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伍家堡位於西安市北郊未央區,村子分為老伍家和新伍家。在伍家堡的周邊,有史書記載的:秦代的秦軹道、軹道亭,漢武帝時期鑿通的關中大運河(漕渠),隋、唐地壇遺址,唐代的魚藻宮池遺址,以及清代的五龍廟和菩薩廟遺址等,雖然實物被毀,只要記住伍家堡這個坐標,位置還是可以尋找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安伍家堡
- 英文名稱:Fort Xi'an
- 所屬洲:亞洲
- 國慶日:十月一日
- 官方語言:漢語
- 貨幣:人民幣
- 地理位置:西安市北郊未央區
老伍家,新伍家,
老伍家
老伍家:地處渭河平原第一階梯,海拔374米,在今西安航空發動機公司西側,距離西安舊城區15里,地處唐王朝禁苑的中心地帶,是一個城堡式的古老村莊,相傳是唐代伍天錫、伍雲召的後代,在唐朝滅亡後,唐內苑遭到毀滅性破壞後定居此地,此傳說有待考證,但該村的人永遠承認自己是伍子胥的後代。此村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時,寬、長各500米,有城牆城河,南城河利用西漢漕渠,北城河人工挖掘,深、寬三米,村西為大型防洪澇池,東城壕栽滿樹林。那時的地理環境:村南一里,有寬、長一公里的平坦的地帶,疑似唐禁苑魚藻池遺址,宋代此池乾涸,有移民在伍家堡西南二里的魚藻池底建村,稱為“池底村”。遺址的正中偏北,有一座直徑100米左右的大土包,高約成十米。應當是唐魚藻宮遺址。伍家堡全村各家多少留都有大量的青石塊和被稱為“板薄磚”的古磚瓦,就是從此宮廢墟上撿來的。後來這裡修公路掘土時,發現此土包是有一層層的夯土痕跡,屬於人工堆積。
伍家堡村的東南一里,有一座一丈多高的方形土疙瘩,下大上小成梯形,下面每邊約十步左右,大概七八米,頂部每邊約有五步,大概三四米,能容七八個小孩爬上去玩耍。伍家堡的人把這方形土疙瘩叫“居士壇”,他的正南200米就是占地十畝的五龍廟,居士到這來幹啥,疑是“祭祀壇”的轉音。這裡距城14里,與《隋書》、《唐書》記載的隋唐地壇“在宮城門北十四里”相符。此壇北鄰漕渠,東近魚藻池,南靠濕地“南灘”,後被稱作五龍灘,也符合“澤中方丘”的定義。清乾隆年間,在此“壇”南修建了五龍廟,稱作“武廟”,與伍家堡東北的被稱為“文廟”的菩薩廟南北對應,相距一公里。清朝、民國時把兩廟做學校,新中國成立後叫長安縣渭濱區第二完全國小,1952年改為位西安市伍家堡國小。五龍廟“上殿”南有一口一磚箍到底的大井,井邊兒矗立五根有龍浮雕的拴馬樁,高約一米五,這也是五龍廟的來歷,當地有民間神話傳說(網上查《五龍復仇記》)。我們上國小時,要摸到雕龍拴馬樁頂部的蹲獸,還得踮起腳尖。村里老人不讓小孩擁抱,防止損壞,說那是“皇帝的拴馬樁”。樁下有一長兩米、直徑一尺五寸的八角石,應當是“上馬石”。據歷史記載,只有皇帝用物才敢“雕龍”,證明皇帝曾來此地,當是祭祀“后土”時御用物。拴馬樁北面到五龍廟大殿之間有一塊很平的殿基,是“祠堂”遺址,所以當地人把這口井不叫井,而叫“祠”。1953年,村民伍均寬家蓋房用土,將“祭祀壇”毀掉,圍觀的人都清楚地看到這個土疙瘩有用錘子扎壓的夯土層。修建紅旗機械廠時,伍家堡搬遷,國小與高鐵寨國小合併,拴馬樁和上馬石去向不明,存在幾百年的隋唐地壇找不到,與此有關。
新伍家
新伍家:在老伍家的東南3里路,於渭河平原第二階梯,海拔378米。修建紅旗廠,伍家堡被搬遷至冢耳王村的東面,1957年特大洪水毀掉剛新建一年多的大半個村,只逃出來人。後來再次到西北方向離此地一里路的一道樑上建村,即叫伍家堡新村。這裡土硬,不滲水,貧瘠,莊稼長不好,被稱為墝(音靠)地,據查,這裡是秦、漢時秦軹(直)道的路基,再往東的任家寨就在這個不到五十米寬的路基上建村,兩邊都是塄坎。伍家堡新村的西南半里路,有一座長兩百多米,寬一百多米,高一丈多的高台子,上面有四個大冢,人稱“四溜冢”,以西南角的冢為最高,1954年前後國家在上邊建立地標,稱作“測量台”,孩子們經常上去玩耍。高台上到處是殘磚碎瓦,還有琉璃瓦片,有人在上面種地把很多拉走填坑,證明上面曾經有建築物。有人又說是個古墓,可根據《譚家鄉志》看,並沒有發現墓道和出土像樣的文物。合作化的時候,譚家鄉在此冢周邊挖洞養豬,做粉條,稱之為“綜合廠”,後改為紙箱廠,取土建房,致使高台縮小,大冢垮塌,僅存的不足五十年代的一半。此遺址西邊有太華路通過,東、南、北被建材市場包圍,危在旦夕。這裡距離漢代長安城宣平門遺址有6200多米,約合漢代計量制十三里路。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的孫子子嬰曾在公元前206年,白車、白馬、白衣到“軹道亭”給漢高祖劉邦交投降書,據東漢的蘇林考證,軹道亭在長安城東十三里,再過四里是霸城觀,再一百步就是灞河,正好就是這個地方。伍家堡村民原來在附近搞農田基本建設時,曾挖出大量的秦磚、漢瓦、瓦當,以及陶器、陶罐、碗碟等生活用具,說明這裡古代曾經繁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