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西北考察日記:1940-1941
- 作者:何正璜著 王薔,任之恭,崔文川整理
- ISBN:978-7-101-10537-7
- 頁數:248頁
- 定價:36元
- 出版時間:2015-4-15
- 裝幀:精裝
- 開本:32開
- 字數:110千字
- 版式:簡體橫排
- 版次:1-1
- 包冊:12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內容選讀,
內容簡介
1940年6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王子云為團長,編制12人,成員多為國立杭州美專畢業的學生,何正璜女士剛從日本東京高等美術專業畢業回國,也加入其中。任務是以敦煌為重點,對西北陝、甘、青等省進行藝術文物考察,為保護打好基礎。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政府行為的敦煌考察,也是首次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對敦煌莫高窟全面的調查和清理,為日後保護敦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何正璜女士的日記重現了這段歷史。
國民政府教育部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是我國政府組織的第一個藝術文物考察團,團長王子云,何正璜任團員兼文秘。考察團成立的背景是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氣焰最盛之時,為了搶救收集整理我國西北地區的文物古蹟資料,以防萬一被日寇破壞、盜走,保存一份完整的資料,為以後複製作參考。
何正璜日記《西北考察日記(1940 年-1941年)(精)》詳實地記述了考察團在重慶成立、成都集訓、赴陝以及在西安地區的考察情況,日記記述考察團對西安古代遺存進行了細緻查看;走訪西安大儒、收藏家、古董商,看到了精美文物之所在;於殘垣斷壁的寺院中,尋找到不少遺散的文物;對西安周邊的漢唐遺址進行了踏查;對市井民俗文化也做了詳盡的記敘。日記從1940.9.2日始,1941.4.20止,總計7個月18天。其中1941.2月至4月為重點篇章。
編輯推薦
1. 王子云、何正璜夫婦是中國近代美術史上的泰斗級人物。在中國雕塑藝術家裡,王子云是第一個對漢唐陵墓雕刻進行了幾乎全部實地考察的人,留下了大量的攝影作品、拓片、複製品以及全景寫生長卷。王子云1940年倡議、組建、主持、實施了長達五年之久的中國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的活動,實為中國藝術文博界之開荒工作,何正璜正是在這次考察團中與王子云相識相戀進而相守一生,一起為中國藝術文物保護工作奉獻了一生。何正璜的日記再現了當年的那段經歷。
2.一個志同道合、矢志不渝的愛情故事,誠如梁思成林徽因。
2. 日記文筆清麗、富有哲思,是學識才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章一段都讓人擊節,掩卷叫好。
2.一個志同道合、矢志不渝的愛情故事,誠如梁思成林徽因。
2. 日記文筆清麗、富有哲思,是學識才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章一段都讓人擊節,掩卷叫好。
作者簡介
何正璜(1914-1994)女,湖北漢川人,武昌藝專畢業,後在日本東京多摹川美術專科學校肄業。回國後參加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歷時五年,行程十萬里,為保護收集整理我國西北地區文物古蹟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國美術考古學科奠定了基礎。解放後到陝西歷史博物館工作,歷任陳列部主任、博物館顧問、陝西美協常務理事、陝西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陝西博物館學會副會長、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王薔 王子云、何正璜夫婦的大女兒,和其丈夫任之恭一起整理出版了不少父母的遺著,如《漢代陵墓圖考》《中國歷代套用藝術圖綱》等等
任之恭 王子云、何正璜夫婦的大女兒王薔女士的先生,夫婦倆一起整理出版了不少父母的遺著,如《漢代陵墓圖考》《中國歷代套用藝術圖綱》等等
崔文川 1967年10月1日生於四川,亞洲火花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藏書票研究會會員、陝西省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藏書票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文川藏書票藝術館館長、崔文川火花博物館館長、《藝術畫刊》主編、《東方藏書票》雜誌社執行主編、《中國藝術家》《讀書人》編委、蘇州古吳軒出版社特約編輯。
任之恭 王子云、何正璜夫婦的大女兒王薔女士的先生,夫婦倆一起整理出版了不少父母的遺著,如《漢代陵墓圖考》《中國歷代套用藝術圖綱》等等
崔文川 1967年10月1日生於四川,亞洲火花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藏書票研究會會員、陝西省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藏書票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文川藏書票藝術館館長、崔文川火花博物館館長、《藝術畫刊》主編、《東方藏書票》雜誌社執行主編、《中國藝術家》《讀書人》編委、蘇州古吳軒出版社特約編輯。
圖書目錄
前言
途記(1940年11月19日—1941年1月2日)
“將來中國若能因此有一國家辦立之美術館或博物館等,則本團雖已不存,而在此開始無人注意及此之時,即已盡力奠其基礎。星星火粒燃起民族光榮巨焰,本團定亦在旁為之欣慰無已。 唯在此創始時期,困難諸多,時為艱辛所迫而至氣餒。”
西安記(1941年1月3日—1941年4月20日)
“雲謂此處雖為傳說中之名勝,但瞥見在樓下王寶釧大像前有一小木刻觀音像,雕刻之工穩,造型之優越,較之西洋名貴之聖母像有過之無不及,允為藝術品中之尤物。惜僧人迷信,不能借來作一模鑄。歸後當另想他法,不使此種美像在此荒山中湮沒。”
附錄: 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的成立
途記(1940年11月19日—1941年1月2日)
“將來中國若能因此有一國家辦立之美術館或博物館等,則本團雖已不存,而在此開始無人注意及此之時,即已盡力奠其基礎。星星火粒燃起民族光榮巨焰,本團定亦在旁為之欣慰無已。 唯在此創始時期,困難諸多,時為艱辛所迫而至氣餒。”
西安記(1941年1月3日—1941年4月20日)
“雲謂此處雖為傳說中之名勝,但瞥見在樓下王寶釧大像前有一小木刻觀音像,雕刻之工穩,造型之優越,較之西洋名貴之聖母像有過之無不及,允為藝術品中之尤物。惜僧人迷信,不能借來作一模鑄。歸後當另想他法,不使此種美像在此荒山中湮沒。”
附錄: 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的成立
內容選讀
前言
1940年,日本帝國主義已侵占了我國東北、華北、華東大片國土,對那裡的我國民族文化遺蹟恣意進行破壞,諸如山西大同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河北涿縣白帶山石窟、遼寧義縣萬佛堂石窟等均被摧殘得慘不忍睹。之後,又迅速將戰火燃燒至我國西南、西北地區,慘無人道地對這些地區進行狂轟濫炸,祖國腹地面臨嚴重威脅,那裡至為寶貴的民族古代文化遺蹟,處於隨時可能遭到破壞的危險境地。
1940年5月,留法歸來不久的著名美術家王子云面對此種形勢,心情至為焦慮。經過認真考慮後,他向國民政府教育部提出書面建議:“……應立即組織一支強有力的藝術文物考察團,迅速開赴尚未陷入敵手的我國西北地區,對那裡的藝術文物進行考察,運用攝影、臨摹、拓印、複製、測繪、記錄等完備的資料收集方式,搶救收集這一地區的古代藝術文物資料,以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日寇侵占與破壞。西北地區是我們中華民族先民的故土,是我們民族固有文明發祥地,歷代史跡文物隨處可見,倍極豐富,倘若淪入敵手,損失無可彌補……”這一建議正契合了國民政府暨教育部“發揚中國文化,以奠國基”的方針政策,順應了“抗戰期間國共兩黨通力合作,共同維持中國固有文化,以免侵略戰爭損失破壞”的時代潮流,得到國民政府強力人物于右任、戴季陶以及西京籌委會委員長張繼等人的支持,故而很快即得到教育部部長陳立夫的批准,並訓令王子云為團長,成立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王子云隨即從淪陷區撤退到重慶的美術教員、重慶國立藝專畢業暫時無法分配工作的學生當中挑選部分成員,並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向社會招聘一些相關專業人才。不久,考察團即在陪都重慶成立。何正璜在戰火紛飛的武漢,看到考察團登在《大公報》上的招聘廣告,赴重慶,經面試,加入了這個考察團。
何正璜(1914—1994),女,湖北漢川人,因其父何立夫早年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留學,其母張楚(時任武昌辛亥革命遺孤教養所教育長)在日陪讀,何正璜遂誕生於日本。幼年回國,生活成長於世代為官的書香之家。1934年畢業於武昌藝術專科學校,後留學日本東京多摩川高等美術學校。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尚未畢業的何正璜憤然辭學回國,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武漢舉辦的中央軍事幹部訓練團,準備投身抗日戰爭。不久因武漢淪陷,隨湖北省政府撤至恩施。在恩施看到考察團登在《大公報》上的招聘廣告,毅然赴重慶參加了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任團員兼文書。在戰火硝煙中,與考察團同仁共赴大西北,歷時五年,行程十萬餘里,足跡遍及川、陝、豫、甘、青五省,考察、保護、收集、整理了那裡的古代藝術文物資料。同期與團長王子云結為夫妻。其間,何正璜撰寫記述了大量的考察日記、報告、遊記,不僅為我們保存了一份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而且,由於她的文筆清新,簡潔生動,以她淵博的歷史考古知識、獨到的藝術感受,對名勝古蹟的記述描寫,使其文章具有卓然超群的境界和氣度,因而給我們提供的還是“品位極高、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
考察團工作結束後,何正璜與王子云同到西北大學工作,任歷史系文物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其間協助王子云根據考察團所得資料,撰寫了十餘部美術考古著作。1949年赴四川成都藝術專科學校任教。1950年後直至去世,一直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工作,先後任陳列部主任,陝西歷史博物館顧問,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陝西省博物館學會副會長,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由於受家庭濃厚文化氛圍的影響,何正璜一生都記有不間斷的日記,在考察團這五年中更是如此。可惜,這五年的日記大部分都在“文革”中被盜或流失了,唯此一本得以保存,猶顯得更加珍貴。這本日記,從1940年2月9日,她由武漢到重慶、加入考察團開始寫起,一直到考察團從重慶出發、成都訓練、抵達西安以及在西安考察時每天的所見所聞,止於1942年4月20日。
何正璜及考察團大部分成員過去都未曾到過西安,對這座古代文化遺存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城市,本來就心存嚮往,到達後又受到陝西省政府及當地文化部門的熱情接待,更使她覺得肩上的責任重大,在以後的工作中更加不避艱辛,更加認真細緻。西安本來就古意氤氳,遍地是寶,她又慧眼獨具且文字功底紮實,因此由她筆錄的所見所聞,其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軍閥劉振華統治陝西時期,在公館內建房,挖出一古碑,工頭獻給劉,劉不以為意,碑石復埋於土中。施工中再有碑刻之類發現,工頭乾脆不許挖出,出力不討好又耽誤時間,何苦呢!劉振華離開西安後,有知情者將這一情況報告給新當局,經發掘,那不被劉看中的碑刻竟是唐大明宮內苑詳圖。另外,一位西京建委會工作人員在一戶人家的台階上發現唐太乙宮詳圖。這些發現,轟動了國內考古界,於是就有北京人士前來西安尋碑,居然在一家古董店裡覓得方石十八塊,石上刻繪的是唐朝各宮全圖,由此人們才得以有實物證實,唐長安城確實是後來西安城的八倍。
1941年農曆正月初一,何正璜一行在西安街頭散步,過臥龍寺,見有五、六家石匠鋪,多把舊碑當作刻新碑時的用料。何正璜見一舊碑上刻的是“有一人臨危,全家痛泣”的浮雕,“表情如生,人身比例亦正,為不可多得之物,而今已砍為數塊。數日後經石匠砍磨,更連此斷片遺存亦不可見矣。又一家一長碑上全以線條刻成一宮中人物,山石、宮殿、台階等線條流利,布局大雅,神情如聞其聲,我愛之至不忍行。此物如在任何他國,必為博物館中之上等存列品,而在我國則棄於此地,撫之再三,淚為之盈眶。我等購之既無此費,請政府保留又不可能,又不忍任其湮滅,古國藝術佳作竟遭如此命運,我個人為之心痛。又一家一堆小石中,刻有二鹿相逐,其肌肉骨骼腿蹄有勁之象,一一表現卓然,我亦只有撫摸嘆惜而已”。
何正璜這本日記,詳細記述了考察團對西安城內及郊外的寺廟建築、漢長安城遺址、漢代陵墓及霍去病墓前石刻群、渭北及西府諸縣名勝古蹟遺存等的考察情況;記錄了走訪西安大儒巨賈、收藏家、古董商,看到的眾多精美文物等情景;於殘垣荒草中,尋查到散遺的珍貴藝術文物。對看到的市井民俗文化等也作了有聲有色的記述。
在何正璜的日記里,我們可以看到當年考察團在西安的考察工作、生活,是豐富、緊張而又滋味複雜的。其中也不時表現、流露出我國老一代文化人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讓我們從中看到他們對國家民族的熱情,對祖國文化事業的執著。這些文字,歷經幾十年風雨,古色斑斕,但依然散發著理想的光輝。
何正璜日記可讀性很強,偶有潦草不易辨認之處,或者錯訛之處,整理者做了一些工作,敬希讀者教正。
1940年5月,留法歸來不久的著名美術家王子云面對此種形勢,心情至為焦慮。經過認真考慮後,他向國民政府教育部提出書面建議:“……應立即組織一支強有力的藝術文物考察團,迅速開赴尚未陷入敵手的我國西北地區,對那裡的藝術文物進行考察,運用攝影、臨摹、拓印、複製、測繪、記錄等完備的資料收集方式,搶救收集這一地區的古代藝術文物資料,以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日寇侵占與破壞。西北地區是我們中華民族先民的故土,是我們民族固有文明發祥地,歷代史跡文物隨處可見,倍極豐富,倘若淪入敵手,損失無可彌補……”這一建議正契合了國民政府暨教育部“發揚中國文化,以奠國基”的方針政策,順應了“抗戰期間國共兩黨通力合作,共同維持中國固有文化,以免侵略戰爭損失破壞”的時代潮流,得到國民政府強力人物于右任、戴季陶以及西京籌委會委員長張繼等人的支持,故而很快即得到教育部部長陳立夫的批准,並訓令王子云為團長,成立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王子云隨即從淪陷區撤退到重慶的美術教員、重慶國立藝專畢業暫時無法分配工作的學生當中挑選部分成員,並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向社會招聘一些相關專業人才。不久,考察團即在陪都重慶成立。何正璜在戰火紛飛的武漢,看到考察團登在《大公報》上的招聘廣告,赴重慶,經面試,加入了這個考察團。
何正璜(1914—1994),女,湖北漢川人,因其父何立夫早年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留學,其母張楚(時任武昌辛亥革命遺孤教養所教育長)在日陪讀,何正璜遂誕生於日本。幼年回國,生活成長於世代為官的書香之家。1934年畢業於武昌藝術專科學校,後留學日本東京多摩川高等美術學校。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尚未畢業的何正璜憤然辭學回國,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武漢舉辦的中央軍事幹部訓練團,準備投身抗日戰爭。不久因武漢淪陷,隨湖北省政府撤至恩施。在恩施看到考察團登在《大公報》上的招聘廣告,毅然赴重慶參加了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任團員兼文書。在戰火硝煙中,與考察團同仁共赴大西北,歷時五年,行程十萬餘里,足跡遍及川、陝、豫、甘、青五省,考察、保護、收集、整理了那裡的古代藝術文物資料。同期與團長王子云結為夫妻。其間,何正璜撰寫記述了大量的考察日記、報告、遊記,不僅為我們保存了一份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而且,由於她的文筆清新,簡潔生動,以她淵博的歷史考古知識、獨到的藝術感受,對名勝古蹟的記述描寫,使其文章具有卓然超群的境界和氣度,因而給我們提供的還是“品位極高、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
考察團工作結束後,何正璜與王子云同到西北大學工作,任歷史系文物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其間協助王子云根據考察團所得資料,撰寫了十餘部美術考古著作。1949年赴四川成都藝術專科學校任教。1950年後直至去世,一直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工作,先後任陳列部主任,陝西歷史博物館顧問,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陝西省博物館學會副會長,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由於受家庭濃厚文化氛圍的影響,何正璜一生都記有不間斷的日記,在考察團這五年中更是如此。可惜,這五年的日記大部分都在“文革”中被盜或流失了,唯此一本得以保存,猶顯得更加珍貴。這本日記,從1940年2月9日,她由武漢到重慶、加入考察團開始寫起,一直到考察團從重慶出發、成都訓練、抵達西安以及在西安考察時每天的所見所聞,止於1942年4月20日。
何正璜及考察團大部分成員過去都未曾到過西安,對這座古代文化遺存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城市,本來就心存嚮往,到達後又受到陝西省政府及當地文化部門的熱情接待,更使她覺得肩上的責任重大,在以後的工作中更加不避艱辛,更加認真細緻。西安本來就古意氤氳,遍地是寶,她又慧眼獨具且文字功底紮實,因此由她筆錄的所見所聞,其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軍閥劉振華統治陝西時期,在公館內建房,挖出一古碑,工頭獻給劉,劉不以為意,碑石復埋於土中。施工中再有碑刻之類發現,工頭乾脆不許挖出,出力不討好又耽誤時間,何苦呢!劉振華離開西安後,有知情者將這一情況報告給新當局,經發掘,那不被劉看中的碑刻竟是唐大明宮內苑詳圖。另外,一位西京建委會工作人員在一戶人家的台階上發現唐太乙宮詳圖。這些發現,轟動了國內考古界,於是就有北京人士前來西安尋碑,居然在一家古董店裡覓得方石十八塊,石上刻繪的是唐朝各宮全圖,由此人們才得以有實物證實,唐長安城確實是後來西安城的八倍。
1941年農曆正月初一,何正璜一行在西安街頭散步,過臥龍寺,見有五、六家石匠鋪,多把舊碑當作刻新碑時的用料。何正璜見一舊碑上刻的是“有一人臨危,全家痛泣”的浮雕,“表情如生,人身比例亦正,為不可多得之物,而今已砍為數塊。數日後經石匠砍磨,更連此斷片遺存亦不可見矣。又一家一長碑上全以線條刻成一宮中人物,山石、宮殿、台階等線條流利,布局大雅,神情如聞其聲,我愛之至不忍行。此物如在任何他國,必為博物館中之上等存列品,而在我國則棄於此地,撫之再三,淚為之盈眶。我等購之既無此費,請政府保留又不可能,又不忍任其湮滅,古國藝術佳作竟遭如此命運,我個人為之心痛。又一家一堆小石中,刻有二鹿相逐,其肌肉骨骼腿蹄有勁之象,一一表現卓然,我亦只有撫摸嘆惜而已”。
何正璜這本日記,詳細記述了考察團對西安城內及郊外的寺廟建築、漢長安城遺址、漢代陵墓及霍去病墓前石刻群、渭北及西府諸縣名勝古蹟遺存等的考察情況;記錄了走訪西安大儒巨賈、收藏家、古董商,看到的眾多精美文物等情景;於殘垣荒草中,尋查到散遺的珍貴藝術文物。對看到的市井民俗文化等也作了有聲有色的記述。
在何正璜的日記里,我們可以看到當年考察團在西安的考察工作、生活,是豐富、緊張而又滋味複雜的。其中也不時表現、流露出我國老一代文化人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讓我們從中看到他們對國家民族的熱情,對祖國文化事業的執著。這些文字,歷經幾十年風雨,古色斑斕,但依然散發著理想的光輝。
何正璜日記可讀性很強,偶有潦草不易辨認之處,或者錯訛之處,整理者做了一些工作,敬希讀者教正。
1940年12月30日
晨,在廣元北站換西北公路局之軟椅轎車。行李至此,均需一一過磅,磅後系號條由局負責捆於車頂,迅速而有秩序。且我們之座位號數,在我們未到之前即已順購票先後派定。我們皆中國之忠誠人民,喜有法有則之處置,故雖吾人行李磅後須補四五十元,且吾等座位又在最後一列,然均甚為心愿。知西北公路局為交通部所辦國營事業,究竟不同,觀夫抗戰以後,各處工程創始改良者均多,是抗戰勝利之日,亦建國成功之日也。廣元為四川極邊之一縣,過此即入陝境。川省雖非故土,然住此已多日,且家尚有人在渝市,今即離川,心中滋味頗難形容。此處有酒精製作坊,規模尚有可觀,亦為國營。傳此處尚有兵工廠,故敵機常臨,然我們匆匆過此,不得熟知。但久聞人言,廣元有佳妙石刻之佛像,雲因此極思一睹,辨其風格。然車昨日抵站時已四點,詢問其地,答以約三公里。六公里之來回,今夜實不可能,只得交臂失之。今日在車窗中一瞥而過,但見累累石佛或立或坐,均裝於沿公路之峭壁中,高約二三尺,面目衣物不及細辨,只得待諸歸途再行過訪。車沿嘉陵江上游而行,雲累(註: 原文如此,似應為“屢”)低問憶及嘉陵江上否?我只低笑而不答。水最淺處僅可濕踝,真所謂濫觴也。水急而流亂,沖石排沙,奮力前奔,此處雖非其最上游,然睹此勇毅奔流之狀,不禁念及任何事物創始之艱。大言之,總理當日合少數先烈肇創民國,幾經阻撓仍不屈前進,終成今日吾等自由民主之中華,吾等享受今日之幸福,亦皆先賢能忍受開始之艱辛,方能有之也。同時,今日大軍禦侮,祖國聲譽之高揚,地位之升起,我等能安然在此山水間者,皆峨峨干城,忠勇將士之功也。而此龐然國軍從何產生,則當日總裁於黃埔時代,勵精圖治,埋首練軍,所以得代代相傳之結果也。吾人但知今日將忠卒勇,敵騎不得遍凌夏土,而不憶及當年始創黃埔,誓師北伐時之艱難困苦矣。小而言之,本團在現代中國所負之使命,如古代文化藝術之正式統計、調查、描繪、模塑、分類、保存等,允為中國藝術界之開荒工作。因各民族之文明程度,每以其文化為其標準,中國古代之藝術,即足代表民族之優秀文明。而今世戰亂頻仍,每為外人所竊購,為炮火所毀壞,數千年古物古藝術流傳於民間,而為民族精神之骨液者今將逐漸不存,痛心可惜,孰此為甚。故我們不量才力,不畏風霜,不避艱辛而作此勞苦工作,乃國民之本分,更為藝人之光榮也。將來中國若能因此有一國家辦立之美術館或博物館等,則本團雖已不存,而在此開始無人注意及此之時,即已盡力奠其基礎。星星火粒燃起民族光榮巨焰,本團定亦在旁為之欣慰無已。唯在此創始時期,困難諸多,時為艱辛所迫而至氣餒。今觀此上游急水沖入石縫受阻而旋於砂堆,竄於亂礁而被巨岩所擋回,然其百折不撓,終於衝出亂圍,排去困阻而暢流東下,憶嘉陵江下游之浩瀚,不禁對此淺水感慨深深。因而且念及各事開始之辛勞,為此,情緒一時為之嚴肅。
過沙河大橋,過朝天驛、神宣驛,在中子鋪早餐。此處今日正為場期,鄉人聚會甚多,核桃甚賤,五角即購得一百。正購物間,人傳敵機過境,已臨上空,急上車開行。
今日公路所經處頗為有趣,切山成路,壘石為橋,中途有一段鑿懸崖為路,開如形,於是車之上下右三面皆為數百丈之巨岩,車於其中如於廊下,亦如庫中,極為有趣,但左方即為千萬尺下之嘉陵江,故亦頗危險,然一回望舊棧道之狹陡,更為之咋舌。
車忽拋錨於半途深山中,據司機雲,為無汽油之故。時已薄暮,前途尚遙,全車為之憂慮。見後面有車來,即攔路婉言借油,答以無油可借,只得派二人搭其車赴寧羌請求救濟。全車人下車來,至路旁唯一之小茅屋中,升火取暖,直待至夜間八時。山中天氣雖有疏星數粒,然已不辨前路,諸人皆已失望,亦有伏椅背而臥者。忽聞空谷中隱有聲,睇凝間,懸崖外轉過星星燈火,愈行愈近,知為救濟車來,眾人至歡呼拍掌,加五加侖酒精,即匆匆成行。但車上因未預計車將行於夜間,故車燈電亦不足,行數丈即昏暗不可識路。修理半晌,亦僅如普通手電筒光之大小,且時明時晦。以此熒熒微光行於危崖之上,且崎嶇迴旋,狹僅容一車,但見密置之險路指標一一後逝,不覺心驚膽戰。因偶有一秒鐘之疏忽,一寸地之誤進,則全車粉碎矣,真所謂盲人瞎馬,夜半危崖之情況。後至一轉彎處,燈適不明,幾不見曲度,後雖幸得勉強轉過,但方才若再前進三寸,吾等則均已滾入天塹中矣。燈太微,又只一隻,除左方稍有微光,二尺內可見物外,所有全宇宙盡在黑暗中。風蕭蕭而寒,車中人飢且疲,於此幾危幾險之後,幸能免[勉]力支持至寧羌車站。停車後眾人驚魂未歸,啼笑不得,老婦念佛之聲不絕。時已深夜,因周君先來得覓一旅館,名泰華。眾人皆去,今夜得不露宿,實出意外。
過沙河大橋,過朝天驛、神宣驛,在中子鋪早餐。此處今日正為場期,鄉人聚會甚多,核桃甚賤,五角即購得一百。正購物間,人傳敵機過境,已臨上空,急上車開行。
今日公路所經處頗為有趣,切山成路,壘石為橋,中途有一段鑿懸崖為路,開如形,於是車之上下右三面皆為數百丈之巨岩,車於其中如於廊下,亦如庫中,極為有趣,但左方即為千萬尺下之嘉陵江,故亦頗危險,然一回望舊棧道之狹陡,更為之咋舌。
車忽拋錨於半途深山中,據司機雲,為無汽油之故。時已薄暮,前途尚遙,全車為之憂慮。見後面有車來,即攔路婉言借油,答以無油可借,只得派二人搭其車赴寧羌請求救濟。全車人下車來,至路旁唯一之小茅屋中,升火取暖,直待至夜間八時。山中天氣雖有疏星數粒,然已不辨前路,諸人皆已失望,亦有伏椅背而臥者。忽聞空谷中隱有聲,睇凝間,懸崖外轉過星星燈火,愈行愈近,知為救濟車來,眾人至歡呼拍掌,加五加侖酒精,即匆匆成行。但車上因未預計車將行於夜間,故車燈電亦不足,行數丈即昏暗不可識路。修理半晌,亦僅如普通手電筒光之大小,且時明時晦。以此熒熒微光行於危崖之上,且崎嶇迴旋,狹僅容一車,但見密置之險路指標一一後逝,不覺心驚膽戰。因偶有一秒鐘之疏忽,一寸地之誤進,則全車粉碎矣,真所謂盲人瞎馬,夜半危崖之情況。後至一轉彎處,燈適不明,幾不見曲度,後雖幸得勉強轉過,但方才若再前進三寸,吾等則均已滾入天塹中矣。燈太微,又只一隻,除左方稍有微光,二尺內可見物外,所有全宇宙盡在黑暗中。風蕭蕭而寒,車中人飢且疲,於此幾危幾險之後,幸能免[勉]力支持至寧羌車站。停車後眾人驚魂未歸,啼笑不得,老婦念佛之聲不絕。時已深夜,因周君先來得覓一旅館,名泰華。眾人皆去,今夜得不露宿,實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