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

“西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於2007年在西南民族大學掛牌成立,2008年成為四川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9年成為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心致力於推動少數民族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的研究,促進民族學學科的發展、繁榮,是面向民族地區發展需要、面向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決策需求、面向國內外各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開放性科研平台。
中心所依託的西南民族大學早在建校之初即設立了民族研究室,以開展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的研究為主旨。當時有著名學者李安宅、吳澤霖等在校任教並推動研究室的工作,逐漸確立了學校在民族研究領域的科研方向和優良傳統。改革開放之初,即1978年10月,在原民族研究室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民族研究所。2002年5月,以民族研究所及各相關研究機構為主體,正式成立了西南民族研究院。其主要目的是配合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以研究院為核心成立西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以整合學校的民族學科力量,加強與院外的聯繫與合作,突出學校的學科特色和優勢,提高民族學科的研究水平,最終形成涵蓋一級學科、有一定廣度並突出強項的特色優勢學科。近年來,研究中心努力按照國家民委、省教育廳有關建設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要求,在科學研究、學術活動、人才培養及科研管理等方面加強工作。
近年來,中心緊緊圍繞中央和四川省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積極通過發布項目推動民族學的發展,共向外發布項目35項,項目經費為40.2萬元。
在學術研究方面,近年來,僅中心核心科研骨幹共承擔國家社科項目10項,省部級項目28項,世界銀行項目2個,聯合國婦女兒童發展基金項目1個,福特基金資助項目2個,亞洲學者基金項目1個,廳局級及橫向項目數十個;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40部;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14項,取得了驕人的科研成果。中心先後與國務院扶貧辦中國國際扶貧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等互動合作,主持承擔“汶川地震災後貧困村恢復重建案例研究項目”、“中國節日誌”、“中國史詩百部工程”等重大委託項目。
主任楊正文教授主持的“少數民族樂器匠人技藝信息資料採集與資料庫建設”(12SZYTH01),獲得學校中央高校財政專款項目立項並獲得文化部經費資助。出版了由我中心於召集舉辦,中日韓三國學者參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東亞經驗”會議論文集。2013年,中心主任楊正文教授主持的“西南地區民族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項目實施效果研究”(04BMZ013)獲得國家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資助。同年,楊正文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中國苗族古經專題研究”(13AZD055)獲得立項資助。
近年來,中心開展了一系列旨在促進民族研究的學術交流活動。如,2011年7月16~19日,與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西南中心、川音綿陽藝術學院合作,成功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東亞經驗國際會議”,會議被多家媒體報導,產生良好的學術影響。特別是提出的“東亞經驗”很快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高度重視的概念。2011年10月21~25日,協同四川省民協、西南民大藝術學院等單位承辦了“門巴族、珞巴族民俗圖片展”,以實際行動回響黨中央、國務院所提出的“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號召。在展覽開幕式上,四川省老領導馮元蔚及部分專家給予很高評價。2011年10月29-30日,協同西南民族研究院承辦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編輯部和我校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2011年12月,在我中心的支持配合下,節日誌幾個子項目的評審會在成都順利舉行。2012年5月19日至20日,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了第五屆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田野、歷史與理論”學術研討會。並且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張昌東與西南民族大學副校長沙馬拉毅簽署了雙方共建“民族學與人類學西南研究基地”的合作協定書,並舉行了掛牌儀式。積極推進文化部民族民間文化發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的工作,積極協助和配合文化部做好“中國節日誌”項目中期檢查和結項評審。2012年1月5日,中心與本校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研發創新與影視製作中心、四川羌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了“羌族文化元素工藝品設計作品大獎賽”。本次大獎賽以助推後災後重建時期羌族民眾生計發展”為主旨,並將計畫下一步遴選部分獲獎作品與設計理念拿到羌區村寨引導生產,創新羌區傳統文化傳承與文化產業發展之路。2012年6月,在中心主任楊正文教授及蔣彬教授的帶領下,我中心組織了由18名碩士、博士研究生組成的烏蒙山區扶貧連片開發調研小組,赴興文縣大壩苗族鄉進行扶貧開發社會調研,並攥寫出了調研報告。2013年4月22~23日,中心與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西安仁老公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民族志展覽館、北大蒙養山人類學學社共同主辦了“不同文明中的祭祀”國際學術工作坊。本次學術工作坊由北京大學王銘銘教授、本中心負責人楊正文教授共同召集,來自英國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倫敦經濟學院、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五位世界知名人類學家參會。2013年4月25至27日,西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主辦了紀念“四件大事”十周年活動暨海外人類學者系列學術講座。邀請了來自英國、法國、美國的帕金(David Parkin)、紀仁博(David Gibeault)、戴木德(Frederick Damon)、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羅蘭(Michael Rowlands)等五位海外人類學專家開展了五場主題各異的學術講座,吸引了校內外各界人士前來學習聆聽。2013年5月10日,西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舉行了本中心和羌學研究中心以及汶川縣龍溪中心國小共同編寫的《汶川縣龍溪鄉中心國小鄉土教材》第一、二冊發布會。此次發布會也是兩基地紀念“5.12地震”系列活動之一。教材的編寫是中心師生身體力行參與到災後重建的實際行動之中,履行了中心服務民族地區、服務少數民族社會文化發展宗旨的體現。2013年6月16至18日,中心與《民族研究》雜誌社、貴州民族大學協同組織在貴陽成功舉辦了“第六屆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這也是西南民族研究院與《民族研究》共同培育的“西南論壇”第一次在外地舉辦,表明“西南論壇”已經成為學界認同的學術平台。2013年8月23至25日,西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與貴州民族大學、貴州六盤水師範學院共同舉辦的“烏蒙山區發展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在六盤水召開,中心負責人楊正文作為本次會議執行主席之一參加會議,並做主旨發言。2013年10月25-26日,中心協同研究院籌辦在我校召開的主題為“文化理解、多元共生與和諧中國夢”的中國人類學民族學2013年會。本次年會共有來自全國各地101所高校和科研單位的220名代表參會,提交論文170篇,《光明日報》、人民網、《中國日報》、東方網、中國新聞網、《中國教育報》、《四川日報》、四川電視台等多家媒體持續關注報導,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2013年10月27日下午,在中國人類學民族學2013年年會閉幕之際,應西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的邀請,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浙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莊孔韶教授舉行了題為“作為文化的組織和網路”的交流會。西南民族研究院博士、碩士研究生60多人參加了交流會。2014年5月23-27日,中心與《民族研究》雜誌社以及湖北民族學院協同組織在湖北省恩施市成功舉辦了“第七屆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族群流動、空間重構與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藉此來推動中國民族學人類學學科的繁榮發展與創新,促進具有中國田野特性的民族學人類學新知識的生產,提升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的國際學術話語權。2014年7月~10月,組織《西南民族研究》第三輯編輯、審稿、編委會機出版聯絡工作。2014年10月,中心與《民族學刊》共同致力於推進當代西南少數民族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研究,面向我校民族學博士研究生髮布 “西南民族學研究田野調查項目”,有30餘博士研究生申請,經評審有8個項目獲得立項資助。2014年10月,中心主任楊正文教授應邀參加了由大連民族學院承辦的“2014年中國人類學民族學2014年年會”。2015年4月17日-19日在西南民族大學召開。來自中國社科院、國家民委、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大學等33家高校和科研機構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論壇旨在推動和深化我國的民族研究,建立一個西南地區的以民族學、人類學以及民族問題研究為主旨的學術交流平台,2015年4月17~19日,中心與《民族研究》雜誌編輯部聯合承辦了主題為“民族互動、社會治理與國家認同”的第八屆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藉此來推動中國民族學人類學在新形勢下進一步繁榮發展與創新,提升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的學術影響力與話語權。2016年11月12~13日,中心舉辦“傳統節日與區域社會”學術論壇,這些重大的學術會議的成功舉辦進一步推動豐富了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研究,也擴大了我校在這一學術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中心在今後將繼續推動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和學術會議,為繁榮民族學科的學術研究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