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路難”一直是西山村幾代人盼望解決的問題。西山村由5個自然村組成,東西相隔5華里,南北相距3華里,地勢溝壑縱橫,嚴重影響了民眾的生產生活。新班子上任後,決定首先從道路建設入手,打響村莊整治的第一場戰役。在市規劃局的大力幫扶下,2005年,該村籌集資金30餘萬元,經過140天的緊張施工,四條寬5米,總長8000米的進村路,順利竣工從而開創了西山村治路的新紀元,打開了西山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門。2006年11月份,該村又籌資30餘萬元,完成了村內最後1600米的連村路硬化,實現了全村道路全面硬化,徹底結束了行路難的歷史。
“飲水難”也是西山村祖祖輩輩幾代人的心病。幾百年來,村民一直依賴山溝內三處泉水生活,每到旱季,泉水乾枯,村里人只能肩挑人抬地到5里以外的鄰村擔水吃。面對這一現實,2007年,該村於聘請縣水務局打井隊對西山村的地質進行了細緻的勘探,最終在村西一公里處的山頂上找到了優質水源,鑽出了一眼深井。隨後,自籌資金9萬元,鋪設主管道1300米,支管道3萬餘米,西山村人喝上了純淨的泉水,幾輩人的吃水夢終於圓了。同時, 300畝經濟林的灌溉問題也解決了,為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路通了,水上了,發展經濟擺上了西山村兩委班子的案頭。他們結合本村山地廣泛的優勢,大力發展林果業,全村發展果園700餘畝,人均果園1畝多,僅此一項農民實現增收近4000元。同時,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大力發展工業。2005年,由本村宋成軍引資60萬元籌建“安達新型牆體材料有限公司”,當年8月份投產,在年實現集體收入1萬元的前提下,安置本村勞動力20餘人,年實現增收20餘萬元。2007年,發揮本村山脈好、水質好這一特點,從黃莊引資50萬元籌建“沂蒙山”牌純淨水廠,年實現利稅50餘萬元,增加集體收入8萬元,安置勞動力5人,年增加收入5萬餘元。另外,還引進了針織刺繡印花項目,安排村內婦女勞動力20人,年增加經濟收入10餘萬元,使農村婦女邁出了從農業生產向手工業發展的步伐。
便利的交通,優美的環境為西山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不竭動力。特別是縣委、縣政府中華大果園旅遊開發工程的實施,給西山村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在市規劃局、縣交通局和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籌集資金26萬元,水泥1300噸,利用6個月的時間修築寬5米,長4600米的林果大觀園觀光路,並在道路兩邊種植柳樹600餘棵,松樹等樹木300餘棵,綠化三葉草2000平方米,形成了優美的村居環境。今年年初,在鎮黨委主要領導的運作下,該村與縣城資公司多方洽談,達成了
生態家園建設項目的合作協定,成功轉讓山地200畝,獲得轉讓金1200萬元,一舉成為了全鎮經濟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