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府儒學碑目序》是明代顧炎武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西安府儒學碑目序
- 作者:顧炎武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亭林詩文集》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西安府儒學碑目序
西安府儒學先師廟之後,為亭者五。環之以廊,而列古今碑版於中,俗謂之碑洞。自嘉靖末地震,而記志有名之碑多毀裂不存,其見在者,猶足以甲天下。余遊覽之下,因得考而序之。昔之觀文字,模金石者,必其好古而博物者也。今之君子有世代之不知,六書之不辨,而旁搜古人之跡,迭而束之,以飼蠹鼠者。使郡邑有司煩於應命,而工墨之費計無所出,不得不取諸民,其為害已不細矣。或碑在國門之外,去邑數十武,而隸卒一出,村之蔬米,舍之雞豚,不足以供其飽,而父老子弟相率蹙頞,以有碑為苦;又或在深山窮谷,而政令之無時,暑雨寒冰,賓士僵仆,則工人隸卒亦無不以有碑為苦者,而民又不待言。於是乘時之隙,掊而毀之以除其禍。余行天下,所聞所見如此者多矣,無若醴泉之最著者。縣凡再徙,而唐之昭陵去今縣五十里。當時陪葬諸王公主功臣之盛,墓碑之多,見於崇禎十一年之志,其存者猶二十餘通,而余親至其所,止見衛景武公一碑,已剗其姓名。土人云,他碑皆不存,存者皆磨去其字矣。夫石何與於民,而民亦何讎於石?所以然者,豈非今之浮慕古文之君子階之禍哉!若夫碑洞之立,凡遠郊之石,並舁而致之其中,既便於觀者之留連,而工人麕集其下,日得數十錢以給衣食,是則害不勝利。今日之事,苟害不勝利,即君子有取焉,予故詳列之以告真能好古者。若郊外及下邑之碑,予既不能遍尋,而恐錄之以貽害,故弗具。且告後之有司:欲全境內之碑者,莫若徙諸邑中;而有識之君子,慎無以好古之虛名,至於病民而殘石也!
作者簡介
顧炎武(1613~1682),初名絳,字寧人,明亡後改名炎武。江蘇崑山亭林鎮人,學者稱亭林先生。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學者。他一生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少年時參加“復社”,反對宦官權貴。後又參加抗清起義。多次拒絕清廷薦舉。其研究學問、為文作詩,都主張經世致用。他的文章,內容充實,結構嚴密,且文情並茂。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痛書》《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