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數民族生態知識的現代利用與美麗鄉村建設研究

西南少數民族生態知識的現代利用與美麗鄉村建設研究

李技文(武漢輕工大學)所著《西南少數民族生態知識的現代利用與美麗鄉村建設研究》一書由民族出版社(2022年12月第1版)出版,該著系作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西南少數民族生態知識的利用和保護研究”最終成果,凡48萬字。柏貴喜教授為之作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南少數民族生態知識的現代利用與美麗鄉村建設研究
  • 作者:李技文
  •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字數:48萬字 
內容簡介,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新時代建設民族地區的美麗鄉村與促進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需要充分發掘和利用我國地方性的生態知識,發揮各族人民的生態智慧。該著立足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背景,深入探討了西南少數民族生態知識的現代利用價值及其嵌入美麗鄉村建設的利用實踐與互動邏輯,並建構了調適美麗鄉村生態意蘊與保護少數民族生態知識的對策系統。該著對闡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生態人類學理論,推動我國民族地區鄉村生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與現實指導意義。

目錄

緒 論
一、研究價值和意義
(一)理論價值
(二)現實意義
二、核心概念之界定
(一)“生態知識”的內涵
(二)界說“美麗鄉村”
三、研究內容及其方法
(一)研究內容
(二)研究方法
四、創新之處與田野工作
(一)創新之處
(二)田野工作
第一章 學術前史與研究述評
第一節 國外有關生態人類學研究
一、早期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對生態現象的關注
二、20世紀20—40年代人類學、民族學的生態研究
三、20世紀50—60年代生態人類學的誕生及其發展
四、20世紀70—90年代生態人類學的繁榮與多元發展
五、21世紀的“新生態人類學”——環境人類學轉向
六、研究評價
第二節 我國少數民族地方性生態知識研究
一、生態知識的價值及其對環境的保護
二、地方性生態知識對草原生態的維護
三、地方性生態知識對生態安全的維護
四、地方性生態知識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五、研究評價
第三節 我國民族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研究
一、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二、美麗鄉村建設與村落文化保護傳承
三、美麗鄉村建設的生態設計與品牌傳播
四、美麗鄉村建設的路徑與策略探索
五、研究評價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少數民族生態知識的生存場域與田野空間..
第一節“生存場域”與“空間”的內涵
一、理解“生存場域”
二、界說“空間”
第二節 自然生存場域與文化生存場域
一、自然生存場域
二、文化生存場域
第三節 村落場域——田野空間
一、“家鄉”田野村落
二、“他鄉”田野村落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少數民族生態知識的主要類型及其內容
第一節 少數民族生態知識的類型學分析
一、類型學的相關理論
二、少數民族生態知識的分類體系
第二節 少數民族認知型生態知識及其內容
一、宇宙觀與生態倫理思想
二、生態價值觀與曆法中的生態智慧
第三節 少數民族信仰型生態知識及其內容
一、自然崇拜與生態知識
二、圖騰崇拜與生態知識
三、人為宗教與生態知識
第四節 少數民族生產型生態知識及其內容
一、農耕與畜牧型生態知識
二、林業與漁獵型生態知識
三、傳統技藝型生態知識
第五節 少數民族生活型生態知識及其內容
一、聚落與建築中的生態知識
二、節慶禮俗中的生態知識
三、民間歌謠中的生態知識
四、傳統飲食中的生態知識
第六節 少數民族規約型生態知識及其內容
一、符號規約中的生態知識
二、傳統鄉規民約中的生態知識
三、現代村規民約中的生態知識
本章小結
第四章少數民族生態知識的現代利用與實踐理性表達
第一節 少數民族生態知識的現代利用價值
一、生態安全價值
二、綠色經濟價值
三、生態教育價值
四、科學研究價值
五、生態倫理價值
第二節 少數民族生態知識的利用及其實踐理性表達
一、“掃寨”儀式展演中的生態表征與實踐理性
二、村落人口與環境耦合的生存智慧與實踐理性
三、梯田生態系統與維護生態平衡的實踐邏輯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少數民族生態知識嵌入美麗鄉村建設的意義與利用實踐
第一節 少數民族生態知識嵌入美麗鄉村建設的意義
一、助力少數民族美麗鄉村的科學規劃制定
二、助推少數民族美麗鄉村的生態環境建設
三、促進少數民族美麗鄉村的綠色產業發展
四、推動少數民族美麗鄉村的鄉愁文化建設
第二節 少數民族生態知識嵌入美麗鄉村建設的利用功能
一、呈現生態美學功能
二、激發生態旅遊功能
三、彰顯生態修復功能
四、表達生態和諧功能
第三節少數民族生態知識嵌入美麗鄉村建設的利用實踐:基於四個民族村寨的案例分析
一、岜沙苗族生態知識嵌入美麗鄉村建設的旅遊實踐
二、玉湖納西族生態知識嵌入美麗鄉村建設的產業實踐
三、河灣土家族生態知識嵌入美麗鄉村建設的品牌實踐
四、傑珠藏族生態知識嵌入美麗鄉村建設的環保實踐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少數民族美麗鄉村建設的生態意蘊及其調適
第一節 少數民族美麗鄉村建設的生態意蘊
一、對“深層生態思想”的學理性闡釋
二、少數民族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深層生態意蘊
第二節 少數民族美麗鄉村建設中生態意蘊的“消融”
一、“粉飾”——建構靚麗與原生風貌之憂愁
二、“污染”——人為侵擾與鄉村環境之隱憂
三、“無味”——內涵缺失與鄉愁韻味之消弭
四、“隱痛”——倫理缺位與生態保護之乏力
五、“逐利”——經濟短視與生態理性之迷失
第三節 少數民族美麗鄉村建設的生態調適對策
一、樹立生態思維,領悟本來、外來與未來之關係
二、深挖鄉村聚落生態內涵,建設原生型美麗鄉村
三、振興少數民族生態文化,增強美麗鄉村鄉愁意蘊
四、開展生態倫理教育,加強美麗鄉村環境保護
五、秉持“生態理性”原則,推動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
六、汲取國內外成功經驗,助力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少數民族生態知識的保護
第一節 少數民族生態知識的現代境遇及其保護意義
一、紓解傳承之危機,激發生態知識傳承活力
二、改變瀕危現狀,維護民族地區“兩個多樣性”
三、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保障生態知識利用安全
第二節 少數民族生態知識保護的主要模式
一、傳承性保護
二、生產性保護
三、社區參與式保護
四、數位化保護
五、智慧財產權保護
第三節 少數民族生態知識保護的對策建構
一、國家在場——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
二、社會參與——公眾力量的積極支持
三、民眾自覺——增強村民的保護意識
本章小結
結論
一、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對民族生態知識的發掘利用
二、民族生態知識有其獨特的生存場域與結構類型
三、民族生態知識在現代社會中彰顯了突出的利用價值
四、民族生態知識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天然“營養劑”
五、保護民族生態知識--在發展中傳承生態文化基因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李技文,1985年9月生,男,侗族,貴州施秉人,中共黨員,本科和碩士畢業於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專業,博士就讀於中南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現為武漢輕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1年7月至2017年11月在信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任教,2017年12月調入武漢輕工大學工作至今。主要從事民族學、社會學、文化產業管理、公共文化管理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講《新媒體概論》《文化創意理論與實踐》《文化調查理論與方法》《社會學概論》《傳播學》《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公共文化管理學》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
主持完成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西南少數民族生態知識的利用和保護研究》(2014,主持完成)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未識別族群身份認同變遷與國家認同建構研究——以貴州亻革家人為例》(2012,主持完成)1項,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青年項目《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資源與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研究》(2013,主持完成)1項,國家民委民族研究後期資助項目《新時代少數民族地方生態知識嵌入美麗鄉村建設的利用實踐研究》(2020,主持完成)1項,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少數民族傳統生態知識的多樣性及其現代意義研究》(2021,主持完成)1項。主持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湖北土家族傳統村落文化的現代價值與“活化”利用模式創新研究》(2019,在研)1項。參與完成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7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國家民委科研項目3項,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2項。
自2008年起,先後在《宗教學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新疆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報》等10餘家CSSCI、中文核心和省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近50篇,合著出版著作2部,部分論文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研究》全文轉載或摘編。相關科研成果先後獲省部級、地廳級獎勵多項,如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2012,無等級區分,獨著)1項,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二等獎(2007,獨著)1項,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二等獎(2021,第一作者)、三等獎(2012,第二作者)、優秀獎(2022,第二作者)各1項,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8,第三作者)1項,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013,獨著)、二等獎(2017,獨著)各1項,信陽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17,獨著)1項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