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夷僻守捉是唐龜茲都護府轄下六大守捉之一。據《新唐書·地理志》稱:自東夷僻守捉西“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輪台縣“闊那協海爾古城”西北約25千米的拉伊蘇河東岸有一座戍堡和兩座烽火台矗立的共存遺址。從這個遺址到恰庫木排來克的東夷僻守捉所在地為35千米左右。這座拉伊蘇戍堡,邊長300米,現僅殘留下四個城角的戍樓遺址。戍堡內出土文物很豐富,有鐵刀、弓箭等兵器,有鐵犁鏵、鐵钁頭、鐵鐮刀等農具,和大量的陶罐、紡輪、石磨穀物加工用具等生活用具,同時還出土有“開元通寶”“龜茲小銅錢”“漢龜二體五銖錢”,唐代銅鏡殘塊等,可以斷定這是一座唐代戍堡,可能即是西夷僻守捉所在地。在戍堡四周,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唐代戍卒開挖的溝渠和田埂,面積超過千畝。
在西夷僻守捉城還有兩個相距不遠的烽火台。一座殘高約8米,邊長約6米,呈方形的烽火台,在其下的居住遺蹟內,曾採集到東漢的剪輪五銖銅錢,因而可以斷定這座烽火台屬漢朝,可知從漢朝起這裡是一個軍事要地。而位於東側的烽火台,殘高約14米,平面呈梯形。用土坯壘砌,每塊土坯長35厘米、寬25厘米、厚11厘米,土坯層內間隔著夾有數層木樁。1986年12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將木樁交北京中國文物局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所實驗室進行碳14測定。測定數據:距今1220(誤差70) 年;樹輪校正,距今1155(誤差75)年。因此,這座東側的烽火台屬唐代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