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堤北村,屬於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門莊鄉。位於冀州區的西北角,西鄰王口鎮文郎口村,東鄰東堤北村。附近有大理寺村,孟家莊村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堤北村
- 所屬地區:衡水市冀州區
- 電話區號:0318
- 郵政區碼:053200
- 地理位置:位於衡水市冀州區的西北角
- 人口:3000多人
- 方言:冀州方言
- 著名景點:震雹塔
- 火車站:冀州站
- 車牌代碼:冀T
- 固定資產:1000萬
堤北介紹,堤北文化,震雹塔傳說,西堤北的72座廟和72番鼓,地圖信息,
堤北介紹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門莊鄉西堤北村,位於河北省內的冀州區門莊鄉,距冀州區約30公里,村內有古塔一座,名為震雹塔,村內有村民大約3000多人,其中大多數以種地為主,另外村內有塑膠廠一座,全名為冀華橡膠廠,固定資產1000萬,村內養殖奶牛的用戶較多。
堤北文化
堤北橋、西堤北、東堤北是冀州區門莊鄉的三個行政村,其歷史可追溯至元代以前。相傳這裡有一條撲塌河,這兩個村莊均處於河堤北側。滔滔撲塌河水哺育了兩岸人民,也孕育出獨具特色的“堤北文化”。
震雹塔傳說
元代震雹塔的傳說(西堤北塔)
震雹塔位於今西堤北村東,建於元代。塔高8米,底層直徑2米,分為四層,上層陽面有佛像,陰面有塔文,塔基平面呈正方形,塔身為六稜體,塔頂呈葫蘆形。全塔以青石砌成,自上而下分別有浮雕龍首、寶瓶、佛像,隨刻碑文“震雹塔”三個大字清晰可見。此塔乾隆16年3月曾重修,是衡水市境內唯一的石塔。1993年被確定為省級保護文物。
相傳元朝時期,西堤北村西北有一龍泉寺,面積南北約60米,東西約30米。當時這一代多冰雹,莊稼屢屢遭災。有一年,撲塌河發大水,從上游衝下來一石塔,到西堤北時停了下來,寺內老方丈便與當地村民將此塔立在龍泉寺的東南方向。當老和尚要去矛山雲遊時,將塔抱起來,把自己的一顆牙放在下面,所以又叫“牙塔”老和尚對當地村民說:“每年立夏這天,抬著龍王的牌位,在大街上供‘三黑’(黑羊頭、黑豬頭、黑魚頭)來祭冰雹,唱三天大戲,敲鑼打鼓,再到村西南200步處的五股岔路口,把祭品埋掉,祈求老天爺別再下冰雹。”從此以後,這一帶真的再沒有遭受過雹災,百姓太平,風調雨順。老和尚就要出行了,眾人前來相送,老和尚讓人們從寺里揀些破磚爛瓦以做紀念。於是,人們紛紛撿拾,唯有一家庭富足之婁姓大戶不以為然。當老和尚走後,那些破磚爛瓦都變成了金元寶,婁姓大戶後悔不迭。
該村85歲老人牛廣生說:“自打我記事起,我們這一帶就沒有下過冰雹,即便是來了冰雹,也會繞著我們這裡走。震雹塔保佑著一方百姓。”從此震雹塔一說流傳了下來。
西堤北的72座廟和72番鼓
傳說明清時期西堤北村有72座廟,遂有72番鼓。
西堤北村大姓氏繁多,各姓氏家族都有自己的家廟,各家家廟記憶體放年節時祭冰雹用的東西,如大鼓、玩驢、獅子、小車等娛樂工具。除家廟外,還有玉皇大帝廟、金龍四爺廟等。傳說金龍四爺是冀州淄村人,他是黃河之神。在黃河上坐過船的人都知道,沒有冀州人不開船。所以開船前,船家要先問有沒有冀州人,有就開船,可平安無浪到達對岸。
72番鼓主要包括《嗑牙》《小禿》《一二三》《一吆喝》《慶豐收》《慶新春》《大登殿》《常榮鼓》《八大錘》《銅咣咣》《鬧海龍》《仙人過橋》《老鴰吞芽》《一二三四錘》《獅子滾繡球》《獅子大張嘴》《炮打一眼明》《霸王一條鞭》《十響一咕咚》《仙人上天台》等,組鼓完整流傳至今的已不多見。西堤北村民祭冰雹時用的番名是《慶豐收》,為龍泉寺方丈送行時用的番名是《仙人過橋》、《仙人上天台》。
地圖信息
地址:衡水市冀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