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起義

西寧起義

西寧古稱“湟中”,為絲綢之路青海道通衢,同時也是“唐蕃古道”必經之地。武昌首義前後,“雖居偏遠,但謠言紛起,人心洶洶。”先後爆發兩次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寧起義
  • 時間:辛亥革命
  • 地點:武昌
事件始末,事件意義,

事件始末

李旺西寧起義
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以實行新政、編練新軍為名,大肆搜刮聚斂鹽稅、厘金,西寧地區各種社會矛盾激化。1910年李旺等人創立黃表會黨(亦稱黃標會,入會者焚表迎神,並著黃色飾物為標識),利用“天運氣數”、“神兵鬼將”等迷信詞語鼓動民眾起義,“一夜遍及三省”。黃表會屬當地土生舊式會黨,與義和團和哥老會都有聯繫,所以起初繼承義和團“掃清滅洋”口號。隨著革命形勢日益高漲,黃表會接受“革命排滿”主張,逐步融合於革命潮流。1911年9月7日,黃表會決定發動起義,欲先攻占丹噶爾,後東取西寧。因處事不秘,為兵痞泄密,官府提前獲悉訊息,西寧官紳前往西川,曉諭解散會黨,但為義軍斷然拒絕。西寧鎮總兵張定邦隨即率兵前往鎮壓,雙方鏖戰於攬隆,經一晝夜激戰,斃官軍百餘人。但因起義軍武器落後,起義失敗,李旺等先後被捕,後慘遭殺害,臨行前李高呼:“革命黨殺盡狗官鬼子,替好漢報仇伸冤”。
喬壽山西寧起義
李旺領導的這次起義雖被鎮壓,但卻激起了會眾的更大憤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九州震動。10月22日張鳳翽發動西安起義,光復西安。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令西寧人心振奮,在喬壽山、任得慧領導下,舉義旗於元爾山,準備再次大舉,重燃河湟反清烈火。喬壽山為黃會骨幹,掌管西寧西川地區行動,同時又是西寧地區哥老會的首領之—,既與陝西參加起義的哥老會有聯繫,亦與西寧鎮標中哥老會官兵有交往。任得慧曾為董福祥所部甘軍文書師爺,亦為軍中哥老會小頭目,他和孫大旗從軍中被遣散後,長期活動於西寧。丹噶爾起事失敗後,喬壽山繼任李旺成為兵馬大元帥,任得慧為副帥,孫大旗為營官。他們積極聯絡起義。西寧各川堡貧苦農民紛紛參加起義組織,短期內即有三千多民眾參加,同時利用孫大旗秘密聯絡西寧西郊巡防營士兵,時駐紮西寧大營盤巡防營士兵有四五百人,大部分為會黨中人。
喬壽山見革命時機日趨成熟,遂決定發動起義,計畫先奪取鎮海堡及多吧,然後聯合巡防營士兵奪取西寧,光復青海,以回響武昌革命。隨後喬壽山將參加組織的村民、游勇等三千多人入軍冊編為左右前後中五營,夜時進行訓練,並以“為李旺等首領招魂致祭”激發會眾鬥志。12月4日,該部集會郭家莊,同時借15日“土主會”(又稱菩薩會、接土主老爺,以此祭祀當地的一個對外抵禦擄奪者,對內扶貧濟困的英雄——土主老爺。)之機,催促各地青年前來會合,以此發動起義。但該計畫因一青年冒失寫信警告鎮海堡千總,而致事泄。西寧府總兵張定邦聞訊“即對大營盤巡防營兵嚴加防範”,從而隔絕了軍隊和元爾山之間的聯繫,15日張定邦率兵進攻郭家莊,喬壽山倉猝舉義,由於敵眾我寡,在清軍洋槍洋炮襲擊下,義軍紛紛敗退。孫大旗等當場殉難,任得慧等一百二十餘人被俘押解至西寧,旋即被殺害。

事件意義

辛亥年間西寧的這兩次起義,都利用會黨形勢,參與民眾廣泛,具有強烈的反帝反封建意識。同前次起義相比,第二次起義封建迷信色彩大為減少,民主革命水平明顯提高。但由於組織不夠嚴密,事機泄露,在敵突然襲擊面前,倉促應敵,又缺乏槍械,因而遭到了失敗。但西寧起義與寧夏起義遙相呼應,都起到了埋葬清王朝統治的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