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

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

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Nat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 (Center) for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依託西安交通大學建設而成,位於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熱質儲能、電磁與化學儲能、氫儲能和儲能系統。

平台於2021年獲批建設;2022年2月舉辦建設啟動儀式;2022年4月經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常委會會議研究成立。

截至2022年8月,平台有研究室5個;教師8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國家級人才23人。據2023年6月西安交通大學官網數據,平台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領域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1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
  • 外文名:Nat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 (Center) for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 簡稱:NICEST, XJTU
  • 創辦時間:2021年
  • 主管部門:西安交通大學
  • 現任領導:主任:何雅玲
  • 專職院士數: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
    專業學位授權領域1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
    專業學位授權領域1個
  • 地址: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敏行樓(創新港1號巨構)六層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研究平台,儀器設備,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合作交流,文化傳統,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2019年7月,西安交通大學謀劃籌建儲能專業並進行申報。
2020年2月,經國家批准,西安交通大學創辦中國第一個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7月,西安交通大學籌建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平台,向時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連維良專題匯報。
2021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學向國家發改委匯報了產教融合與揭榜掛帥工作內容;12月,通過國家評審答辯,排名第一,教育部批覆同意可研報告。
2022年1月,西安交通大學完成儲能平台2022年國家撥款1億元的年度預算編制,兩次召開推進會,成立工作專班,研究形成儲能平台建設方案;2月23日,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舉行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建設啟動儀式;4月,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常委會會議研究決定成立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中心),為學科交叉、開放融合的新型機構。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22年8月,平台有教師8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以及包括5名國家傑出青年在內的國家級人才23人。截至2023年1月,平台聘請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等12家能源領域企業兼職導師27位。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陶文銓何雅玲郭烈錦
國家級教學名師:陶文銓、何雅玲
IEEE Fellow管曉宏、別朝紅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別朝紅、徐友龍
國家有突出貢獻青年專家:別朝紅
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
師資力量

研究平台

截至2022年底,平台獲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截至2022年8月,平台有研究室5個。
研究室:熱質儲能、電磁與化學儲能、氫儲能、儲能系統、儲能測試與安全評估

儀器設備

截至2022年9月,平台有信息物理融合能源系統實驗室、大型高溫熔融鹽流動換熱儲能實驗台、化學電池材料中試試驗台、電力設備電氣絕緣系統實驗室、高溫熔岩梯級和變蓄熱實驗台、鋰離子電池紐扣電池測試實驗台等儀器設備。
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
儀器設備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熱質儲能研究室:規模化熱質儲能技術(儲熱蓄冷、壓縮空氣、卡諾電池等)、先進儲能+碳中和技術(太陽能全光譜利用等)、儲能單元與系統的熱管理與熱控制、源網荷儲綜合能源系統,實現能量制—儲—運—用系統一體化集成
儲能系統研究室:新型儲能技術與裝備架構、儲能裝備的狀態監測與評估、儲能接入與優質供電、儲能在電網中協控、配置與套用等
電磁與化學儲能研究室:介質電容器、超級電容器、鋰/鈉離子電池等材料與器件的技術開發、舊鋰離子電池回收、大規模液流電池技術及其儲能系統研究等
氫儲能研究室: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電解水制氫技術、氫儲運和氫套用技術等
儲能測試與安全評估研究室:集成平台的測試、分析、裝備檢測、安全評估等,對儲能材料、單元和系統的安全運維進行評估

研究成果

截至2022年9月,平台主持儲能相關包括973計畫、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重點項目等課題300餘項。截至2022年8月,平台教師曾獲國家獎10餘項。
主持課題
時間
課題來源
課題名稱
2022年6月19日
國家重點研發計畫
高通量聚光太陽能熱化學轉化儲能理論與方法
資料來源:
論文發表
時間
論文名稱
刊載雜誌
2022年
磷酸鐵鋰儲能電池過充熱失控仿真研究
2022年
Enhancement in energy storage performance of the P(VDF-HFP)-based composites by adding PLZST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23年
Single-crystalline BaZr0.2Ti0.8O3 membranes enabled high energy density in PEI-based composites for high-temperature electrostatic capacitors
資料來源:名錄不全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23年6月西安交通大學官網數據,平台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領域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1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領域:儲能技術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儲能技術

教學建設

截至2023年1月,平台搭建53個實踐實訓子平台;出版中國第一部針對儲能科學與工程知識體系與課程設定的指導書——《儲能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知識體系與課程設定》,設定了特色課程群,包括數學基礎課程群、儲能基礎課程群、熱質儲能課程群、電化學與電磁儲能課程群、系統儲能課程群、前沿講座及專業綜合性實驗等課程群7大課程群總計43門課程;開設《儲能原理與套用前沿》《電化學原理與套用》《電力儲能裝備與系統套用》《熱質儲能原理與套用》4門研究生專業學位課程。
截至2023年1月,平台本科生低年級開展儲能專業通識教育,高年級按照個人意願和綜合成績進入熱質儲能、儲能系統和電磁儲能三大模組進行專業課程學習;為本碩博學生制定完善項目驅動式課程體系,採用“基礎—專業—創新創業”梯次推進的培養方案。
截至2023年1月,平台學生在中國國內外競賽中共獲得國家級獎項28人次,國際獎項10人次,省部級獎項34人次,包括第八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第一屆中國研究生“雙碳”創新與創意大賽一等獎、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交叉學科建模競賽Outstanding Winner獎(最高獎)、第十五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特等獎等。
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
儲能學生獲獎證書(部分)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底,平台聯合企業共成立創新聯合體6個(1.14億元),成果轉化6項(5180萬元),孵化企業1個,與5家企業簽署人才培養協定,落實儲能技術人才培養專項(2500萬元+項目驅動);聯合電容器行業企業南通江海電容器股份有限公司,聚焦低成本電化學儲能技術,推動分散式儲能規模化商業套用;聯合榆林市人民政府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聚焦零碳綜合能源系統,在榆林科創新城建設運行世界首個規模化和實用化的零碳智慧能源中心,投資1.32億元,為第十七屆陝西省運動會運動員村零碳清潔供能。
平台由何雅玲院士擔任組長,別朝紅教授、嚴俊傑教授擔任副組長,聯合相關組織和企業,牽頭承擔《中國製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2022)》(儲能裝備)編制工作,為中國儲能裝備發展提供技術路線圖。
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
部分儲能產業鏈結構圖(初步)

文化傳統

平台標識由內外兩個同心圓組成,外圓上部為漢字“國家儲能平台”,下部為平台英文簡稱“XJTU·NICEST”,“2021”為平台創辦時間;內圓為齒輪形狀,與校徽遙相呼應,中間部分為相互交叉的儲能介質,代表平台研究方向為儲能。
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
平台標識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主任
常務副主任
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