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生成的機理和可預報性研究

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生成的機理和可預報性研究

《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生成的機理和可預報性研究》是依託浙江大學,由舒守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生成的機理和可預報性研究
  • 依託單位:浙江大學
  • 項目負責人:舒守娟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擬以西北太平洋超強颱風“海燕”(2013)和“黑格比”(2014)為研究對象,以包含熱帶波動的多尺度擾動影響對流組織和發展為著眼點,深入系統地研究熱帶波動及其熱、動力過程影響TC生成的物理過程,揭示TC生成的動力學機理及影響其可預報性的因子。主要研究內容有:1、熱帶波動對TC生成可預報性的影響,2、環境流場季風槽等和多尺度波動相互作用促進濕對流組織並導致初始渦旋快速發展的機制。. 通過上述問題的認識,加深對影響TC強度變化的複雜物理過程的理解,為提高目前進展緩慢的TC生成及強度預報的準確率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本項目以西北太平洋超強颱風“海燕”(2013)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了熱帶波動及其熱、動力過程影響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下文簡稱為TC)生成的物理過程,得到的主要結論有:1、超強颱風“海燕”的生成,除了有利的大尺度環境條件的影響,多尺度波動共同作用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海燕”的初始渦旋來自於赤道移出的MRG(Mixed Rossby Gravity wave)正渦度渦旋。隨著該渦旋逐步移入到高海溫,季風槽所處的弱垂直風切變環境中,渦旋逐漸轉化為一個垂直的TD(Tropical Depression)尺度的渦旋。同時,該渦旋在自東向西移動的過程中,與赤道自西向東移動的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波動在東經157度附近相遇並發生相互作用,大尺度MJO的濕位相提供了高相對濕度和正渦度環境,渦旋進一步發展從而成為“海燕”的初始渦旋。此後,繼續處在極為有利的大尺度環境條件中,具有一定初始強度的渦旋進一步迅速發展。2、數值模擬敏感性試驗表明,除了MRG和MJO波動的影響之外,“海燕”的初始發展還受到6-20天尺度的QBWO(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的影響。這三種不同尺度的波動缺一不可,各自都有其獨特、不可或缺的作用。MGR提供了初始胚胎,MJO的濕環境促進了初始胚胎的發展和向TD尺度渦旋的轉換;QBWO的正渦旋則起到穩定熱帶氣旋初始渦旋東部流場的作用。當QBWO被濾除時,熱帶氣旋初始渦旋的東部環流不能很好地組織起來,最終造成渦旋不能持續增強。3、不同尺度的熱帶波動對TC的生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熱帶波動的可預報性或不確定性將影響TC生成的可預報性。在分析和預報TC生成或發展時,除了考慮海溫、垂直風切變等常規因素以外,熱帶波動的影響也需要考慮。本項目揭示了TC生成的動力學機理及影響其可預報性的因素,加深了對影響TC強度變化的複雜物理過程的理解,為提高目前進展緩慢的TC生成及強度預報的準確率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