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米家崖釀酒遺存

西安米家崖釀酒遺存

米家崖遺址位於西安市東郊滻河西岸,今灞橋區南至十里舖,北至李家堡一帶,分布的中心區域在米家崖村周圍。遺址南北長約2.5、東西寬約0.5公里,是黃河中游地區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期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安米家崖釀酒遺存
  • 出土地點:西安市灞橋區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期
2016年5月,美國史丹福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單位的相關科研人員聯合公布了一項署名《揭示五千年前中國啤酒釀造配方》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國人至遲在5000多年前就已經掌握了啤酒釀造的技藝。這一研究成果刊載於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上。
科研人員通過對位於西安市東郊米家崖遺址灰坑H82和H78出土的疑似酒器的陶器器物內壁殘留物進行了系統分析,得出了上述結論。
米家崖遺址位於西安市東郊滻河西岸,今灞橋區南至十里舖,北至李家堡一帶,分布的中心區域在米家崖村周圍。遺址南北長約2.5、東西寬約0.5公里,是黃河中游地區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期遺址。
2004年8月至2006年5月,為配合基本建設工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各類遺蹟344個,其中灰坑319個、房址6處、窯址6處、灶址5處、墓葬8座。該遺址主體遺存的年代為公元前3400年到公元前2900年。發掘的灰坑H82和H78是兩座半地穴式的土坑,坑內出土了陶罐、漏斗、小口尖底瓶和陶灶等器物。
西安米家崖釀酒遺存
中美兩國研究人員懷疑這兩座灰坑出土的陶器器物與制酒相關,隨後對器物內壁殘留物進行系統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早在5000年前,中國人通過使用專業工具、創造有利的發酵條件,從而創建了先進的啤酒發酵技術。
研究首先確定了這些陶器內容物與啤酒釀造有關,通過殘留物中澱粉粒的觀察,發現了很多澱粉粒有損傷的跡象,一些澱粉粒的中心出現明顯缺坑,一些澱粉粒變形和糊化;這些跡象與模擬釀酒實驗過程中澱粉粒的損傷特徵類似。此外,在殘留物里還發現了穀物穀殼上特有的植矽體,這說明殘留物中含有穀物的殼。而在啤酒釀造過程中,特別是第一步發芽時,穀殼是必不可少的。通過進一步化學分析,研究人員還發現殘留物中含有草酸,並認為此草酸可能來源於草酸鈣,也稱做啤酒石,這是啤酒釀造時產生的副產品。其次,中美研究人員確定,啤酒的原料為黍、大麥、薏米和少量根莖作物混合而成。其中,大麥不是中國本土培養栽培的,是由西亞馴化栽培後傳入中國的。
根據以上結論,專家推測5000多年前,生活在西安米家崖一帶的先民,已經開始享受喝啤酒的樂趣,酒可能是促進新石器時代社會複雜化和階級產生的一種重要媒介。更重要的是,把大麥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大約1000年。
西安米家崖釀酒遺存的發現,把大麥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向前推了大約1000年;同時,也說明酒是新石器時代宴饗活動、宗教儀式的重要元素,可能是促進新石器時代社會複雜化和階級產生的一種媒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PNAS》在SCI綜合科學類排名第三位,享有著極高的國際聲譽,影響力巨大。這項研究成果的公布將對中國古代釀酒史及相關研究提供新的證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