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末,灞橋區城市化和城鄉統籌基本完成 “城鎮化-城市化-都市化”的轉型,基本形成良好協調互動的城鄉統籌發展格局,經濟上整體協調和空間上整體最佳化,城鄉間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網路發達,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生態新城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安市灞橋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 轉型: “城鎮化-城市化-都市化”
- 格局:城鄉統籌發展格局
- 特點:良好協調互動
- 時期:“十二五”時期
- 依託:建設國際化大都市
第六章 城市化與城鄉統籌,總體目標,發展戰略,發展路徑和任務,第七章 城市發展與建設,目標定位,功能體系,空間布局,重大項目,城市形象,第八章 社會事業發展,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發展醫療衛生服務事業,建立覆蓋城鄉的就業保障體系,著力健全社會服務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大力發展體育健身事業,推動人口和計畫生育事業發展,加強社區體系建設,強化公共安全保障體系,
第六章 城市化與城鄉統籌
“十二五”時期,灞橋區的城市化和城鄉統籌發展要緊抓《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和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帶來的發展機遇,貫徹落實《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發展戰略規劃》和灞橋區《關於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意見》精神,以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為依託,以加快紡織城老城區、各街辦所在地的城市建成區及周邊城市化進程為核心,以推進白鹿原市級城鄉統籌發展示範區發展為突破口,統籌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推動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社區集中,實現工業規模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市民化,努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把灞橋區建設成為西安市城鄉統籌發展的引領區、關中—天水經濟區城鄉統籌發展的先行區。
總體目標
——城鄉功能結構互補。在職能上,城市向鄉村傳輸商品、資金、技術與信息,並提供生產和生活資料,鄉村分擔城市的農副產品供應以及風景旅遊基地等部分職能。在產業上,增強城鄉經濟聯繫,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在市場上,鄉村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直接參與城市的經濟運轉,成為城市經濟發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時也使城鄉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避免相互爭奪資源。
——城鄉空間布局融合。加強區域整體規劃,全區城鄉融合成一個連續統一的、有序的、網路狀多節點的“區域綜合體”,形成合理的城鄉居民體系,實現城鄉空間布局一體化。
——城鄉生態環境協調。在城鄉區域範圍內統籌安排工業布局,協調城鄉環境保護與整治,並在城鄉之間設定大片的農田保護區、觀光農業和綠化帶,構築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城市生態系統和鄉村生態系統相互融合、協調。
——城鄉社會事業統一。促進鄉村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明顯改善,不斷縮小城鄉享受社會公共服務的差距,使城鄉社會事業的發展高度統一。
——城鄉基礎設施共享。建立快速便捷的城鄉交通體系,使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聯繫密切。建立高度靈敏的網路信息服務,實現城鄉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完善網路化的公共服務布點,教育、衛生、文體等公共服務設施實現全區域的網路化梯級布置。積極使市政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實現區域共享。
——城鄉人口流動通暢。進行全面的、實質性的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允許農民向城市轉移,同時鼓勵有技術、有實力的城鎮居民到鄉村發展,實現城鄉人口流動的高度暢通。
發展戰略
西安將成為西北地區唯一的國際化大都市,是帶動西北地區發展的核心。借力和充分發揮西安的整體競爭優勢、明確自身職能和定位,是灞橋區實現快速崛起,提升區域地位的關鍵策略。
——新型城市化戰略。堅持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堅持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發展(PRED)四位一體的相互協調。對以紡織城老城區為主的發展核心區以及各街辦所在地的城市建成區,不斷強化其服務功能和帶動功能,充分發揮其產業職能、服務職能和帶動發展職能。通過對城市建成區的功能強化,做大做強灞橋的發展核心,使其成為東部新城的價值兌現和形象展示區域。同時,積極承擔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相關國際化職能,提高紡織城地區的建設質量和水平,將其打造成為彰顯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處處體現發展效率和人文關懷的國際化大都市發展旗幟型區域。
——鄉村現代化戰略。對廣大傳統形態的農村地區,堅持實施鄉村現代化(社區化)戰略。通過對區內村莊產業和土地的規模化集中經營,通過覆蓋全面、體系完善的綜合發展保障平台的建設,通過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推廣,積極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入,引導傳統村莊向現代化鄉村社區轉型、傳統農民向城市居民轉型,從而加快鄉村現代化進程、實現區內農村的現代化設施水平和發展質量的大幅提高,成為灞橋區統籌城鄉發展的新亮點。
——生態群落化戰略。以生態城市理念為指引,充分尊重自然環境和生態條件,在科學合理的發展評價基礎上,劃定生態分區,同時結合空間發展、產業布局、資源保護和交通建設等方面,形成若干個各具特色、相互協調、功能互補、等級清晰的發展組團,打造基於生態條件的“群落化”發展格局。
發展路徑和任務
1.推進路徑
——生態建設路徑:建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綠色城鄉。優先關注非建設用地,科學劃定區域綠地、生態保護區等禁止開發區域,控制戰略性、稀缺性資源,主動出擊應對快速城市化的無序蔓延,合理布局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同時充分發揮灞橋區的生態優勢,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體系。
——經濟發展路徑:形成城鄉功能互補與產業協調發展的富裕城鄉。充分發揮城鄉中心的帶動作用,運用各級中心的產業優勢、生產力優勢去支援鄉村,實現城鄉之間的合作;同時以城市核心發展區為依託,鄉村為基礎,周邊重點區域為紐帶,推動農業產業化與特色旅遊業的發展,形成城鄉結合、工農結合的開放型經濟實體,促進鄉村快速發展。重點依託現有各類特色產業區、工業園區,促進鄉鎮企業適度集中,走出一條投入低、效益高、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子。
——社會進步路徑:實現勞動力自由流動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和諧城鄉。積極鼓勵城鄉勞動力自由流動,提高城市化和城鄉統籌的發展效率,形成就業崗位與居住空間相適應的發展格局。加大農村地區發展投入,大力促使公共服務設施向鄉村地區延伸,以城促鄉合理引導鄉村地區的發展;對被劃定為禁止開發的地區實行生態補償機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有效縮小城鄉差距,形成相對均衡、和諧的城鄉空間格局。
——空間最佳化路徑:構築內部資源與外部機遇相匹配的集約城鄉。充分發揮政府對市場的引導性作用,鼓勵和扶持具有戰略意義、交通便捷、資源豐富的區域率先發展,率先上馬具有全局性影響的產業項目。一方面通過集中建設交通、市政等基礎性設施來引導產業合理規劃布局,實現發展用地的規模化;另一方面,禁止或者限制不具備發展條件地區發展,從全局角度高效利用發展空間,實現發展用地的集約化,從而避免造成無序競爭和空間資源浪費,最終形成合理的城鄉空間開發秩序。
2.主要任務
——全面推進城市化進程。一是不斷增強城市化發展動力,引導人口向重要發展節點和軸線集聚,以經濟發展和結構最佳化為目標加速城市化進程。二是最佳化城鄉發展結構,優先發展優勢區域促進集中型城市化。三是建設結構合理的城鄉中心體系,增強灞橋城鄉發展的動力和可持續性,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發展。四是集中人力物力發展優勢產業,做強主導產業,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五是有效配置各種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最佳化整體發展環境,建設宜居城區。
——分區引導城鄉發展。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條件和對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影響程度,將灞橋區域內用地劃分為三種不同類型的政策地區:
· 城市化引導地區:以紡織城綜合發展核心區為中心,在向外輻射的主要通道地區為城市化引導地區。城市化引導區可以細分為城市發展提升地區、城市發展培育地區和城鄉建設協調區。城市發展提升地區主要為現狀建成區,發展重點是提升現有的城市環境,大力最佳化人居環境。城市發展培育地區是指城市規劃區以內,建成區以外的區域,發展重點是做好城市發展培育工作,嚴格按照各項規划進行建設,避免土地浪費和低質開發,打造高品質發展新區。上述區域之外具備良好發展條件但未有劃入城市規劃區的區域劃定為城鄉建設協調區,該區域要及時編制相應建設規劃並進行控制,避免陷入無序蔓延與生長,重點提升區域的協調功能。
具體任務包括:① 嚴格執行《城鄉規劃法》,以具有合法地位的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為依據,一切建設用地和建設活動必須遵守和服從規劃,不得亂占亂建。② 最佳化生態環境,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產業引導和環境監管,在保護生態環境、實施控制污染措施的基礎上發展適宜的工業項目,同時建立並嚴格實施城市“綠線”管制制度。③ 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用地和其他可利用地,保持合理的建築密度,嚴格控制城鎮建設發展區的無序擴張,改善環境質量。對於歷史文化保護區,堅持開發與保護相結合,保持原有的風貌和環境,嚴禁隨意拆建。④ 按照工業進園、統一規劃、集中建設的原則,明確各產業園區的界線、用地性質、建設規模、開發強度,提高工業用地的集約化經營水平和工業污染治理力度,保護工業的投資環境。
· 生態控制地區:從生態容量、生態安全形度看,灞橋區域範圍內需要永久性禁止或限制開發的地區即為生態控制區。該類地區是灞橋區最重要的生態涵養地區,主要由風景區、濕地保護區、生態綠楔和生態綠環構成。該區域作為灞橋城鄉空間的生態基礎,應通過嚴格控制開發建設活動進行妥善有效的保護,尤其是一些生態脆弱的區域,更要加強修復與保護工作。
具體任務包括:① 加強該類地區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有效保護生態環境。重點抓好河流和濕地地區生態保育工程,對該類區域內的建設項目要嚴格控制,必須獲得環境部門許可方可立項。② 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對已經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斑塊進行合理高效的整治。通過保護和治理充分結合,促進生態建設和城市建設穩步向前。③ 強化綠線控制,加強綠地監管,禁止占用綠地進行開發建設活動。同時要對城市綠地進行升級,增加其生物多樣性,增強其生態影響力。
· 鄉村協調發展地區:主要是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活動的地域,是介於城市化引導區和生態控制區之間的過渡地帶。該類區域的首要任務是加強道路交通、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保障城鄉之間的聯繫暢通和協調發展。具體任務包括:① 保護鄉村地域景觀特色與居民點特色,大力推進農村居民向新型農村社區集中。② 嚴格控制鄉村居民點和鄉村非農建設用地總量,合理布局鄉村居民點,實施綠化、淨化、美化工程,改善農村居民居住環境,發展農村沼氣和庭院經濟、綠色農業,創建文明生態鄉村社區。③ 切實保護優質農田,保證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不允許占用基本農田進行非農建設。若遇國家重點項目確實需要徵用基本農田的,應經過法定程式修改土地利用規劃,並報有關部門審批。
——合理推動城鄉產業發展。一是通過完善市場經濟體系,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拓寬對外開放廣度,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經濟總量,發展外向型經濟。第二,在加強能源、資源的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基礎上,大力發展現代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及特色產業,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逐步實現由資源導向性的產業結構向以現代製造業和先進服務業為依託的先進產業體系轉變,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第三,中心城區大力發展商貿服務和金融、中介、居住等現代服務業,全面提升其服務功能,帶動區域產業結構不斷升級。
——繼續推進新農村建設。以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一是按照“規劃先行、以點帶面、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堅持從實際出發和尊重農民意願,編制好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二是以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按照“四改、五通、七化”的要求,有效整合發展改革、農林、水利、交通等部門涉農資金,實行統一管理和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把產業發展放在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位置,認真謀劃,科學定位,依託區位和資源優勢,以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為主,紮實推進“一村一品”、“一街一業”建設,實現農民增收。四是完善“擇優扶持、以獎代補”的資金管理制度,以獎勵補助抓督促,全面加快道路、文化活動廣場等配套設施建設。“十二五”期間再完成60個重點村建設任務。五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原則,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貧困家庭全部納入低保範圍。全面推廣項目拆遷補償資金優先預留社會保障資金,積極做好新征地農民社保工作,確保參保人員及時享受政策;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到2015年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分別達到75%和80%,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85%以上。
——有序進行城中村改造。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依託重點項目,以行政村為單位實施城中村改造。加大村莊整合力度,對有條件的村莊實施多個行政村合併改造。加大紡織城綜合發展區棚戶區改造力度,服務重點項目建設,加快紡織城老城區改造進度。“十二五”期間,圍繞三環沿線、長樂路和華清路周邊以及堡子村、新市、洪慶三個街辦,重點完成東三環、捷運1號線周邊村莊和紡織城綜合發展區、滻灞生態區等區域的城中村改造工作。
創新安置模式。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就近就地的原則,集中解決拆遷農民安置問題。安置樓建設推行自住房、廉租房、商業房三房合一方式,在滿足居住需要之外,以對外出租和商業經營形式增加收入;安置區建設堅持教育、衛生等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確保公共基礎設施配套全面到位;及時建立安置區基層社區組織,完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功能,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要。
進一步推進村集體經濟管理模式。對村集體資產、集體土地進行合理的評價及折算,將集體資產量化到全體村民,人人持股。按照《公司法》要求,成立新型村級資產經營股份公司,對量化折股的村級經營性資產進行開
第七章 城市發展與建設
目標定位
遵循新型城市化發展理念,順應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趨勢,從灞橋區城市發展的主要特徵與需求出發,在緊密結合灞橋區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特徵,充分考慮自然山水特色、歷史文化特色、民眾心理習慣,以及綜合考慮灞橋區生態環境容量的基礎上,調整城區發展空間結構、最佳化城市發展空間布局、集約利用城市建設用地,完善城市管理機制,使灞橋區成為城市功能完善,設施配套齊全、城市風貌獨具特色,城市品位明顯提升,生活環境極其優美、發展能力持續增強的現代化“綜合功能集聚城、現代商貿服務城、創意產業發展城、濱水田園宜居城、綠色生態低碳城”,以及西安國際化大都市東門戶的核心服務中心。
功能體系
——做好城市功能轉型。作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東部的重要組成部分,灞橋區城市功能具有綜合性和獨特性的特徵,藉助西安國際港務區、西安滻灞生態區、西安紡織城綜合發展區的開發建設,實現城市向複合功能轉變,並通過各功能區的整合,促進城市功能的整體發揮,積極兌現城市價值。
——完善城市功能體系。灞橋區城市功能包括公共服務功能、產業發展功能、居住功能、市政支撐功能、環境改善功能。這些功能體現在以下各個城市化引導區內:
· 紡織城綜合發展區 作為未來灞橋區域中心的中部紡織城發展核心區,規劃期內通過加速城中村改造、對現有的用地、功能進行重新調整,通過工業用地的置換,強化金融、商業、辦公、文化娛樂等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在紡織城規劃創意產業區,並在周邊集聚文化研究、文化創意的相關服務設施,形成文化活動中心結合未來灞橋區新行政中心建設;在灞河西岸規劃灞橋區文化館、科技館等文化娛樂設施,形成灞橋區文化娛樂中心;在紡織城東南側規劃灞橋區體育中心,滿足人們的體育活動要求。
· 狄寨休閒教育區 在狄寨街道轄區範圍內,依託自然景觀及農業資源,建設以思源學院為代表的民辦職業教育基地,承擔西安乃至陝西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功能。
· 洪慶工業科技區 位於灞橋區東岸區域的洪慶街區植被保護良好,軍工、航天科技、新能源產業以及紡織產業勢頭良好,隨著紡織城內的工業企業向本區逐漸轉移與集聚發展,結合產業轉型、結構升級,將承擔灞橋區主要的工業生產功能。進一步完善洪慶街辦的商業網路建設,增強商貿服務功能;根據產業發展特點建設為工業區配套的居住區,滿足工業區內產業工人的居住要求,在靠近洪慶山森林公園的居住用地採取低密度的開發模式,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居住場所。
· 西部金融商貿區 以西安滻灞生態區的發展為核心,依託滻灞金融商務區、世園會的發展帶動灞橋區城市建設的推進和城市功能的完善,重點發展基於金融、會展功能的現代服務業,並打造以水為特色的生態旅遊功能區;並採取低密度低強度的開發方式,建設高檔濱水住宅,建設滻灞濱水居住區,承擔城市居住功能。
· 北部物流配套區 藉助西安國際港務區的發展契機,充分利用其產業聚集優勢,結合國家級小城鎮建設,依託自身資源,發揮區域優勢,圍繞物流增值服務,國際貿易、商貿流通等產業發展,做好產業配套服務;進一步完善新築的商業網路建設,增強商貿服務功能;並積極開發建設較高強度的以高層住宅為主的港務區綜合居住區,在滿足現有居民安置,以及自身產業發展帶來的人口聚集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滿足西安市的人口疏散安置需要。
圖7-1 城市功能體系圖
空間布局
牢固樹立大灞橋理念,積極實施四輪驅動戰略,按照 “一心兩區,三帶六板塊”的城鄉空間結構和城市功能體系,最佳化灞橋區城市用地空間布局。
1.灞橋區新城建設
——滻灞生態商務金融新城。以堡子村商圈、五星村和穆將王城中村改造、紡織舊廠區及生活配套區拆遷為重點,加快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形成未來西安東部新城的金融和總部經濟中心。
——洪慶新城。聯合洪慶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完成板塊土地利用規劃及路網規劃,高標準建設水電路氣和通訊等配套設施,力爭朝陽路、田洪正街北延伸段開工建設。發掘洪慶山生態資源,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健全交通網路,在靠近洪慶山國家森林公園建設低密度高檔次臨山型住宅,在確保不破壞山體景觀的同時,為紡織產業園區的高層次人才提供居住場所。
——十里舖商貿新城。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突破發展生態旅遊、房地產和商貿服務三大產業,建造濱水人居帶,構築地區中北部商貿中心。藉助紡織城綜合發展及堡子村商貿圈的帶動輻射作用,對半引路城市段高品位規劃,形成建築布局整齊、風格一致、色調搭配協調的商業街景,培植多元化、多樣化的商貿經濟。
——紡織新城。該板塊重點建設“五園一區”,即現代紡織園、先進制造園、服裝加工園、新興產業園、企業總部園、商貿住宅帶以及配套基礎設施,建成後將成為全省乃至全國一流的現代紡織產業園和西安東部一條新興工業走廊。
——新築物流新城。北部新築物流配套產業配套板塊要全面啟動基礎設施建設,做好該板塊的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要配合做好秦漢大道、港務西路等道路建設。要積極引進電子商務、信息諮詢、金融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實現與國際港務區錯位同步發展。
——狄寨新城。結合白鹿原現代農業示範區,全面啟動大學城配套服務區建設,完成大學城商業街改造和旅遊環線霸陵段等新建道路的景觀節點、道路綠化工程。
2.紡織城舊城核心區改造
——進一步加強紡織城老工業區改造力度。在國家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的背景下,運用城市更新理論,按照“一業變多業、老城變新城、實現再就業”的發展思路,堅持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完善政策,創新機制,實施騰籠換鳥戰略模式。重點是對舊城區建築、土地、道路的結構性調整,保護和利用舊城區的歷史文化特徵,保持和增強城市的社會文化品質,增加綠地和公共開發空間,美化舊城環境,新建城市的投資環境,創造更好的人居環境,營造良好的都市形象。
——切實改善困難民眾的居住環境,繼續推進舊住房綜合改造。發揮基礎設施的布局引導作用,統籌人口、產業、資源、環境與基礎設施,運用多種手段使基礎設施達到合理水平,促進城市布局最佳化和結構調整,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加大核心區棚戶區改造力度,重點改造紡織城各企業棚戶區、蘇式建築等老舊房屋和自建村;解決核心區的市政基本供應,同步改造水、電、氣、暖,以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標準配建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最終改造為西安東部的現代化商貿、服務與文化新城,將紡織城綜合發展區打造成西安市乃至陝西省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標本”之作,成為西部乃至全國老工業基地改造的典範。
——以紡織城綜合開發為契機,把灞河作為灞橋區的城中河,重點建設灞河兩岸地區。在紡織城地區積極完善商業金融、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等服務功能,通過紡織城創意產業區規劃,促進創意產業的集聚發展,形成西安市乃至我國西北地區的創意產業集聚中心。保留紡織城內一定規模的廠房和街區,打造紡織工業遺址公園,拓展文化休閒旅遊功能。
——紡織城綜合發展區重點建設六大區域。包括灞橋濱河濕地生態公園、堡子村商圈、西安現代紡織產業園及紡織集團新廠區、五星村和穆將王城中村改造、新市商圈、紡織城舊廠區及生活配套區拆遷改造。
重大項目
重點建設“絲綢之路”服裝產業研發生產基地、西部服裝面料鋪料生產基地、陝西家居用品生產基地等產業基地類項目;做好世園會商業配套、堡子村地下商業街等商貿人氣類項目;抓好灞橋“橋文化”人文景觀博物館項目、“灞上之城”會展商務娛樂綜合體等休閒娛樂類項目;加強道路交通建設和市政設施建設,在滻、灞河濱水區建設灞橋濱河生態(濕地)公園,進一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包括灞河濱河公園(二期)、滻河綜合治理建設。在生態治理的基礎上,建設高科綠水東城等大型商住新區,打造滻灞河濱水生態居住帶;完成紡織城綜合發展區內所有城中村的改造。
城市形象
1.塑造灞橋區城市特色風貌
——總體風貌。以建設“山水灞橋、百里水城”為核心目標,構建山、水、塬、城、園彼此因借、互為映襯、和諧交融、渾然一體的風貌景觀格局,突出城市公共空間特色風貌,塑造城市品牌,彰顯獨具山水特色的城市形象。
——主要策略
· 規劃控制策略。通過分區域控制開發強度、建築高度,塑造城市特色形態,在堡子村商圈、滻灞三角洲、世園會會址周邊、國際港務區核心區建設地標建築,標誌建築與節點地區有機結合,並結合全區生態建設、突出水和綠、努力推行生態建築、生態社區,構成整體意向,彰顯灞橋區城市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形成城市整體風貌。
· 城市綠化建設。加快灞河城市生態公園、渭河濕地公園、洪慶山國家森林公園、紡織城工業遺址公園、白鹿原民俗文化公園等主題公園及特色主題街道建設,營建城市公共空間整體風貌;通過加強滻灞渭河水系統、濱水景觀與綠化體系建設,彰顯山水特色和田園東城風貌。
· 塑造濱水風貌。在對濱水地帶風貌塑造中,沿河合理組織空間秩序,以延展的水體為景線,把各景點、主題濱水公園、主題廣場、濱河濕地等要素串接起來,形成從序曲、高潮直至尾聲的連續視覺走廊。在綠化種類上,發展豐富的,多層次的綠化體系,採用以樹為主,樹、花、草、木並茂的原則,增強濱水綠化空間的層次感,增強濱水空間的視覺效果。
2.加強市容環境的綜合整治
強化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創建市容環境示範區域、規範區域和達標區域,加強市容環境管理難點和頑症治理,確保以良好的市容環境迎接世園會的召開。提高新建產業區的環境評價要求,開展環保重點監管企業達標治理,實現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完善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體制機制。加強環保執法和監管,完善環境質量監測體系,加強環境質量監測系統和重點污染源線上監控網路。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第八章 社會事業發展
社會事業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打造全社會共同文明道德的基礎。始終把提升人民幸福水準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以改善民生為核心,以共建共享為路徑,全力推進各項社會建設。把城鄉社會事業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構建城鄉高位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使人民民眾生活水平提高與經濟成長更趨一致,持續提高城鄉居民幸福指數。以把灞橋區建設成為西安市文明城區為目標,為把西安建設成為全國文明城市貢獻力量。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實施科教興區和人才強區戰略,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加快普及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努力實現教育均等化,擴大優質高中教育,做大做強職業教育,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構建學習型社會和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奠定堅實基礎。
——確保教育優先發展。依法保障教育經費投入,全面落實各級政府關於教育投入政策,將教育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加強教育經費監督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在城中村改造、成片開發的城市新區上,依法規劃和優先配套建設中國小校。
——加快普及學前教育。按照“突出重點,規範管理”的思路,整合改造現有辦學資源,加快公辦園建設,加強學前教育管理,規範辦園行為,落實學前一年免費教育。到2015年,在每個街道建成1-2所具有一定規模的標準化幼稚園,創建省示範幼稚園2所,市一級園5所,學前一年入園率達到100%,學前三年入園率達到90%以上。
——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按照“城鄉聯動,均衡發展”的思路,在抓好全區學校全面提升的同時,從資金、師資、建設、教學設施等方面加大對農村學校的傾斜力度,整體提高農村學校的辦學能力和水平。同時積極開展城鄉學校互聯共建等活動,建立科學的義務教育評價檢測機制,基本實現城鄉教育均衡。到2015年,創建省級規範化學校國中4所、國小12所,義務段標準化學校達70%,國小和國中入學率均達100%,鞏固率分別達到100%和98%,國中升學率達95%以上,採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學問題。
——擴大優質高中教育。按照“資源整合,重點培優”的思路,整合高中教育資源,有計畫地發展扶持一批優質高中學校,著力打造品牌高中,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合作辦學,增強辦學實力和競爭能力。到2015年,全區普通高中全部達到省級標準化高中標準,創建省級示範高中1-2所,高中階段(含職業高中)教育入學率達到90%。
——做大做強職業教育。提升灞橋區職業教育中心辦學水平,構建全區中等職業教育骨幹體系,積極構建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適合全區經濟發展要求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成省級示範職業學校1所、市級重點職業學校1所。加強中職學校專業建設,引進新專業3個,打造精品專業5個,創辦省級示範專業1個。改革中職學校用人機制,最佳化師資隊伍結構,加大專業教師培訓力度,力爭到2015年“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50%。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以就業為導向,加大職業教育教學研究,提高全區中職教育質量。積極發展成人教育,建立完善培訓網路,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知識、專業技能等學習培訓,“十二五”期間累計培訓10萬人次,努力創建學習型社會。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強化師德、師風教育,五年樹立師德標兵20名;創新教師培訓模式,提高培訓質量,中國小、幼稚園教師每人培訓不少於240學時。建立健全區域內教師流動機制,每年分別專任交流、支教80名和20教師,城市中國小教師評聘高級職稱應有一年農村學校工作經歷。建立省、市、區、校四級中國小骨幹教師梯隊,培養市級教學能手140名、骨幹教師70名、學科帶頭人30名。
——整合教育資源,改善辦學條件。按照“區域協調,資源共享,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加強同滻灞生態區、國際港務區、紡織城綜合發展區的協調與溝通,合理規劃布點學校,適應城鄉發展需要。有計畫地實施中國小校校舍安全工程,加快教育資源整合步伐,至2015年在每個街辦建成2-3所標準化中國小。大力改善中國小教學和生活設施,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提升整體辦學實力和水平。
——大力最佳化育人環境。落實教育各項惠民政策,健全教育資助體系,加強精細化管理,穩步推進“蛋奶工程”,全面實施中國小體育藝術“2+1”工程,加強學校德育、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積極創建一批校園文化品牌學校。到2015年,創建德育師範學校6所,科技師範學校6所。
加快發展醫療衛生服務事業
最佳化衛生資源配置,切實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努力建設區域性衛生服務體系。“十二五”末期,建立起適應全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滿足人民民眾多層次健康需求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預防保健等衛生服務體系。
——加強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全區衛生存量資源和醫療機構進行布局調整。逐步完善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生服務“六位一體”的服務功能,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新格局;通過分工合理、功能清晰、協作有序的各方主體,向民眾提供廣覆蓋、分層級、高效率的醫療服務保障,充分滿足民眾不同層次的醫療保障需求。
——全面提高城鄉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繼續鞏固健全區、街、社區(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逐步提升衛生服務質量。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率穩定在98%以上。孕產婦系統保健覆蓋率≥95%,兒童系統保健覆蓋率≥95%,住院分娩率≥90%;
·優先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全區90%的社區全科醫生須接受市級及以上的中醫藥服務培訓,能夠提供基本的中醫醫療保健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達到社區衛生中醫藥服務規範標準,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到100%;
·加強村級衛生室建設。實施鄉村醫生資格準入制和公共衛生服務責任制,積極開展鄉村醫生業務知識培訓,提高醫療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技能;建立和完善村級衛生組織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村級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全覆蓋,甲級村衛生室比例達到65%以上;
·加強衛生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全區確立醫學重點學科、專科3-5個,建成1-2個繼續醫學教育基地。積極開展遠程教育,繼續醫學教育覆蓋率達到100%;多渠道引進和培養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努力使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達到41.5人/萬;衛生局、人保局及財政局應協調合作,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團隊建設,使其達到服務要求。
——全面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 加大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完善公共財政制度,調整、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財政新增衛生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優先用於公共衛生服務、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逐步開展政府公共衛生工作績效考核,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的機制,確保政府公共衛生職能的有效落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建設、必須的醫療設備和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政府要予以保障。對符合區域衛生規劃,主要用於開展基本醫療服務並經規定程式審核批准的基本建設項目和醫療設備購置,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
· 深化衛生改革,以改革促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和《國務院關於印發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國發〔2009〕12號)精神,按照《中共陝西省委陝西省人民政府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的實施意見》及《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的實施意見》,認真執行各項改革措施,促進全區衛生事業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 加強協調,強化政府責任。衛生事業發展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涉及面廣,情況複雜,需要多部門協調配合。區委、區政府已把衛生工作作為執政為民、密切黨群關係、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事來抓,把衛生事業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同步實施。
——不斷完善藥品監督管理機制。加強藥品安全監督工作,加大監督管理設施和設備投入,籌劃建設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項目,建立科學完備的藥品安全監測、評估、預警體系。力爭全區重大安全事故處理率達到100%;對現有國家藥品標準的獨立全項檢驗能力達到80%;藥品監督抽檢覆蓋率達到80%;藥品安全信息平台覆蓋面網上審批、網上稽查系統覆蓋面、藥械企業實時監控系統覆蓋面均達到100%。
建立覆蓋城鄉的就業保障體系
——有效解決就業與再就業問題。繼續擴大就業,認真落實各項就業政策,鼓勵扶持自主創業。通過搭建信息平台、提供必要職業教育等來強化失業人員及失地農民的就業能力;通過制度保障建設,統籌城鄉就業機制以及失業保險制度;將解決失業、失地農民就業作為招商引資的一個條件;加強失地農民培訓機構的設定,並依託白鹿原職業教育基地和全區產業布局,定向培訓失地農民,定向推薦就業;就業技能的培訓應該圍繞灞橋區及西安市的主導產業展開,提高就業人員的能力,避免結構性失業;積極探索被征地農民招商項目與就業掛鈎辦法,與三個市級開發區舉辦就業保障座談會不斷拓寬就業渠道,確保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使更多民眾通過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
——強化已有就業與再就業措施。實施就業援助,建立困難群體再就業的長效幫扶機制。依託居委會、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台,實現就業援助社會化;圍繞社區服務業發展,大力開發適合困難群體特點的就業崗位,特別是公益性崗位。積極開發和拓展適合女性就業的行業和領域,促進婦女就業,採取優惠政策和扶持保護措施,多渠道、多層次、多種形式促進殘疾人就業;加強就業培訓服務,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人口轉移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加強對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的就業指導和服務,開發社區等公益性崗位,下大氣力消除零就業家庭;提供稅收等方面的優惠,鼓勵自主創業,提高小額擔保貸款的金額及覆蓋範圍。將小額擔保貸款政策覆蓋到本區有創業願望和創業能力的城鄉勞動者。個人貸款最高不超過5萬元;失業人員合夥辦小企業,可依據失業人員的人數適當提高貸款額度,最高不超過20萬元。
——依法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依法促進勞動關係和諧穩定完善勞動標準體系,健全以勞動契約關係制度、集體契約制度為主要方式的勞動關係自我協調機制,各類用人單位勞動契約簽訂率達到95%以上;進一步推進法制建設,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發揮政府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規範收入分配機制,完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保證各類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合理調節少數壟斷行業的過高收入,努力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實現收入分配的相對公平。到2015年,城鄉居民收入實現翻一番。
著力健全社會服務保障體系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實現社會保障的城鄉全面覆蓋,建立社會保障投入增長新機制,逐步提高各項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2015年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000人、 12500人、13000 人、13000人和7000人。基金征繳率保持在90%以上。
· 加大養老保險制度創新。探索建立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形成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個人儲蓄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體系。進一步擴大養老保險對非公有制企業、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被征地農民和農民工的覆蓋;加強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企業年金,逐步擴大年金試點範圍,形成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
· 紮實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和管理,健全運行保障機制;鼓勵企業多為外來工、農民工辦理住院醫療保險,促進更多的外來工、農民工享有醫療保障。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建立起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統籌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農村居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和大病救助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多層次醫療保險體系。逐步提高城鎮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在政策範圍內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逐步擴大和提高門診費用報銷範圍和比例。將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升到上年度本地職工年平均工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
· 不斷完善失業保險。加強失業保險金申領發放管理,確保失業保險金按時發放。全面建立個人繳費記錄,實現失業人員街道(社區)管理。推進失業保險擴大支出範圍試點工作,充分發揮其“保生活、促就業”雙重功能。搞好失業保險與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的銜接。
· 大力推進工傷保險。建立工傷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的新機制。建立和完善工傷保險的費率機制,減少或降低工傷事故與職業病的發生;完善現行工傷補償制度,提高工傷補償標準,確保工傷職工待遇的落實。
· 穩步推進生育保險。在鞏固和加強我國的計畫生育制度、加快實施生育保險的同時,繼續推進生育保險制度改革。合理控制生育保險保障水平,及時足額兌現職工生育待遇。推進生育保險社會化進程,完善生育醫療費用結算辦法,實現與定點醫療機構協定管理。
· 加快推進農村社會保險。“十二五”期間,應積極探索創建全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儘快落實農民工基本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積極爭取國家、省級試點區。建立健全以城鄉低保、無業重度殘疾人生活救助對象為重點的農村社會公共救助體系。
· 完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加大財政對社保的支持力度和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拓寬籌資新渠道,擴大和穩定社會保險基金收入來源,在現有資金來源的基礎上,探索開闢新的社保基金籌集渠道,增強基金支付能力。按時足額兌現社會保險各項待遇,切實保障參保人員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社保基金要情報告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形成業務經辦的制約機制、監督管理的長效機制、違規問題的處理機制、執行規定的檢查機制。各級社會保險監督委員會要充分發揮作用,加強監督,維護好社會保險各方的利益。
——建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逐步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加強城鄉醫療救助與醫療保障制度的有效銜接,不斷完善救助模式,擴大醫療救助覆蓋面。推行定點醫院即時結算和“一站式”服務,開展“二次救助”,最大限度滿足困難民眾的醫療救助需求。建立城鎮貧困殘疾人基本養老、醫療保險補貼制度,幫助殘疾人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完善退伍軍人優待撫恤政策法規、撫恤補助自然增長機制,提高優撫補助標準。
——加大社會福利政策力度。“十二五”期間,應積極應對社會老齡化,採取有效措施推進社會福利工作:一是加快灞橋區中心敬老院(灞橋區五保中心)的建設進度,爭取2011年底前投入使用,落實好我區五保戶集中供養工作;二是積極落實社會福利社會化有關政策,吸引社會資金投資社會福利機構建設,提高我區社會化養老管理水平,緩解好全區機構養老的壓力;三是積極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有效整合社區資源,開發公益性崗位,用於養老服務,使家庭養老、社區照料、機構養老有機結合,推進我區養老服務工作邁上新台階。
——建立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堅持低收入和最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重點保障原則,將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結合起來,不斷擴大保障住房供給,滿足人民民眾的住房需要。加強城鎮居民住房保障,著力改善中低收入家庭條件,以建立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政府為主導,優先安排建設用地,加大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力度,擴大廉租房覆蓋範圍,推進公共租賃房建設,努力使低收入家庭住得上廉租房、新就業人員租得起房,逐步把街辦、村居民和各類來灞橋就業創業人才納入住房保障體系。“十二五”期間新建經濟適用住房45萬平方米(約4000套),廉租住房26萬平方米(約5000套);新增城市低保家庭廉租住房租金補貼400戶,做到應保盡保。
——加快推進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進程。構建區、街道、社區勞動保障三級管理網路,通過信息化管理,積極探索和指導社區對企業退休人員的管理。進而以依託社區、規範管理、加強服務、分布實施為原則,採取多種管理形式,逐步擴大社區服務項目,妥善解決企業統籌外負擔問題,推進各類型單位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進程。
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進一步加快完善和落實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採購政策,引導全社會增加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以西安建設全國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為契機,加快推進省級星火密集區建設,充分發揮園區優勢,完善創業環境,推動產學研結合,激勵科技人才來我區創業、服務,加速科技成果推廣和套用。加快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和推廣,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和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創新科技工作聯動機制,創建新型科技服務組織。加強科技項目策劃、包裝,有效發揮科技扶持資金的引領作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十二五”期間,應圍繞建立創新型市區的總目標,積極創造條件,增強科技實力,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R&D)占全區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不低於1.5%,本級科學技術經費支出占當年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1%以上。全區科技成果數量和專利申請量比“十一五”翻二番;高新技術產值增加值占全區GDP的10%以上;科普培訓覆蓋率達到98%以上,每年區內催生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00家以上。建成或完善區域創新主體協調的互動機制,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
積極發展文化事業
凸顯文化的凝聚力和推動力,以文化事業的大繁榮和文化產業的大發展提升人的文明素養,提高人的生活品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標,不斷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提高文化設施功能配套能力,構建覆蓋全社會的文化公共服務體系;積極拓展文化市場,堅持公益文化事業,加快經營性文化產業發展,鼓勵文化創新,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促進灞橋區文化發展事業總體邁上一個新的台階。力爭在“十二五” 末期,全區達到國家二級館標準的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9個,社區(村)文化室170個。
——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建設。
· 加強社會道德建設。大力倡導以“愛”為核心的社會公德,關愛他人,保護環境、奉獻社會;倡導以“誠”為核心的職業道德,忠誠企業、誠實敬業、誠信待人;倡導以“孝”為核心的家庭美德,孝敬老人、愛撫幼小、和睦鄰里;倡導以“賢”為核心的個人品德,賢達高尚、豁達寬容、修身感恩,形成充滿友愛、井然有序的社會氛圍。
·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促進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從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同時,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手段,淨化社會文化環境,引導人們知榮辱、講正氣,形成公平正義的社會風氣。
· 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繼續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紮實開展文明街辦、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家庭等基礎性創建活動,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和市民整體素質。通過典型宣傳,深化公民道德實踐,讓講文明成為全市人民的自覺行動,營造富有禮儀、富有活力的社會環境。支持工青婦民眾社團組織開展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發揮他們在文明創建中的重要作用。
· 完善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誠信灞橋”建設,建立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形成政府誠信、企業誠信、個人誠信三位一體的信用體系。進一步發揮政府的帶動作用,推進政務信息公開。重點建設信用評估、信用公示、個人資信檔案登記、信用監管和失信懲罰企業和個人徵信制度,加快構建社會誠信體系。加強宣傳教育,積極培育信用文化,營造誠實守信、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堅持以文化項目帶動文化產業發展,以文化產業發展支持文化事業繁榮的思路,讓民眾享有更豐富的文化生活,以文化拓展經濟發展的空間。進一步挖掘半坡氏族文化的旅遊價值和功能,形成仰韶文化的集中展現地;白鹿原上,要加強文化與旅遊、文化與現代農業的融合,借名居、名人、名作及現代農業宣傳白鹿原,打造品牌旅遊名片向外推薦;藉助雲經寺在佛教中的突出地位,對其進行擴建、修繕和保護開發,重點打造以佛文化為主的旅遊目地的;加快推進紡織城藝術園區改造,吸引一些國內外知名的藝術家及藝術機構入駐,豐富紡織城藝術區內涵,提升其藝術品位,將其打造成為集創作、展覽、商貿、旅遊、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現代城市藝術產業園區。
——加快文化資源的儲備與共享建設。以“圖書館、文化館,社區(村)文化室”的質與量的提升為目標,建設橋文化博物館、白鹿原關中民俗博物館、人居文化博物館等文化旅遊設施。積極推進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同時加快社區基層及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建設,以農村廣播、電視、信息等多渠道的建設促進農村文化事業穩步向前推進,通過農村書屋的創辦,農村文化活動的組織等多種途徑與手段,促進城鄉文化事業同步發展。
大力發展體育健身事業
圍繞西安建設西部體育強市,形成全民健身、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的發展體系。
——廣泛開展民眾體育活動,普及全民健身。加強體育單項協會建設,拓展協會組織,加強管理,規範服務,積極開展活動,充分發揮協會在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廣泛開展社區體育活動,積極穩妥地開展老年人體育,鞏固傳統的活動形式,創新活動內容。發展體育單項協會,普及全民健身站點。全民健身站點由城市向農村擴展,城市以社區或生活小區為單元,基本上做到每一個社區有一個全民健身站點,活動的人數不少於30人,農村以行政村為單位,40%以上的行政村有全民健身站點,負責組織指導村民開展全民健身活動。
——加強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增強體育實力。加強專業體校建設,調整訓練項目布局,鞏固強項,加強弱項,突破缺項,保持6個在訓項目和80人在訓人數;完善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訓練管理體制,保持200人左右的在訓隊伍;加強教練員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練員的綜合素質;舉辦好灞橋區運動會和其他賽事;加強城鄉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每個行政村建設一個不少於5件健身器材的農民體育健身場所,2015年前完成50%行政村,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全民健身設施網路。
推動人口和計畫生育事業發展
——構建巨觀調控體系。建立完備的調控體系和良好的政策環境,對人口問題實行綜合管理,穩定低生育水平,逐步提高人口素質,促進從業結構、教育結構、性別比結構逐步趨於合理。建設全區生殖健康服務中心,健全心理健康諮詢信息化網路,出生缺陷干預一級覆蓋率達到85%。
——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推動人口政策由處罰性措施向鼓勵性措施轉變,穩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推進計畫生育村(居)民自治,落實居住地管理制度,在流動人口中發展計畫生育協會會員,引導會員積極參與居住地的計畫生育工作,開展育齡民眾服務月活動。進一步深化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和“關愛女孩”行動,大力推廣適應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新型生育文化,大力普及生殖健康知識,積極建立健全獨生子女父母獎勵金等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加強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繼續完善人口與計畫生育管理信息網路和服務體系建設。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把人口政策與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結合起來,重視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建立健全養老安老服務體系。加大財政投入,積極支持老齡事業發展;堅持社會化興辦養老事業,引入社會資金加快建設功能全面、服務多樣、特色鮮明的養老機構,加快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設施建設;倡導性別平等,改善出生人口結構,建立性別歧視的監督、懲罰機制。建立滿足育齡民眾生殖健康要求的服務體系,加強優生的檢測和治療工作,實行出生人口缺陷干預措施,不斷提高出生人口質量。
——促進婦女兒童全面發展。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和兒童優先原則,全面實施新一輪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切實保障婦女合法權益,加強未成年人保護。促進婦女就業創業,提高婦女參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水平。加強兒童早期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兒童身心健康和享有高質量教育水平,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嚴厲打擊各類侵害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
加強社區體系建設
“十二五”期間,按照構建和諧社區的總體要求,建立健全社區建設考評激勵機制,促進爭先創優,加快和諧社區建設。從2011年開始投入專項資金,通過新(重建)、改(擴)建、整合資源等辦法,使全區各街道社區居委會辦公室和居民公益性服務用房面積全部達到350㎡以上。不斷強化社區服務事業,普遍開展特色示範區創建活動。加大政策扶持、拓寬資金渠道,加快社區服務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到2015年,基本構建起覆蓋全區的“區、街、居”三級社區基礎設施體系,並逐步向鎮、村延伸,構建農村新型社區。
強化公共安全保障體系
——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全面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建設“法治灞橋”、“平安灞橋”。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安全生產投入,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全面推行“一崗雙責”,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消除各類安全隱患,確保全區無重大安全事故;全面實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從講政治的高度認識和切實抓好穩定工作,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突發性事件,及時處理群體性上訪事件,努力化解社會各類矛盾,堅決維護社會穩定;實施“天網工程”,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鞏固平安灞橋創建成果。
——加強公共安全管理。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完善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四級回響機制和管理體制。以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為重點,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加強城鄉基層社區及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造和諧穩定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