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加那利蜥蜴(學名Gallotia galloti)是分布在加那利群島中特內里費島及拉帕爾瑪島上的一種蜥蜴。西加那利蜥蜴是博哲蜥的近親。西加那利蜥蜴的體型很可觀,強壯的雄蜥連尾巴可以長15.7吋,但卻仍是分類在瓜羅蜥屬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西加那利蜥蜴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爬行綱
- 目:有鱗目
- 科:蜥蜴科
- 屬:瓜羅蜥屬
- 種:西加那利蜥蜴
- 分布區域:特內里費島,拉帕爾瑪島等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獵食情況,亞種情況,保育狀況,
形態特徵
西加那利蜥蜴的身體外形及大小在爬蟲類中差異最大。體長從3公分(1吋,壁虎)至3公尺(10呎,巨蜥)。體重最輕者不足1克,最重者多於150公斤。身體多細長,具長尾,多具4肢,除鼻孔、口、眼及泄殖腔開口外,體表覆以鱗片,一對眼睛和一對耳孔。如無外耳孔,則鼓膜位於表面,有些種於頭和體鱗下真皮內有骨鱗。鱗的表面覆以一層角蛋白。西加那利蜥蜴具鱗器官,鱗片鋸齒狀邊緣突出剛毛,可能用司觸覺。許多蜥蜴,尤其是避役(變色龍)和安樂蜥,能改變體色,可從亮綠色變為深朱古力褐色,體上線、帶斑紋亦可忽隱忽現。變色機制為黑色素細胞中色素顆粒的移動,顆粒集中時色淺,分散時色深。有些蜥蜴頸部具可伸展的皮褶,頭上有角或盔,或喉部有棘或皺褶等。頭顱的前部由薄的軟骨和膜構成。眼瞼多可動,兩眼之間隔以薄層垂直的眶間隔,眶後骨與鱗骨形成的骨桿上有一個顳孔。上齶能相對於顱的其他部分而運動,有方骨,口可大張便於吞食獵物。
生活習性
西加那利蜥蜴晝間活動。西加那利蜥蜴的捕食方式為靜候或搜尋。西加那利蜥蜴能將尾部自割,斷下的尾能迅速扭動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蜥蜴得以逃脫。西加那利蜥蜴有領域行為(包括領域表演)或求偶表演。西加那利蜥蜴有股孔,可能用來分泌化學物質以吸引異性。西加那利蜥蜴對於人的經濟意義不大。西加那利蜥蜴可食,可製革。西加那利蜥蜴是生物學的重要研究材料,又常飼為玩賞動物。
獵食情況
西加那利蜥蜴以昆蟲及部分齧齒類為食,偶食家禽,其牙尖銳,具3個牙尖。西加那利蜥蜴的牙冠寬,呈葉狀,具鋸齒狀切緣。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為食者(如凱門蜥屬〔Dracaena〕)於齶後部有鈍圓的牙用以碾碎。西加那利蜥蜴的牙生於上齶骨、前齶骨及牙骨的邊緣。胚胎期前齶骨上有「卵牙」,從吻部向前突出,用於鑽破卵殼,孵出後即退化。牙著生的方式多為側生式,部分種為頂生式,避役的兩眼可獨立運動。許多蜥蜴有鹽腺用以排出礦物質鹽。肩帶存在。
亞種情況
現時共有四個西加那利蜥蜴的亞種被發現:
1.G. g. eisentrauti:分布在特內里費島北部。
2.G. g. galloti:分布在特內里費島中部及南部,包括泰德峰。
3.G. g. insulanagae:分布在特內里費島東北部。
4.G. g. palmae:分布在拉帕爾瑪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