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以下簡稱“非遺館”)是在
西安市民眾藝術館(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非遺陳列廳基礎上逐步發展建成的,於2012年5月加掛牌子,2016年經提升改造,於國慶前夕對公眾開放,是西北地區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2013年,西安市非遺中心在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組織舉辦了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賽,大賽主要面向西安市各區縣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弟子、傳統手工藝愛好者,以及能獨立操作展示的在校學生。
建築布局
非遺館現位於西安市民眾藝術館大樓內,共三層,直接或間接用於展陳、庫房、辦公的面積達到4000多平方米,展廳總面積1500平方米,臨時展廳面積400平方米。
非遺館陳列現分為三大部分:九樓是第一陳列廳,主要展示西安市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八樓是第二陳列廳,主要展示西安市省級非遺項目;七樓是第三陳列廳,展示部分西安市市級非遺項目。為了更好地向公眾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關知識,在西安市民眾藝術館一樓的兩個展廳,還可開辦臨時性主題展覽。
展出內容
非遺館遵循“展示內容真實、完整”以及“活態傳承,重在落實”的策展理念,圍繞西安市為主的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布展。展陳內容主要依據非遺名錄的類別分展廳,同時以關中特色非遺項目組群進行輻射,引領參觀者融入當地民俗風情,了解西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西安的民俗生活。
改造後的非遺館,按照博物館的相關要求進行了統一設計規劃,區域分布清晰,重點突出,採用靜態牆面、展櫃實物、數字多媒體與現場講解、傳承人展示等多種方式相結合,對公眾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和宣傳。
非遺館現陳列有一百多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一萬多件相關實物,包括代表作品、工具、原材料、半成品、珍貴圖片等,現正式收藏的藏品有82(套)共1000多件。在這其中,有的是西安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無償捐贈,也有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購買所得,還有少數是從民間藝人手中借展過來的。
參觀信息
非遺館最大的特點是用有形實物展示無形文化,經常性地開展活態展示、展演、互動、傳習活動等,以有限的展示空間為傳承基地,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非遺保護的隊伍中來。這種活態展示也向我們提出了一些有別於傳統博物館的辦館理念和思維,尤其是如何突出傳承人的主體地位、重視活態傳承、強調博物館教育理念中非遺傳承人的作用等問題,都值得深入思考。
非遺館通過傳承人“走基層、進萬家”,以及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等“走出去”的活態展演的方式,讓更多人接觸非遺,了解非遺並愛上非遺。另一方面,不斷邀請傳承人和公眾“走進來”,舉辦非遺傳統技藝大賽、民間美術精品展、“話說西安”大講堂等活動,零距離聆聽傳承人的講述,欣賞他們的才藝展示。自開放以來,非遺館堅持展示西安市非遺保護工作成果,這裡不僅是非遺項目的
活態傳承基地,也是
陝西省文化廳、教育廳命名的首批中小學生社會教育基地。
館藏展示
通過無數非遺工作者、志願者和民間藝人的努力,展館內匯集了西安市1000多個民間藝人和傳承人提供的20000多件作品、工具,包括半成品、原材料以及圖文資料等。
博物館內展出了磚雕藝人王泰來製作的大明宮磚雕模型,按300:1的比例縮放,雕工十分精細;有傳統的剪紙、刺繡、風箏、麵塑、泥塑、娃娃哨和核雕等;郭氏家族的“雲堆”製作取材廣泛,造型獨特;還有戶縣社火微縮模型也別具一格。
在這裡能見到很多在現代生活中難尋蹤跡的老物件,如紡車、手推獨輪車、風箱、草鞋、糧倉、指南車、打鐵及古法造紙工具等。館內展示的大型關中泥塑組群《關中記憶》令人震撼,1300多個泥塑小人神態各異,還有100多個家禽牲畜以及勞動工具、農家小院、雞窩、拴馬樁、戲樓、店鋪等30多種,叫人嘆為觀止。
傳承交流
作為一個動態的展館,這裡既是廣大民間傳承人薈萃交流之地,也是西安市針對未成年人點燃非遺教育的火種、開展非遺教育實踐的體驗性、示範性基地,為市民們在繁華都市裡零距離接觸原生態
民俗提供了一個最好的舞台。
西安市文物局專家認為,該館的掛牌與逐漸完善將填補西安市
博物館行業的一個空白。
位置地圖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位於西安市環城南路與文藝北路交叉口處的西安民眾藝術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