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文博學院

西北大學文博學院

文博學院建立於1988年,其前身是創建於1937年的歷史學系。數十年來,歷史學科先後有著名學者陳登原、馬長壽、陳直、張豈之、彭樹智、周偉洲教授等執教。1994年,被國家教委批准為首批國家歷史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997年被列為陝西省"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1999年被國家教育部及國家計委列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02年,歷史專業考古專業均被評為陝西普通高等學校名牌專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北大學文博學院
  • 建立:1988年
  • 設歷:歷史學系和考古學系
  • 教職員工:40餘人
學院背景,歷史學專業,簡介,專業科研情況,考古學專業,簡介,人才培養方面,科學研究方面,文物保護,簡介,人才培養方面,科研方面,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學院領導,科研機構,辦學條件,

學院背景

文博學院建立於1988年,其前身是創建於1937年的歷史學系。數十年來,歷史學科先後有著名學者陳登原馬長壽、陳直、張豈之彭樹智周偉洲教授等執教。1994年,被國家教委批准為首批國家歷史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997年被列為陝西省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1999年被國家教育部及國家計委列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02年,歷史專業和考古專業均被評為陝西普通高等學校名牌專業。
文博學院下設歷史學系和考古學系。歷史學系設有歷史專業,是首批國家文科基礎學科(歷史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之一。考古學系設有考古學和文物保護技術2個本科專業。西北大學歷史學科有專門史、世界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3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和歷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文獻學、世界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門史6個碩士學位授予點。
文博學院設有周秦漢唐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事變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和歷史博物館、文物保護實驗室、計算機室、多媒體視聽室、圖書資料室等等教學科研輔助機構。其中的圖書資料室藏有各種書刊近10萬冊,歷史博物館藏有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2萬餘件。教學設施齊全、教學手段先進,有著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
文博學院現有教職員工40餘人,其中專職教師35人,教授、副教授26名,大部分教師擁有博士或碩士學位。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與科研成果突出。學院的各個專業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相互交叉和滲透,培養的學生具有基礎厚、學識廣、綜合研究能力和適應能力強的特點。
多年來,經過幾代老師和數十屆學生的辛勤努力,逐步建立了"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成為我國歷史、考古、文物保護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

歷史學專業

簡介

歷史學系創建於1937年,歷史專業是西北大學傳統優勢專業之一,長期以來在全國高校中有著較大的影響。先後有侯外廬、陳直、馬長壽、陳登原、張豈之、彭樹智及林劍鳴等著名學者任教。
歷史學系設有周秦漢唐研究中心、佛教研究所、古籍研究所及西安事變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歷史文獻學、專門史等專業博、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95年被國家教委批准為首批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之一。1997年以來,被列為西北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02年,被評為陝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名牌專業。已成為歷史學高級人才培養與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歷史學系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1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講師4人。所有教師均具人博士或碩士學位。

專業科研情況

長期以來,歷史學專業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上承擔了包括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畫”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等研究課題,出版和發表了大量的專著和論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侯外廬、張豈之先生等主編的《宋明理學史》、陳直先生的《漢書新證》、《史記新證》及陳登原先生的《國史舊聞》等專著,被學術界公認為經典之作;近年張豈之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六卷本)、彭樹智先生主編的《中東國家通史》(多卷本)、陳峰、傅建成和岳瓏教授主編的國內第一部大型多媒體《中國通史》等出版後,先後被教育部確立為“高校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有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中國思想文化”),2門陝西省精品課程(“中國通史”、“周秦漢唐文化史”),1門西北大學精品課程(“中國歷史地理”)。專著和教材還先後獲得郭沫若史學榮譽獎、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一、二等獎、陝西省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一、二等獎,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陝西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等。先後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民族研究》等國內外權威期刊和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百篇,出版學術專著百餘部。

考古學專業

簡介

考古學系成立於2003年,下設考古學本科專業。該專業設立於1956年,是全國最早設立的考古專業之一。先後由著名學者馬長壽、陳直、劉士莪教授等主持教學科研工作,著名學者蘇秉琦、陳夢家、胡厚宣、閻文儒、唐蘭、宿白、石興邦、王仲殊先生等先後講學和指導專業建設。
多年來,考古學系充分利用陝西省得天獨厚的文物資源,立足陝西、依託西北、面向全國,在“211工程”的重點支持下,學科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1986年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2年,考古專業被列為陝西普通高等學校名牌專業。2003年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文化遺產與考古學研究中心被列為陝西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考古學系與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修復中心聯合申報設立了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考古學系有一支結構合理、業務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目前共有教師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大部分教師均有博士或碩士學位。

人才培養方面

堅持 “保持專業特色、拓寬專業基礎、重視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思路,堅持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能力相結合,課堂講授與田野考古發掘、博物館實踐相結合。通過與陝西文博考古單位合作與協作,建立了一批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加強田野考古工作和文物保護實際工作能力的培訓。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科技考古學概論”)、省級精品課程1門(“史前考古學”);有一部教材被列入國家“十五規劃教材(《科技考古學概論”》,有二部教材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中國史前考古學導論》、《考古學概論》)。專業建立以來,已培養出一大批考古和文物保護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其中有些畢業生已擔任了省、市文物主管部門、文博單位的領導職務,有的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專家或各省區文博考古研究機構、高校的業務骨幹,在我國的文博考古事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少人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科學研究方面

先後承擔國家級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省(部)級項目等多項。出版了學術著作和譯著20多部,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其中在《考古學報》、《考古》、《文物》等國內外權威和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百餘篇。形成了中國史前考古、商周漢唐考古、文物研究與保護、西部民族考古等穩定的研究方向,成為我國考古與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文物保護

簡介

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成立於2006年,其前身為文博學院文物保護技術專業。該專業設立於1989年,是全國高校同類專業中首家設立的專業,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套用性強、發展潛力大的特點。2006年被評為陝西普通高等學校名牌專業。
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有一支年富力強、結構合理、業務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目前擁有專職教師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助教4人),實驗管理人員1人。大部分教師具有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聘請了王丹華、陸壽麟黃克忠等一批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
十多年來,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充分利用陝西得天獨厚的文物資源和西北大學作為綜合大學的學科優勢,始終堅持教學與科研並重、教學與科研相互依託、相互促進的辦學指導思想,加強文物保護技術學科建設,不斷提高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質量。
在學科建設方面,從1990年起招收文物保護技術本、專科生,1994年起又相繼在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和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下招收文物保護技術方向碩士研究生,2006年招收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西北大學與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聯合申報設立了“磚石質文物保護” 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在教學方面,堅持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辦學指導思想,注重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辦學思路。課程設定以歷史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和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文理結合為專業基礎課程體系;以文物保護技術和方法、文物保護材料、文物分析技術構成的專業課程體系;以文物保護技術實驗和專業綜合實習構成的實踐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方面

通過吸引和培養高層次人才、整合校內外教師資源、委託培養和選派青年教師進修學習、選留優秀畢業生和鼓勵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等方式,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與敦煌研究院、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以及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等國內外多家單位保持密切合作關係,建立了多個穩定的教學科研實習基地,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文物保護技術專門人才。1999年舉辦了首屆全國文物保護修復培訓班。目前該系已培養了9屆本科生、7屆研究生、2屆專科生,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文物保護、博物館、考古研究和管理機構。
經過十多年建設和發展,西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已逐步成為我國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科研方面

在科研方面,出版了5部學術著作及教材,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6篇被SCI收錄。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以及國內外合作項目,形成了彩繪無損分析、青銅器保護、土遺址保護、文物保護材料、科技考古等研究方向,成為我國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碩士學位

中國古代史學位點
創建於1937年,1981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主要研究方向有:1、秦漢史研究:主要研究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經濟變化、文化風俗等 ;2、隋唐史研究:主要研究隋唐時期的制度典章、國庫財政、建築風貌、京城布局、民情風土、地域特點等;3、周秦漢唐典籍整理與研究:主要整理、考證周秦漢唐諸時期的歷史文獻、儒家經典,研究古籍版本、目錄、校勘學、古文字學、音韻訓詁學、辯偽學等,出版了大量的整理與研究著作。
中國近現代史學位點
198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主要研究方向有:1、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研究。主要對中國近現代不同時期較有代表性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社會倫理思想等進行研究,並對中西思想文化進行對比研究,探討思想文化在近現代中國社會變遷中的影響、作用及其走向;2、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研究。主要研究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的變化,廣泛涉及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如農業、手工業、交通運輸、商業、社會經濟生活以及社會結構、社會問題等。3、陝西近現代史研究。主要研究陝西近現代史中對全國具有影響意義的的重大事件和根據地(如西安事變、陝甘寧邊區等)、陝西近現代經濟史、社會史等。
考古及博物館學學位點
該專業創建於1956年,198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主要研究方向有:1.中國考古學研究。主要對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漢唐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進行深入研究;2.環境考古研究。主要研究古環境與古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研究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研究古環境影響下的人類文化演變過程。 3.文物研究與保護。通過科學方法對不同類別文物的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進行研究,對各類文物的保護方法與手段進行研究。2003年獲得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本學位點設有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漢唐考古、西部民族考古、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等方向。共有7名教授,6名副教授。
歷史文獻學學位點
該專業學位點設立於1982年,已連續招收碩士研究生30餘人,碩士學位課程體系齊全且具有較強特色和師資優勢,學院資料室及校圖書館藏有較為豐富的古籍文獻資料。
主要研究方向是:1、周秦漢唐歷史文獻研究。主要對先秦、兩漢及隋唐時期的歷史文獻進行研究;2、目錄、版本、校勘學。主要研究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的理論與方法;3、陝西地方文獻研究。以陝西地方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為主要內容。

博士學位

考古及博物館學學位點,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點,本學位點設有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漢唐考古、西部民族考古、文物保護技術、文物 研究等方向,共有7名教授,6名副教授。

學院領導

文博學院黨總支書記
王雁玲
王雁玲,女,副研究員,文博學院黨總支書記、西北大學黨委委員,畢業於西北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專業。歷任化工系團總支副書記、校團委副書記、書記、學生工作部(處)副部(處)長、文博學院黨總支書記等職,獲得陝西省教育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陝西省新長征突擊手、優秀團幹部、陝西省勤工助學先進個人、西北大學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先進工作者、學生工作先進個人等多項獎勵。
文博學院院長
陳峰
陳峰,文博學院院長、教授,歷史學博士。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西北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校學位評定委員會歷史分會主席。
校外重要學術兼職: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歷史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等。
文博學院副院長
陳洪海
陳洪海,男,1964年8月出生。漢族,山東省安丘市人,中共黨員。西北大學文博學院副院長,考古學系教授。
1985年7月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本科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8年7月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考古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02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89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南開大學歷史學系博物館學專業進修,1997年12月至1998年12月赴日本奈良縣立橿原考古學研究所研修留學。1994年獲國家文物局核批田野考古發掘領隊資格。
1988年7月起在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考古學系任教至今,主要承擔“博物館學概論”、“中國考古學通論”、“田野考古學”等本科與研究生課程,並負責指導田野考古發掘教學實習。研究方向為史前考古學、田野考古學、博物館學。
文博學院副院長
徐衛民,19年來,已經出版著作8部,發表論文60篇,還有不少的普及性文章,有些研究填補了空白,有些研究得到了學術界的肯定。60年生,陝西華縣人。歷史學博士、教授。文博學院副院長。
主要從事秦漢史和歷史地理的研究。多年來已出版了《秦建築文化》(合著)《秦政治思想述略》(合著)《秦都城研究》《秦公帝王陵》《秦漢歷史地理研究》《世界第八奇蹟—秦陵兵馬俑》等十部著作,主編和參編著作八部,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獲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兩項,西安市社會科學一等獎和三等獎各一項,陝西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一項。目前正從事國家社科基金(西部)課題“秦漢都城與自然環境演變關係研究”的研究。
主要學術兼職有:陝西省文史館研究員,中國秦漢史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古都學會理事,陝西省歷史學會理事,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秦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陝西省秦俑學研究會副會長等。出版的書籍和發表的論文有:
(一)著作:
《秦建築文化》,(第一作者),陝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秦始皇陵兵馬俑銅車馬》陝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秦政治思想述略》,(第一作者),陝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世界第八大奇蹟――秦陵兵馬俑》,西安出版社,1995年出版。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副主編)文物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中華秦文化辭典》,(副主編)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秦俑秦文化研究》,(副主編),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秦都城研究》,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獲陝西省第六屆哲學社會科
學優秀成果3等獎。
《地下軍陣》,浙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秦公帝王陵》,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秦漢文化史大辭典》,(副主編)上海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五集),(主編),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秦都鹹陽與秦文化研究》,(主編)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夢回大秦帝國》,(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六集)(主編),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秦漢歷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
《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七集)(主編),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秦王掃六合》,三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早期秦文化研究》(主編)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科研機構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實驗教學中心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實驗教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依託陝西省重點學科、陝西省名牌專業和特色專業——西北大學考古學、文物保護學兩個主幹學科和陝西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與考古學研究中心的學術力量,利用教育部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技術重點實驗室技術平台和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優勢,並與地質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優勢學科緊密結合,以本科生實驗、實踐教學為中心,以培養多技能、高素質專門人才為目的的實驗教學機構,是國內高校中設立最早、規模最大、條件最好、力量最強並主要面向本科生的文化遺產保護技術類實驗教學中心。基本條件 目前,“中心”實驗用房面積達到2000平方米,儀器設備853台套,總值已達626餘萬元。有文物保護基礎、文物分析、文物修復技術、文物數字模擬修復、文物保護材料、磚石質文物保護、土遺址保護、文物老化、考古現場文物保護、考古資料整理、人骨測量與分析、考古測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等13個專題實驗分室和1個古代人骨標本庫。本科生基礎實驗設備達到了一人一台套,專題實驗分室可滿足各類專門實驗的需求。此外,根據實踐、實驗教學的需要,先後與省內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等18個文博單位共建了教學實習基地,拓展了實踐、實驗教學場所及內容,延伸了實驗教學中心的示範作用。中心現有專職教師28人,其中高級職稱占50%,中級職稱占43%;博士學位占50%,碩士學位占43%;50歲以下者占89%。
在長期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取得顯著的教學成果。現有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3門,校級精品課程6門;獲得教學成果獎12項;在高等教育、科學、文物出版社等出版教材5部,入選國家級規劃教材3部。2004年以來,發表教學及科研論文200餘篇,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3項,學校大學生創新項目4項。

辦學條件

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
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是1945年成立的西北藝術文物研究室,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高等學校中成立時間較早、藏品較為豐富的博物館之一。作為高校歷史博物館,其職能首先是服務於學校歷史學、考古學、文物學、博物館學和文物保護學等學科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並在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及對外交文化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歷史學科綜合資料室
按照歷史學科資料建設的統一規劃,除了中國思想文化資料室、世界地區國別史資料室和西北民族史資料室等3個專業資料室外,文博學院重點建設了一座歷史學綜合圖書資料室。該資料室現分為四部分:歷史圖書資料室、考古圖書資料室、期刊資料室和史學基地學生閱覽室,現藏中外文書刊近10萬冊,其中線裝書2.5萬冊,宗教典籍上千冊;期刊資料室擁有包括目前我國絕大部分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在內的二百多種中外文期刊和報紙。本資料室與國內許多高校和日、韓、美、奧等國家的高校、研究機構常年保持資料交換關係,具有網路查閱資料信息功能。
文物保護技術實驗室
文物保護技術實驗室面積約300平方米,配備有文物保護相關的分析、檢測、實驗儀器設備,可基本滿足文物保護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各類基礎實驗教學的需要,並在文物保護和修復、文物保護科學術研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多媒體網路教室
1998年建立的多媒體網路教室,裝備有先進的多媒體電腦數十台,並且全部實現了網路化,在進行計算機課程教學和學生實習時可達到一人一台電腦,也極大地方便學生在網上查閱資料。
多功能多媒體視聽室
1998年建成的多功能多媒體視聽室,總面積150餘平方米,裝備有全套先進的投影、音響設施和信息處理系統,可滿足教學、學術報告等多方面活動的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