青年在河邊田裡勞動,水邊的情歌就誕生了。如“黑漆河流水歡,姑娘洗衣在河邊。東張西望乾什麼,一件小褂洗半天?等俺情哥來相逢,這個地方最適應;山高風大河水響,說句情話兩人聽。”也許一首情歌就能牽出一段美好的姻緣。
西坪民歌的生活歌中,對歌形式較多。其中僅對花系列就有《大對花》、《小對花》、《對花》等,如《小對花》:(甲)“我說那個一來喲,誰么誰來給我對上一?什麼子花開在呀么在水裡?”(乙)“你說那個一來喲,我呀么我對上一,蓮花開花在水裡。”(合)“說呀么說得好,對呀對得妙,三枝蓮花開,十枝蓮花落,咱二人對花好不熱鬧。”……《小對花》經過整理,多次在省市民間文藝匯演中獲獎。另外西坪境內地勢險要,古來為中原西南之屏障門戶,戰時為兵家必爭之地,平時為屯兵之所。至今地名多與“關、營、寨”字相連,概於歷朝歷代屯兵營盤相關。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屯兵士卒相聚吟唱懷鄉思親之意,暢談各自家鄉的風土人情,也極大豐富了西坪民歌生活歌的內容。有一首《馬夫受苦》歌,特別形象。“呀呀喲,柳葉青,駕走黃沙去發兵,發兵不往旁處去,一道文書下西坪……白日鍘草餵牲口,黑了拌草定三更。撲通坐下打個盹,一夢爹娘,二夢兄長,三夢嫂子抱兒童,四夢妻子淚盈盈。想起吃糧人無下場,受苦在外有誰疼。”
發展現狀
入選國家“非遺”
入選國家“非遺”
在西坪鎮,村村寨寨都有人會唱民歌。在西坪民歌普查中,像袁香華、魏秀菊、包信剛、姚書成、李香蘭等老歌手,每人都能演唱民歌幾十首甚至上百首。特別是在農村每年正月十五燈會上,老歌手能根據情景,以物起興,見什麼唱什麼,天文地理、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周圍景物等都在演唱範圍之內,正如西坪民歌中所唱:“改了調改了調,改了梆子唱二黃。從前唱的梆子戲,現在又唱花鼓腔。大戲唱的有朝有代,唱這花鼓都是算編來的。”但西坪民歌也不是容易唱好的,有歌為證:“櫻桃好吃樹難栽,花鼓子好聽口難開,要吃櫻桃早栽樹,要唱花鼓子你下場來。”可是隨著歲月的變遷,時代的進步,使原有的農耕生產方式發生了改變,加上現代文化的衝擊,以及老民間歌手紛紛謝世,現在會唱西坪民歌的人很少了。
近年來,為讓西坪民歌重放異彩,西峽縣通過整理出書、錄音、制光碟等手段,對它進行了搶救性的保護,並進行西坪民歌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2007年2月,西坪民歌進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又進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西峽縣設立了西坪民歌保護基金,對現存老民間歌手進行保護,組建西坪民歌演唱隊,舉辦西坪民歌大賽、西坪民歌大家唱等活動,培養西坪民歌傳唱隊伍,組織人員在農村燈會、廟會上演唱西坪民歌,在中小學生中教唱西坪民歌,在全縣各旅遊景點演唱西坪民歌,讓更多的人了解西坪民歌,演唱西坪民歌,使西坪民歌飛出深山,走向世界。
領導重視
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白振國、縣長助理何耀航一行到西坪鎮進行民歌調研。
在風景宜人的西坪鎮淇河遊園,鑼鼓敲響,西坪民歌手們匯報演出了《十繡》、《十字歌》、《五更陪郎》等傳統民歌。演員們一個個字正腔圓,聲情並茂,有力展示了西坪民歌的魅力。白振國、何耀航一行饒有興趣地觀看了演員們的演唱,並與演員們和鎮領導、文化中心的同志親切交談,詢問西坪民歌的淵源和傳承、隊伍陣容等情況,對西坪民歌給予高度評價。白振國、何耀航指出,西坪民歌源遠流長,富有魅力。已被評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寶貴的文化財富。希望西坪民歌要進行很好的發掘和傳承,培育鍛鍊隊伍,在自娛自樂的同時,還可以走出西坪大門,到外地景點去演唱,讓西坪民歌這株奇葩大放異彩。
西坪民歌傳承人
包訓剛,男,漢族,1949年1月生,西霞縣西坪鎮西崗村農民。少年時代開始學唱西坪民歌,能演唱《四六句帶綴子》、《放風箏》、《陪郎》等調門十多個以及《拾子歌》、《拾盞燈》等七十多首民歌。高音激昂、質樸。深受民眾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