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本續紙本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本續》紙本於199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拜寺溝方塔出土。《吉祥遍至口和本續》是藏傳佛教經典的西夏文譯本,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1991年出土於寧夏賀蘭縣拜寺溝方塔。現藏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本續紙本
  • 時間:1991年
  • 地址: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
  • 簡介:是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 
介紹,印痕,

介紹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本續紙本
倒字、臥字在活字本中並不多見,不是每部活字本所必有的。然而,如果出現一個,則必作為活字最主要的依據。如曾被認為是宋活字而實為明活字的《毛詩·唐風·山有樞》篇內,"自"字橫排,成為臥字;明版宋羅大經的《鶴林玉露》卷四第4頁"??"字倒置,成為倒字。這臥字、倒字成為定其為活字本的硬體。而《本續》的倒字,已發現的竟有八處九字,分布在《本續》卷五、《要文》、《廣義文》和《解補》第一諸卷中,其中"二"字3個,"四'字3個,"廾"字2個,"七"字1個。我們注意到,西夏文中沒有倒字,這是因其筆畫繁複,排字時不易看錯;而漢文"二"、"四"、"廾"等字,倒正形近,稍不經心,便會排錯。還有,《解補》第五頁碼"十七"中的"七"字,第二筆豎折,竟向左邊折去,這只能是刻活字的刻工誤刻之故。
5.隔行竹片印痕 是定《本續》為木活字版印本的主要依據

印痕

所謂隔行"竹片"印痕,是指字行間長短不一,墨色深淺有差的線條。這種線條在三卷《本續》中較為突出,半數頁面上都有,卷四共37頁,有這種線條的竟達26頁。《本續》三卷半數內容為七字一句的韻文,韻文上下留有數字空白區,線條多出現在空白處,而擠得滿滿的字行間則極少。這是木活字特有的隔行"竹片"印痕。
在宋代,只有泥活字和木活字,金屬活字尚無印刷品遺存。所以說它"特有",僅是指與泥活字相較而言。《夢溪筆談》所載畢升泥活字排版技藝,是在"鐵范(是按版面大小製成的鐵質版框,用以排字。)上密布字印,滿一范為一板。"無隔行之工序,當然不會有隔行之物在印刷時留下印痕。與畢升的泥活字排版技藝不同,王禎木活字的排版技藝,則有"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夾之"的工序。《本續》頁面上的這些線條,就是隔行"竹片"處理不當,稍有突起留下的痕跡。這種現象,在近代的鉛字印刷中亦可看到,如果隔行的鉛條夾不好,也會在字行間留下印痕。這是定《本續》為木活字版印本最主要的依據。
有的明清活字本界格行線時有時無,很不清晰,字行間也會出現類似線條。但這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線條:一是界格行線印刷不清,一是並無界格行線,只是隔行竹片處理不當留下的印痕,二者不應混為一談。何以證明它不是界格行線,而是竹片印痕?前面談到,這種線條在韻文上下空白處較為突出,而文字密布的字行間極少。這是因為面積較大的空白處,無突起的字相隔,紙面更容易接觸到處理不好的隔行之物而留下印痕。但是,也並不是所有面積較大的空白處都有這種印痕的。這說明如果排版得當,隔行之物不會翹起,是不會留下印痕的。反過來說,如果是界格行線的話,這種線條在面積較大的空白處只會印得更為清晰,而不會毫無痕跡。
再者,與木活字相比,泥活字筆劃稍顯鈍拙,略呈板滯,邊緣不夠整齊,有斷筆、缺筆現象。《本續》筆畫流暢,筆鋒犀利,印刷質量較好,當屬木活字之列。
《本續》在版式上還有些其他印本所無的特有的現象:如為了省工,將兩個筆畫簡單的字刻在一個字丁上,形成上下兩字連筆甚或相交。又如因為填補空白的空丁長短不一,造成橫列文字上下參差,不能成行。這些現象,與上述頁碼用字無定規,書名簡稱用字混亂,版式隨意改變等,都是早期活字不夠成熟、不夠規範的反映。對研究早期活字版印本,具有重要意義。
以上特徵都是在雕版印本上不可能出現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