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學超導與新能源研究開發中心

西南交通大學超導與新能源研究開發中心

西南交通大學肇建於1896年,曾先後定名“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唐山交通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等,1972年,學校更名為西南交通大學。1989年,總校遷往成都,(峨眉成為分校,後改為校區)。2002年在成都犀浦建設新校區,遂形成今日“一校、兩地、三校區”的辦學格局。

大學簡介,中心簡介,

大學簡介

是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建設序列的高校之一,培育了以竺可楨、茅以升、林同炎等43位院士,姚桐斌、吳自良、陳能寬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以及國家和省部級領導、為數眾多的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行業領軍人物和優秀企業家為代表的近二十萬優秀人才。

中心簡介

西南交通大學超導與新能源研究開發中心,原名超導研究開發中心,始建於2003年,為適應國家有關新能源發展的需求以及超導中心研究方向的擴充需要,於2011年1月21日正式更名。同時中心分別與材料學院、電氣學院共同組建了“材料先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磁浮列車與磁浮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超導與新能源研究開發中心主要從事有關超導與新能源方面的前沿和交叉科學的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是一個以超導、新能源材料以及相關套用為核心,以材料、物理學和電氣多學科交叉為特色,以研究生教育為主體的研究型機構。中心下設6個二級機構,即超導材料研究所、超導電工與磁浮技術研究所、太陽能電池研究所、新能源材料研究所、超導中心實驗室及中心機關。中心擁有1500平方米實驗用房和46個實驗操作台面,先進的材料結構、微觀形貌、電學性能、磁學性能測試設備和儀器,擁有國內先進的超低溫物相測試儀,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超導量子磁強計,綜合物性測量系統,交流磁化率測試系統及霍爾效應測試儀等總價值2500多萬的大型高精密儀器設備,為教學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測試手段。目前在校培養博士生及碩士研究生近百人,已向社會輸送數批優秀高端專業人才,形成了比較完整、有層次的科研、實驗、教學體系。
超導與新能源研究開發中心擁有一支高水平、有活力的科研教學隊伍,以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趙勇教授為學科帶頭人的一批學術底蘊深厚的優秀中青年人才,研究團隊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或副高職稱)7人,講師(或中級職稱)9人,助教1人。獲得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80%。中心積極參與國家基礎領域的重大研究課題以及重大科學工程建設,承擔了大量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863”計畫、“973”計畫、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教育部創新團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等科研項目,累計科研經費超千萬元。近年來,中心科研成果豐碩,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80餘項,已獲得專利授權23項。在國核心心期刊和國際學術期刊共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150餘篇,多篇論文引起國際一流學術雜誌關注並作專題報導。
中心立足西部,面向世界,充分利用海外學者優勢,廣泛建立了國際合作渠道並積極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努力使科研、實驗、教學水平與國際接軌。先後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美國堪薩斯大學、美國Argon國家實驗室、奧地利聯合中心、日本 kyushu大學、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台灣修正科技大學、台灣高雄套用科技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聯繫,共同致力於開展更高目的、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的科學研究與合作。為了不斷擴大師生學術視野,提高學術層次,近年來中心邀請了多名國內外院士來訪,進行學術交流、做學術報告;並聘請、授予海內外著名學者和知名人士擔任名譽教授、客座教授,定期來中心舉辦學術講座,同時多次派出教師出國訪問交流、學習深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