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上爆發性氣旋發展機理的研究

《西北太平洋上爆發性氣旋發展機理的研究》是依託中國海洋大學,由傅剛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北太平洋上爆發性氣旋發展機理的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傅剛
  • 依託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本項目擬利用2000年以後儘可能多的最新觀測資料[如FNL(1 ×1 ), CFSR(0.5 × 0.5 ), RANAL(20 km ×20 km), COSMIC, MTSAT-1紅外衛星資料和MODIS可見光衛星資料], 以及WRF /ROMS海氣耦合模式, 採用資料分析、數值模擬和理論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手段,開展近十年來西北太平洋爆發性氣旋的時空演變特徵及發展機理研究。主要內容有:(1)冷季西北太平洋爆發性氣旋的移動路徑、時空結構與大尺度大氣和海洋環境場關係研究;(2)爆發性氣旋不同發展機理的分析比較;(3)大地形、海表面溫度場和非絕熱加熱場對爆發性氣旋發展機理影響的研究;(4)西北太平洋爆發性氣旋所伴隨的鋒面系統結構和演變過程研究。本項目對於加深對海上爆發性氣旋運動規律的認識,減少和防止自然災害,具有重要的學術和實踐價值,可以為提高西北太平洋爆發性氣旋的預報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爆發性氣旋是一種在海洋上發展的強烈的天氣系統,有“氣象炸彈”之稱,其發生髮展的動力學機制一直是國際大氣和海洋學界關注的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由於爆發性氣旋常常會帶來狂風暴雨(雪)等惡劣天氣,被認為是威脅船舶航行安全最危險的天氣系統之一。然而由於過去受到海上觀測資料稀少等限制,其發生髮展的機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利用儘可能多的觀測資料[如FNL(1°×1°), CFSR(0.5°×0.5°), RANAL(20 km× 20km), MTSAT-1紅外衛星資料和MODIS可見光衛星資料],以及WRF/ROMS海氣耦合模式,採用資料分析、數值模擬和理論研究相結合的手段,開展西北太平洋爆發性氣旋的時空演變特徵及發展機理研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275049的資助下,我們不但加深了對北太平洋上爆發性氣旋發生髮展物理機制的認識(Fu et al., 2015;龐華基和傅剛,2016;張樹欽等,2016;高力等,2016;劉珊和傅剛,2016;戴晶等,2017),還豐富了前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0675060《渤黃海海霧的觀測分析與數值模擬研究》的研究成果(傅剛和宋亞娟, 2014;高山紅等, 2014; Guo et al., 2015;Wang et al., 2015;Li et al., 2016;傅剛等, 2016;王永明和高山紅, 2016)。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建立了2000年至2015年北太平洋(20°N-65°N, 110°E-100°W)爆發性氣旋的資料庫,對783個爆發性氣旋的初始生成經緯度、初始生成時刻、生命史、中心最低氣壓、最大加深率時刻、中心最低氣壓時刻、移動路徑等信息進行登記。(2)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爆發性氣旋三個典型個例,提出了高、中、低空PV相互作用可促使爆發性氣旋旋生與發展的新觀點(龐華基和傅剛,2016)。(3)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5篇,還有8篇論文(其中包括國際SCI刊物論文2篇,國內SCI刊物論文1篇)正在審稿中(其中3篇已定清樣)。(4)培養畢業博士研究生1人(龐華基),碩士研究生6人(王皘、王帥、孫雅文、周聰、戴晶、高力),還有3名博士研究生(張樹欽、徐傑、孫雅文)和2名碩士研究生(井苗苗、劉珊)在讀。無論是培養研究生的數量和質量、還是(擬)發表論文的數量都全面超額完成了本基金項目設定的工作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