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符牌是西夏國(1038~1227)所頒發,用以證明持牌者身分和所負使命的金屬牌。上有西夏文銘記。《宋史·夏國傳》說元昊“發兵,以銀牌召部長面受約束”。帶銀牌傳遞敕命的使者稱“銀牌天使”或“帶牌天使”,很受尊重。但這種銀牌的實例無存。出土和傳世的20餘枚西夏符牌都是銅牌,包括敕走馬牌、防守牌和宿衛牌3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夏符牌
- 頒發時間:西夏
- 性質:令牌
- 作用:用以證明持牌者身分和所負使命
背景,分類,管理,現存文物,
背景
“皇宮聖物金牌白,前面不知何不現,此刻已知不一般。形狀方圓日月合,日月相合千般敬。性氣急速風雲祝,風雲帶領萬國敬。吾輩此刻汝威儀,不是虎豹猶如虎豹顯耀行,不是雕鷲勝似雕鷲飛而高。己國臣,天高曲步以敬迎;他類主,地厚輕踏以禮舉。諸事毋庸多言俱令滿足,帶領我與帶領他不類同,己國他國皆所巡,敬畏之中乃久行。汝此刻,莫言我之無生命,‘敕’字之內生情義。汝亦端莊所有進皇宮,我一顯現如見聖君面,天佑聖力命全城,如此快樂已相知。”
這首詩歌譯自西夏文的《敕牌讚歌》,發現於俄藏黑水城文獻的一個名為《宮廷詩集》的西夏文抄本之中。該詩以第一人稱形象地歌頌了西夏敕牌的形狀、作用、地位及受萬國景仰的事實。
敕牌是符牌的一種。據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符”即“信也”,可見符牌即信牌之意,其功能為信物憑證。符牌作為傳遞政令的一種身份憑證,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被廣泛使用。我們平時所說的諸如調兵虎符、通關腰牌、牙牌等等,都屬於符牌。
符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持有符牌的人更是具有“特權”。西夏《天盛律令》規定,執符人可隨時換乘騎馬:“諸人與執符人相遇,毆打、不與騎乘等時,當絞殺”。甚至執符人的隨從也不能被拒絕給予乘馬,對此《天盛律令》規定:“隨執符局分人所派遣之童子、馬夫等往,要騎乘,其處不予騎乘而打之者,徒四年”。可見這種執符人是一種特殊身份的出行者,他們的馬累了,遇上人可以換馬,如所遇人不給他換乘時,會被認為延誤軍國大事,因此要處以重刑。
這首詩歌譯自西夏文的《敕牌讚歌》,發現於俄藏黑水城文獻的一個名為《宮廷詩集》的西夏文抄本之中。該詩以第一人稱形象地歌頌了西夏敕牌的形狀、作用、地位及受萬國景仰的事實。
敕牌是符牌的一種。據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符”即“信也”,可見符牌即信牌之意,其功能為信物憑證。符牌作為傳遞政令的一種身份憑證,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被廣泛使用。我們平時所說的諸如調兵虎符、通關腰牌、牙牌等等,都屬於符牌。
符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持有符牌的人更是具有“特權”。西夏《天盛律令》規定,執符人可隨時換乘騎馬:“諸人與執符人相遇,毆打、不與騎乘等時,當絞殺”。甚至執符人的隨從也不能被拒絕給予乘馬,對此《天盛律令》規定:“隨執符局分人所派遣之童子、馬夫等往,要騎乘,其處不予騎乘而打之者,徒四年”。可見這種執符人是一種特殊身份的出行者,他們的馬累了,遇上人可以換馬,如所遇人不給他換乘時,會被認為延誤軍國大事,因此要處以重刑。
分類
西夏王朝廣泛使用各種符牌,作為皇帝和政令傳遞的憑證。目前已見的西夏符牌有二十多面,多為傳世品,大體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敕燃馬牌”西夏文敕牌。西夏王朝為了保證朝廷政令及時有效傳遞,在全國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驛館,並使用西夏文敕牌作為官府公文傳遞的憑證。據出土文獻記載,西夏敕牌有銀、銅、木、紙等質地,手持敕牌的使者稱為“帶牌天使”。如詩歌中所記,他們由天子親授,見敕牌如見天子,使者憑此牌可以調動驛馬,暢通無阻,風馳電掣般傳遞皇帝的命令。
青銅質地的銅“敕燃馬牌”分上下兩片,兩片之間形成空腔,上端附扁方形提鈕。一片銅牌內面刻回曲花卉紋,上方雙線陰刻西夏文“敕”字;另一片下沿也有一個西夏文“敕”字,內面刻有四個西夏文字,譯作“敕燃馬牌”,意思是“敕令驛馬晝夜疾馳”,兩片可以相互扣合成一個完整的符牌。
在出土的西夏文獻《文海》中,漢譯的“敕燃馬牌”或即“信牌”,其西夏文是由“面”和“信”兩個西夏字的各一部分組成,意即見面相信,注釋為“此者官語執者,諸人所信名顯用,迅速緊急之燃馬上用,故名信牌也。”這與《敕牌讚歌》相印證,說明此種符牌就是西夏王朝傳遞緊急文書、命令的信牌。
第二類是“防守待命”牌。該類牌現傳世六枚,均為圓形,直徑五厘米左右,正反面皆有文字。正面是西夏文“防守待命”四字,背面為佩戴者西夏文名,是西夏軍營中守御者的信物標誌,或是防守軍人的名牌。
第三類是“內宿待命”牌。該牌傳世多枚,一般為長方鏟形,長約五厘米,寬約四厘米,上有孔,可懸佩,正面文字多為西夏文“內宿待命”四字,背面為西夏人名或“番號”。也有形制較大者,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件長9.5厘米,寬6厘米的銅牌,正反面皆有“宮門後寢待命”六字。從字面意思上看,“內宿待命”牌和“宮門後寢待命”牌都是宮內宿衛人員身份的證明。
第一類是“敕燃馬牌”西夏文敕牌。西夏王朝為了保證朝廷政令及時有效傳遞,在全國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驛館,並使用西夏文敕牌作為官府公文傳遞的憑證。據出土文獻記載,西夏敕牌有銀、銅、木、紙等質地,手持敕牌的使者稱為“帶牌天使”。如詩歌中所記,他們由天子親授,見敕牌如見天子,使者憑此牌可以調動驛馬,暢通無阻,風馳電掣般傳遞皇帝的命令。
青銅質地的銅“敕燃馬牌”分上下兩片,兩片之間形成空腔,上端附扁方形提鈕。一片銅牌內面刻回曲花卉紋,上方雙線陰刻西夏文“敕”字;另一片下沿也有一個西夏文“敕”字,內面刻有四個西夏文字,譯作“敕燃馬牌”,意思是“敕令驛馬晝夜疾馳”,兩片可以相互扣合成一個完整的符牌。
在出土的西夏文獻《文海》中,漢譯的“敕燃馬牌”或即“信牌”,其西夏文是由“面”和“信”兩個西夏字的各一部分組成,意即見面相信,注釋為“此者官語執者,諸人所信名顯用,迅速緊急之燃馬上用,故名信牌也。”這與《敕牌讚歌》相印證,說明此種符牌就是西夏王朝傳遞緊急文書、命令的信牌。
第二類是“防守待命”牌。該類牌現傳世六枚,均為圓形,直徑五厘米左右,正反面皆有文字。正面是西夏文“防守待命”四字,背面為佩戴者西夏文名,是西夏軍營中守御者的信物標誌,或是防守軍人的名牌。
第三類是“內宿待命”牌。該牌傳世多枚,一般為長方鏟形,長約五厘米,寬約四厘米,上有孔,可懸佩,正面文字多為西夏文“內宿待命”四字,背面為西夏人名或“番號”。也有形制較大者,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件長9.5厘米,寬6厘米的銅牌,正反面皆有“宮門後寢待命”六字。從字面意思上看,“內宿待命”牌和“宮門後寢待命”牌都是宮內宿衛人員身份的證明。
管理
符牌是重要的身份憑證,因此西夏特別重視對符牌的管理。根據出土的西夏法律文書記載,朝廷的符牌都藏在宮中,有專人看護,收藏地不能隨便打聽和接近;朝廷發給地方的符牌除了要登記造冊外,還要由地方最高長官親自保管;還規定地方政府和各級衙門機構簽發符牌的基本原則,即非官事不發,非急事不發;地方擅自簽發符牌者要被絞死,任何丟失、損壞符牌的行為,都要嚴格治罪。
為了防止偽造符牌,保證政令傳遞的安全,符牌多具有防偽措施,除了製作工藝保密、上書各種敕令文字、嚴懲偽造外,一般採用合符制度。重要符牌由兩半組成,一半授予軍事首領,一半由朝廷保管收藏,兩半能合在一起符牌才起作用,與《敕牌讚歌》中所寫的“形狀方圓日月合”相契。在軍事調動時,任何一方調動兵馬都要合符,朝廷使者送發兵文書時,要當眾與地方軍事首領的符牌合符,地方才出兵。地方請求朝廷出兵,也要奏報朝廷派使者下來合符,然後才能出兵。
為了防止偽造符牌,保證政令傳遞的安全,符牌多具有防偽措施,除了製作工藝保密、上書各種敕令文字、嚴懲偽造外,一般採用合符制度。重要符牌由兩半組成,一半授予軍事首領,一半由朝廷保管收藏,兩半能合在一起符牌才起作用,與《敕牌讚歌》中所寫的“形狀方圓日月合”相契。在軍事調動時,任何一方調動兵馬都要合符,朝廷使者送發兵文書時,要當眾與地方軍事首領的符牌合符,地方才出兵。地方請求朝廷出兵,也要奏報朝廷派使者下來合符,然後才能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