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古民居建築藝術

西塘古民居建築藝術

西塘在元代成市,明代建鎮,清代中期,徽商東進,把徽派的文化,包括徽派的建築技術帶到西塘。西塘古鎮的民居建築有數百年的歷史跨度,在不同的時期里,民居建築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歷史和文化。西塘的廊棚等建築具有典型的西塘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塘鎮
  • 地理位置:浙江嘉興
  • 占地面積:1.04平方公里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著名景點:西園,醉園,廊棚等
西塘古民居建築藝術,

西塘古民居建築藝術

西塘在元代成市,明代建鎮,清代中期,徽商東進,把徽派的文化,包括徽派的建築技術帶到西塘。西塘最好的民居建築就是這個時期建造的。到了民國時期,西塘已成為商業重鎮。許多有錢人臨河建屋,臨街開店,留下了大規模的民居建築。據2000年的普查,西塘古鎮尚有明、清和民國時期建造的民居建築共有25萬餘平方米。
西塘古鎮的民居建築有數百年的歷史跨度,在不同的時期里,民居建築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因此,它是一定時期的歷史見證。是杭嘉湖平原民居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產,西塘的明代建築雖已很少,但它的特徵很明顯,廳堂上所用的梁飾多為“包袱巾”狀,清代建築的柱礎都用毛石,不用青石,因為“青”和“清”諧音,不能讓大清壓在柱下。而民國時期的建築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理念,出現了木地板代替方磚,甚至還有天花板的裝飾。
這裡特別要提到的是西塘的廊棚,它是由沿街許多相鄰的商店搭建連線而成的,全長1200多米,是西塘古鎮的一大特色。因為江南多雨,商人們為了照顧生意,在店面前延伸建棚,我們把它叫做古代的人性化工程,究其根源,實質是儒商文化的物化。
帶有徽派建築風格的馬頭牆,在西塘變換了模樣,把一字型的改成了饅頭形的“觀音兜”。這是因為西塘每年要受颱風的影響,饅頭形的馬頭牆(又稱風火牆),防風又防火,它有一定的科學根據。如遇颱風,就會把巨大的風壓在通過高過屋面的馬頭牆時,立刻減壓。如果一旦鄰居失火,它又可以將火焰擋住,贏得救火時間。
現存的西塘民居規模都不大,單體建築的面積都很小,體現了簡潔實用的平民文化。鎮上河道縱橫,所以臨水而居幾乎是每戶人家所必定的。每家後河都有河埠,河埠上的“美人靠”給古鎮增添了富有水鄉風味的景色,把人的生存方式有意無意地溶入自然環境之中。
西塘古民居建築群就縱深看,其縱軸線顯得較長。這是因為街短,大家又都要占一定的河道,以便水上交通。所以古建築在橫度上都很狹,只能向縱深發展,故有三進、五進、乃至七進之長,成為呈狹長型的宅居。這個“長”字,還意味著主人的福長、房屋的壽長等,是一個吉祥的口彩。
西塘古民居就縱軸線上建築單體的高低來看,其特點是“先抑後揚”。也說是說它們在沿街的門面是非常低調的,一般看不出大戶人家的規模。這主要原因是當時有沿海的倭寇常來犯擾,一般都是夜襲晨離,為了不讓他們一眼看出是大戶人家,即把門面做得與普通人家一個模樣,不張揚,不引起注意。其實這種戰略姿態已經成為一種風俗,讓西塘的建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
西塘古民居建築的庭院布局十分靈活,在建築物單體之間都有天井相間,有天井者稱“進”,無天井都稱“埭”。還有束腰的石庫門,有的大戶人家在庭院和天井間修建磚雕門樓,並飾以“家訓”,以示後人。
西塘古民居在內部裝飾上,表現得也頗為考究,門窗上每每刻有吉祥紋花,如“荷、梅”(諧音和美),瓶內三戟(進升三級)等等,以祈求幸福太平。儒家思想在西塘的民居建築上也有反映,除廊棚的“仁”外,民居形式的不張揚就是“禮”,這裡看不到“飛檐翹角”,即使有磚雕門樓也線條簡單,多圓少棱,建築語言的謙和也是“禮”的表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