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新型農村社區生態與人文建設模式研究

西北地區新型農村社區生態與人文建設模式研究

《西北地區新型農村社區生態與人文建設模式研究》是依託西安交通大學,由虞志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北地區新型農村社區生態與人文建設模式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虞志淳
  • 依託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我國目前正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從城鄉統籌的綜合視野看,農村板塊的關鍵環節就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實現城鎮化質量與速度並重的重要環節。本項目研究西北地區農村從居住建築到新型農村社區的現代化、生態化、人性化建構體系。以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綜合建築學、城鄉規劃、建築技術等學科互動,推動新型農村社區生態規劃與綠色技術、地域建築與民居文化在西北地區的研究與實踐,是具有現實價值與理論研究意義的前沿科學問題。通過最佳化吸收國內外生態建築與住區的先進技術和理念,重視本土適宜性、低成本技術更新改造,依託規模化和統一建設的優勢,實現綠色生態技術系統化、集約化套用,建設低碳環保的居住建築與農村社區。同時從人文關懷的角度,探索農村社區物質環境建設與空巢互助、居家養老、鄰里交往等人文建設的結合途徑。探討民居文化的傳承、更新與復興問題,實現新型農村社區生態與文化共同繁榮的居住模式。

結題摘要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西北地區農村正在經歷著深刻變革。該項目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通過廣泛調研、典型測試,完成了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區近30個社區與村落調查,撰寫了調研報告及測試分析報告。三年以來出版學術專著1本,發表學術論文9篇,培養在讀研究生3名,具有良好的社會效應與學術價值。結合項目研究完成相關橫向課題2項,實證研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擴大項目綜合影響力。 新型農村社區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提升了公共設施與基礎設施配置,有其先進性的一面。然而急於求成、大拆大建的建設模式,破壞了原有村落文化肌理,地域特色缺失,加大了環境壓力與能源消耗,建設成本與生態成本巨大,在生態與人文建設上問題突出。 農村社區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控制社區規模、加強基礎設施配置,建立完善建設監管體制。從村落到社區要經歷逐步過渡、產業同步,是有步驟、分階段的轉型過程,逐步形成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心村提升整治、特色村保護和村落有機更新四種模式並存的發展格局。 生態環境是當前西北地區農村建設的薄弱點,其重點在於農村住宅建設,主要體現在建築設計、建築技術、選材、施工、能源使用等多方面的缺失與缺陷。應最佳化傳統土炕、外牆與屋頂保溫、門窗設計、空間與體型設計,有選擇、有側重的材料與構造設計是實現適宜性生態技術的關鍵。推廣太陽能、雨水、沼氣等在西北農村的套用,可持續能源與生物質能的套用是解決上述問題的突破口。 構建農村聚居單元,實現村落與社區的有效組織與人文環境塑造。通過聚居體現鄰里交往與互助,實現農村人文構建,弘揚民居文化。探討農村居住院落及其組合模式,在節地的同時創造新場所與節點空間。研究居住過渡與轉型、鄉村居住特徵與鄉村景觀塑造,探索“八合院”、“十合院”組合,營造農村社區的互助聚居、鄰里交往、地域文化景觀共榮的居住模式,是探索農村居住的重要的研究內容,也是研究農村社區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