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頭圓而平滑,眼大,吻短而寬,唇部觸口須長而硬,呈念珠狀,感覺靈敏,是它覓食的武器之一。沒有外耳廓,也沒有明顯的頸部,四肢短,前後肢都有五趾(指),趾間有皮膜相連,似蹼狀,形成鰭足,指、趾端部具有尖銳的爪。前肢狹小,後肢較大而呈扇形,其趾外側長而內側短,尾短小,僅有7~10厘米長,夾於後肢之間,聯成扇形。前肢朝前,後肢朝後,不能彎曲,游泳的姿勢就像人伸開手腳俯臥的樣子,這種體型十分適宜在大海中游泳。
主要分布
西太平洋斑海豹是唯一能在我國海域進行繁殖的海獸,這些海域也是其分布區的最南端,因而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重視。
生活習性
游泳時靠後肢和身體
西太平洋斑
海豹游泳時主要依靠後肢和身體的後部左右擺動前進,能以每小時27公里的速度在水面附近遊動。它潛水的本領更為高強,一般可以潛至100~300米左右的深水處,每天潛水多達30~40次,每次持續20分鐘以上,令
鯨類、
海豚等海洋獸類也望塵莫及。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眼睛對水下及陸地都適應得極好,晶狀體大而圓,水的折射率與其角膜折射率幾乎相等,因此在水中,光波通過它的角膜時不會發生彎曲折射,就如同在空氣中傳播一樣,能使水下影像聚焦後形成在
視網膜上,在有月亮的晚上,可以藉助水下昏暗的弱光探測到400多米深處的運動物體,從而捕捉獵物。它在水中的聽力也很好,能準確地定位聲源。在潛水時,它的鼻孔和耳孔中的肌肉活動瓣膜關閉,還可以阻止海水進入耳、鼻。
食性較廣
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食性較廣,主要取決於季節、海域及所棲息的環境。在黃、渤海,春夏季捕食
鯡、
玉筋魚、
小黃魚等,秋冬季節則多以梭魚為食。在日本海、
阿拉斯加的近海等地還捕食鱈、鮭等魚類。其他食物包括各種
甲殼類、
頭足類等海洋性動物。
主要在海水中度過
西太平洋斑海豹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海水中度過的,僅在生殖、哺乳、休息和換毛時才爬到岸上或者冰塊上。登入後只能依靠前肢和上體的蠕動,像一條大蠕蟲一樣匍匐爬行,步屢艱難,跌跌撞撞,十分笨拙可笑,活動的範圍也不大。在海岸上群棲時,它們的警惕性很高,就是在睡覺時也經常醒來觀察四周的動靜,如果發現敵情則迅速從岸邊高地或礁石上滾入水中,逃之夭夭。強壯的北極熊是它最大的天敵。
發情時精神非常旺盛
西太平洋斑海豹發情時精神非常旺盛,在水中不停地遊動,但食量減少或拒食,雄獸的陰莖外露,雌獸的陰門紅腫。它們在水中相互追逐,時而上岸,時而入水,並發生陣陣叫聲。交配需要沉入深水中進行,此時雌獸不動,雄獸的後鰭擺動,交配後雙雙回到水面上。雌獸的懷孕期約為8~10個月,每年2月產仔,分娩時需要爬到岸邊或冰塊上,每胎只產1仔。但在產仔前,雌獸會在浮冰上挖掘出一個巢穴,產仔時躲在巢穴中,迅速產下的幼仔躲避危險的辦法也是潛入海中,或者在棲息的浮冰上挖穿一個大洞,以便隨時潛入水中逃走。幼仔初生時體重約為5~6公斤,全身披著白色的胎毛,被人們稱作“白色的小海豹”。這種白色的胎毛在冰雪的環境中是一種保護色,使它們不易被天敵發現,但也因為能吸收大量水分,不利於它們在水中游泳。因此,幼仔在出生後的第16天后皮下脂肪漸漸形成時,就開始脫換胎毛。大約需要9天的時間,胎毛便全部脫換完畢,換成了短、粗、硬,光亮而有斑點的新毛。這種新毛不易淋濕,它們一爬上岸水就直往下淌,不會在皮膚上結冰。幼仔出生幾分鐘後就表現出一種本能的跟隨性,它在尾隨雌獸的時候幾乎不停地發出叫聲,這種聲音顯然是為了與雌獸保持聯繫,而且能夠同時在空氣和水傳播,直到斷奶後叫聲才停止。雌獸也特別留意幼仔的行動,即使在水中也能仰頭向後看。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雌獸會將身體一彈,騰空而起用肥胖身體的重力使浮冰砸破,然後同幼仔一起落水而逃。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哺乳期,幼仔的體重增至20千克以後,就開始獨立生活了。西太平洋斑海豹性成熟的年齡為3~5歲,也有2歲就達到性成熟的,性成熟後生長趨於緩慢,雄性15歲,雌性10歲後就不再增長。
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動物
西太平洋斑海豹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由於它的毛皮美麗而富於光澤,禦寒防水性能極佳,常被人們用來製成皮衣、皮帽、皮褥等。它的
脂肪可以煉油,肉可以食用。此外,雄性海豹的生殖器在中藥中稱為海狗腎,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功效,主治陽痿遺精,腰膝瘺弱等症。人們為了獲取海豹的皮張和生殖器而大量捕殺,使其數量銳減,亟待加強保護工作。
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我國遼寧的渤海
遼東灣結冰區,是西太平洋斑海豹在世界上的8個繁殖區中最南的一個,資源量曾經十分豐富。但是由於長期過度獵捕,特別是對幼仔的獵捕,使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數量急劇下降。同時由於經濟活動的飛速發展,如渤海油田開發的地震爆炸所產生的衝擊波、噪音,以及航運量迅速增加等,造成了海水的污染,使寧靜的海灘面積急劇減少,河流入海量被攔截,河口、淺海地區的食物減少或者受到污染,這些因素破壞了其繁殖地的棲息環境,對它的生存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太平洋斑海豹保護區
1992年9月,大連市在渤海沿岸建立了我國唯一的以保護西太平洋斑海豹為主的自然保護區,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遼東半島南端的大連市西部沿岸、海域以及70多個島嶼,總面積為909000公頃,棲息在該地區的西太平洋斑海豹大約有1000隻左右。這裡環境清靜,氣溫、水溫和水質都適合於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生活,沿岸海底地勢陡峻,坡度較大,水深多在20~40米。該地區冬季受冷空氣影響,形成比較寒冷的天氣,常有由強冷空氣帶來的大風和寒潮天氣,使海灣冬季的結冰期長達3~4個月,即從每年的11月中下旬一直到翌年3月中旬。
每年12月份,西太平洋斑海豹便進入保護區內繁殖。這時雄獸和雌獸常一起在冰塊上纏綿、休息。翌年1~2月份,雌獸開始在冰上產仔,此後便形成了一個個小的群體,每個小群體通常占據著一塊浮冰。一個月以後,幼仔的胎毛已經脫換完畢,可以獨立生活了,小群體也就隨之解體。到了3月份,冰塊融化之後,西太平洋斑海豹就分散在沿岸附近覓食、活動,有一部分成年個體甚至會通過河口進入雙台子河等河流中,常在河岸的泥灘上以及僻靜的海島礁石灘上休息、換毛。5月份以後,它才逐漸離開保護區,游離渤海。
保護區成立以後,在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已經對西太平洋斑海豹的分布、棲息環境、種群結構、生態習性和資源現狀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為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科學依據。與此同時,也保護區內棲息的其他珍稀水生野生動物和經濟魚類資源加強了保護和管理。因此,這個自然保護區的建立除了對保護西太平洋斑海豹具有特殊的意義外,對於加強遼東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