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 西儒學派
- 定義:晚明時期明朝興起的以西學補儒學的學派及新思潮
發展歷史,代表人物,
發展歷史
由於王門後學的變異,泰州學派偏離禮教軌道,正統的陽明學陷入空談,明末興起了一股蔚為大觀的實學思潮史學家們致力於創新,“把學術研究的範圍從儒家經典擴大到了自然、社會和思想文化領域”,“西學”中那些關於自然科學與數學技術方面的內容正好契合了這種思潮。徐光啟李之藻等人是這方面的代表,他們從“西學”中找到了渴望已久實學新思,從而欽佩其學進而信奉其教。除了這種客觀的需要外,晚明士人的思想異動給他們親近“西學”創造條件。明代中葉以來,因陽明學的興盛而營造了一種自由開放的精神,各族保守主義的夷夏觀念有所弱化。士人們大呼“東海西海”“心同理同”認為西學是對儒學一種新的補充。晚明的士人有著比佛儒(指信佛的儒家)更加廣闊的視野。陳議大概是針對守舊士人說:“造化無私,王者無外,並覆並載於天地之中,並修並證於漏內”,為什麼對異域的陌生新思,還要“攜貳反生障礙哉”福建武舉人米嘉穗給艾儒略的《西方問答》作序道:“學者每稱象山先生東海西海心同理同之說,然成見作主,舊聞塞胸,凡經載所不經,輒以詭異目之,思宇宙大矣,睹記幾何”他認為世界太大,人們的知識、見聞有限,沒有必要在西學中尋找儒學之同。張賡、韓霖則進一步指出,普天下的真理是相通的,“不以中西之人地而有別。”並展開西書七千部翻譯計畫。
當明朝海商見南洋滿地都是穿板甲的歐洲僱傭兵,明朝沿海出身的官員深知南洋的歐洲人情況。因明人沒有被西方人打敗過,但又被西方先進生產力的生活所震撼。所以明人並不是西方崇拜,而是先進生產力崇拜,明朝開明士人明白歐羅巴視四方如未開化的資本是因為憑藉古希臘留下的數理知識及文化積累。沿邊主官們一直進行洋務運動。火繩槍、加農炮、棱堡及戰列艦(鄭芝龍)都逐步仿造出來。徐光啟不僅試圖組織人才隊伍在道理和技藝各層面虛心學習和利用西方優秀文明成果(“博求道藝之士,虛心揚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漸進之業,我歲月間拱受其成”[1]),還提出了逐步而全面地理解、融匯並超越(“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2])的發展路線。可見西儒學派並不比日本蘭學成就低。
代表人物
利瑪竇、徐光啟、熊廷弼、袁可立、孫元化、金尼閣、王征、高則聖、李之藻、楊廷筠、李天經、韓霖、湯若望、金尼閣、傅凡際、鄧玉函、齊惟才、費樂德、伏若望、羅雅各、陳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