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力量
現有教職工223人,其中專任教師125名,具有正高職稱40人,副高職稱80人;具有博士學位102人,碩士學位46人;博士生導師26人,碩士生導師49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陝西省“百人計畫”入選者、“三秦學者”各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3人;陝西省“三五人才” 8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5人。
中心設定
設有
遺傳學、
作物育種、植物資源與生產、
種子工程、耕作與生態等5個
教研室,1個實驗教學中心和1個校內實踐教學基地;
小麥、
玉米、
經濟作物、
棉花等4個研究所;乾旱半乾旱農業研究中心、國家楊凌生物技術育種中心、國家小麥改良中心楊凌分中心、農業部旱區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陝西省植物遺傳工程育種重點實驗室、陝西省農作物細胞分子生物學與品質改良實驗室、陝西省作物雜種優勢研究與利用重點實驗室等7個科技創新研究平台;《乾旱地區農業研究》、《麥類作物學報》雜誌編輯部2個。
專業設定
學院有農學、植物科學與技術、種子科學與工程3個本科專業;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植物資源學、種子工程、農業推廣等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植物資源學、種子工程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設有作物學博士後流動站。作物遺傳育種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是陝西省重點學科。
人才培養
現有學生1307人,其中本科生798人,碩士研究生373人,博士研究生136人。80年來,先後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14589人。著名小麥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洪璋教授、國家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研究員、中國農業區劃的開拓者沈煜清教授,原農業部副部長路明同志,現任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靜芝同志,陝西省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獲得者
王輝教授等是校友中的傑出代表。
科研情況
學院科學研究與科技推廣碩果纍纍。在作物育種及品種推廣方面,以譽滿華夏、成果卓著的趙洪璋院士、李振聲院士為代表的一批小麥遺傳育種學家,先後培育了60多個優良小麥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18億畝。新中國成立以來,陝西省小麥品種的6次更新換代,全部是我院選育品種作為當家品種。黃淮麥區小麥品種的6次更新換代中,我院選育的品種作為當家品種有4次。趙洪璋院士等選育的碧螞1號、豐產3號、矮豐3號等小麥品種引領著當時我國小麥育種的趨向,成為我國小麥育種史上的里程碑,榮獲首屆全國科學大會獎。其中碧螞1號推廣面積迄今為止居國內第一、世界第二;
李振聲院士等選育的遠緣雜交小麥新品種“
小偃6號”,開創了小麥育種的新途徑,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和陳嘉庚農業科學獎;寧錕研究員等選育的小麥新品種“陝7859”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1年以來,學院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747項,其中973項目6項,863項目30項,國家“十五”科技攻關3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1項,其他項目657項,累計到位科研經費達8797萬元,年均經費1466萬元;科研成果獲獎32項,其中國家級8項,省部級24項,發明專利19項;出版專著、教材50部,發表研究論文968篇。
對外交流
學院一直與國際知名院校和國內兄弟院校保持良好的學術往來。近年先後派出30餘位專家教授前往
美國、
日本、
英國、
加拿大、
德國、
以色列、
捷克、
紐西蘭等國合作研究,邀請國內外專家19人來學院學術交流,在國際合作、了解學科發展前沿動態、借鑑先進的教學科研理念和技術、提高我院的學術聲譽和影響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發展情況
目前,學院正積極加強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農業工程技術與傳統學科的滲透交叉,以提升傳統優勢學科水平。同時,加強新興學科、新專業建設,以研究型學院為辦學方向,以本科教育為基礎,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展望未來,我們將秉承先輩的優良傳統,以“985”和“211”工程建設為契機,以“團結、求實、創新、奉獻”為院風,踏實工作,開拓創新,力爭把學院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學院。
現任領導
院長
廖允成,男,1969年12月生,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本科畢業於安徽農學院,1995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於西北農業大學,同年留校任教迄今。1998年獲西北農業大學農學博士學位。2004年1月至7月在紐西蘭林肯大學做訪問學者。現任農學院院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第八屆學位評定委員會第一分委會主席。兼任中國農學會耕作制度分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農學會高新技術農業套用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農學會立體農業分會常務理事。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農作制度、農業生態。長期致力於耕作學、農業生態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後承擔本科生耕作學、農業概論、農業生態學等課程教學,為博、碩士研究生講授作物學進展、高級耕作學、高級生態學、自然資源評價與分析、生態系統分析等課程。目前已培養碩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1名;在讀碩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8名1992年至今,一直致力於黃土高原旱作農田降水資源高效利用研究與實踐。先後參加國家“八五”“九五”旱地農業科技攻關課題“寧南半乾旱偏旱區(海原)農業持續發展研究”、農業部跨越計畫“陝西黃土高原旱作農業機械化降水高效利用技術中試與示範”等課題研究工作;主持完成“西北旱區降水資源化及降水生產潛力增進技術”“黃土高原旱作農田覆蓋微集水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究”“黃土高原半濕潤區多熟種植模式耗水規律及水分生產潛力研究”等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協助主持完成863節水農業重大專項子課題“旱作農田微集水種植技術研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黃土高原蘋果園保護性耕作技術水分養分效應及模式研究”、教育部科技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培育資金項目“毛烏素沙地農業生態系統的調控機理與最佳化模式”、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保護性耕作的土壤生態環境變化機理及技術體系研究”、“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關中平原農田循環生產綜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保護性耕作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西北旱作農區抗旱減災型農作制關鍵技術集成及模式示範”、中國菸草總公司陝西省公司重大科技專項“陝西省菸草施肥專家系統”等課題研究工作。2001年“北方旱農區域治理與綜合發展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寧南旱區穩定型種植制度研究”獲寧夏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2003年“旱作虛實並存耕作蓄水節水保墒機械化技術”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三等獎,2007年“寧南旱作農區集雨節水高效種植技術研究”獲寧夏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
黨委書記
惠安堂,男,漢族,陝西省蒲城縣人。1962年11月生,高級農藝師,碩士研究生。1987年畢業於西北農業大學農學系,1987-1999年在陝西省農業科學院工作,先後從事菸草育種和科研管理工作,獲陝西省科技進步獎和推廣獎3項,發表各類科技論文12篇,出版編著一部。
1999年9月調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研處工作,從事科研管理工作,2001年5月至2003年元月任楊陵區副區長,2003年7月任乾旱半乾旱研究中心副主任,2004年6月任農學院黨委副書記。
副院長
奚亞軍,男,1969年生,陝西白水人,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生導師。1991年西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同年留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1999年西北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2002年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博士學位。2000-2001年在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客座研究。2006-2007年在美國諾貝爾基金會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進行合作研究。中國作物學會和遺傳學會會員,2006年評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青年學術骨幹” 。
副院長
海江波,男,1966年5月出生,副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生導師,耕作學與生態學教研室主任。 研究領域或方向: 致力於農業資源管理與開發、農業生態經濟、薯類作物生態 生理及農業推廣理論等方面研究。1988年9月–1992年7月:西北農業大學農學系,大學本科,獲農學學位; 1996年9月–1999年12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2001年9月–至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博士研究生。1992年7月:西北農業大學農學系,從事科教工作; 1999年12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部,從事管理工作; 2003年7月:衣索比亞農業部執教;2004年7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從事科教工作。在《乾旱地區農業研究》、《生態經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4篇;主編與參編《農業推廣學》、《中國小雜糧》等教材和著作8部。先後主持和參加國家、省部級科研、推廣項目18項,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撐計畫項目有《關中平原農田循環生產綜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和《農田集雨保水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兩項,農業部農業工藝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有《現代農作制模式構建與配套技術研究》,農業部948項目有《西北旱作農區節水型農作制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陝西科技廳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有《毛烏素沙地農業生態退弱基理研究與模式構建》,還有陝西農業廳一縣一業發展戰略研究,陝西省科技廳《生物質能型甘薯品種選育與推廣》以及陝西科技廳《澱粉型甘薯新品種的選育與推廣》等,獲陝西省高等教育委員會教學成果獎2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學成果獎1等獎1項。
承擔科研
油菜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建設
產業體系
農業部
胡勝武
關中平原農田循環生產綜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秸稈高效沼氣利用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
國家“十五”攻關項目(課題
科技部
廖允成
海江波
馮永忠
黃淮海小麥抗旱康乾熱風生產技術研究與示範
行業公益
中國農科院
高翔
黃土高原半濕潤區多熟種植模式耗水規律及水分生產潛力研究
國家自然基金
國家基金委
廖允成
來自野燕麥的抗小麥條鏽病新基因的發掘和利用
國家自然基金
國家基金委
韓德俊
生物能源植物柳枝稷人工穗芽轉基因體系的研究
國家自然基金
國家基金委
奚亞軍
作物抗旱節水遺傳性狀鑒選與利用
863子課題
中國農科院作物所
謝惠民
航天小麥變異規律研究及新品種選育
863子課題
中國農科院作物所
王成社
農田集雨保水關鍵技術研究
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
科技部
賈志寬
環塔里木盆地杏農間作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
科技部
陳耀鋒
陝西小麥綜合試驗站
產業體系
農業部
高翔
渭河棉花綜合試驗站
產業體系
農業部
邢宏宜
向日葵楊凌試驗站
產業體系
農業部
肖恩時
西北區食用豆綜合栽培技術研究
產業體系
農業部
柴岩
關中玉米試驗站
產業體系
農業部
薛吉全
高產優質多抗小麥新品種西農9718、陝農138及高效安全生產集成配套技術
成果轉化
科技部
李學軍
王成社
華山新麥草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基因向普通小麥的導入及其分子克隆和品質效應研究
國家自然基金
國家基金委
趙繼新
中國農村戶用沼氣區域適應性評價
國家自然基金
國家自然基金
李軼冰
黃土高原旱地苜蓿-糧人食作物輪作效應模擬研究
國家自然基金
國家自然基金
李軍
西北旱作農區抗旱減災型農作物關鍵技術集成及模式示範
行業公益
中國農科院
廖允成
秦巴山區生態群落與生物種質資源調查
國家基礎條件平台工作
科技部
楊改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