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商戲園子

西商戲園子

西商戲園子,上世紀60年代初,錫林浩特沒有電視,有收音機的人家也很少。城裡人業餘文化生活除了去人民俱樂部(即1954年建起的錫盟公署禮堂,1956年改稱人民俱樂部,後來又稱人民電影院,2002年拆除)看電影外,只能到西商戲園子看戲或到說書館聽書了。那一時期,西商成了繁榮錫林浩特居民業餘文化生活的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商戲園子
  • 外文名:West business Theatre
  • 建築年代:1954年
簡介,人文歷史,

簡介

坐落在西商的木工廠、回民趕運隊及高勒街居委會等,每逢國慶節、春節、元宵節,都要組織文藝隊伍上街巡演。各主辦單位之間為在演藝水平上一試高低,都獨樹一幟,各盡所能,渲染了節慶氣氛,飽了人們眼福。

人文歷史

西商街心處有座六七米高、周身塗著油彩、頂端有鐮刀斧頭造型的木質塔。塔座有幾級台階,我小時候經常坐在塔階上看當地居民或外來演出團體組織的街頭演出。演出主要是宣傳政治上的“三面紅旗”、《婚姻法》以及草原防火等內容,形式多以東北二人轉為主。
新中國成立後,由河北、山西等地自發流動遷徙來到北國小城錫林浩特定居謀生的人口很多,他們的到來,在為地廣人稀的草原增加了人力資源的同時,也帶來了內地人們的戲曲嗜好。早在1954年,西商就組建了業餘晉劇團,負責人叫景子俊,他們借用木工廠會議室演出,主要演出《打金枝》、《大登殿》等劇目,幾年後晉劇團解散了。1957年春,西商戲曲愛好者成立了曲藝社,吸收了河北一帶說評書及演唱京韻大鼓的流動藝人,他們演了一年多便散夥了。1959年,馮士榮等人在廣招演員的基礎上,發起成立自負盈虧性質的錫林浩特劇團。馮士榮是回族,精明能幹,此前他曾牽頭組建過西商業餘評劇團,並有知名藝人鑫艷霞等人加盟。為使新組建的錫林浩特劇團有長久發展,由演員們集資和劇團出面籌款,在緊鄰木工廠東側位置建起一座劇場,時稱西商戲園子。錫林浩特劇團1962年解散。這一年,太僕寺旗寶昌戲曲學校遷至錫林浩特,改為集體所有制的民間歌舞劇團,山西梆子(晉劇)是劇團的拿手戲。從那時起直到1966年劇團解散,演員們在西商戲園子演出過《穆桂英掛帥》、《秦香蓮》、《打金枝》、《竇娥冤》等十幾部全本劇目和一些折子戲。
西商戲園子能容納500多名觀眾,觀眾座位是固定的長條木凳。那時,距離較近的第三、第五國小逢有全校師生參加的大型活動,及一些機關單位聽報告等,都借用戲園子。戲園子每晚都有演出,由於屬專業劇團,演員們表演水平較高。夜幕降臨,戲園子一帶十分熱鬧,賣糖葫蘆、瓜子零食的很多。戲開場了,出將入相,刀槍劍戟,鳳冠霞帔,蟒袍朝靴,生末淨旦醜粉墨登場,引逗得整條街都興奮起來,角兒在台上表演,場內場外的戲迷們都跟著擊節吟唱。西商戲園子上座率高,招引很多外地劇團前來簽約占場。戲劇紅火了西商,在遠離內地的草原城鎮起到了普及戲劇傳統文化的作用,悄然間增加了民眾文化素養的同時又培養了很多戲迷。
由於後來日益強調政治掛帥和階級鬥爭,西商劇團又先後演出了現代戲《奪印》、《半把剪刀》等。那時演員習慣飾演古裝戲,猛然排演現代戲,由於缺乏經驗,初上台時舉手投足都覺得彆扭。劇團經營每況愈下,無奈之下,在劇場裡掛起銀幕放映電影,每張門票5分錢。看觀眾仍不上座,遂將票價降至3分,而且是走家串戶地賣票,其情景甚為慘澹。文革開始,西商戲園子終於壽終正寢,所有劇團無一留存,演員們分別分配到當地商貿服務行業工作,有的幾經轉換還成了機關幹部。西商戲園子空閒了幾年,最終倒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