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旱獺

西伯利亞旱獺

西伯利亞旱獺(學名:Marmota sibirica),是齧齒目、旱獺屬動物。西伯利亞旱獺體型較大、粗壯,耳圓、短,尾也短,毛色為褐色或黃褐色。

西伯利亞旱獺冬眠,白天活動,一年換毛一次,營家族生活,主食植物性食物,棲息于海拔1500m以上的山區或600m以上的丘陵草原地帶,分布於中國、蒙古、俄羅斯聯邦。

西伯利亞旱獺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西伯利亞旱獺
  • 拉丁學名:Marmota sibirica
  • 別稱:草原旱獺、蒙古旱獺、塔爾巴乾(蒙古語)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齧齒目
  • 松鼠科
  • 旱獺屬
  • :西伯利亞旱獺
  • 命名者與年代:Radde,1862
  • 英文名:Mongolian marmot
  • 保護級別:瀕危(EN),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西伯利亞旱獺體大型、粗壯,耳圓短,尾也短。體長360-495mm;尾長112-121mm,不及體長的1/3。
西伯利亞旱獺體有兩種色型,一種為褐色,另一種為黃褐色;頭上部從鼻墊約到耳基部呈黑色或黑褐色,其餘體背面從枕部到尾基部的一半帶白色,毛基褐色或黑褐色,繼之是一寬的白圈和黃褐色或褐色毛尖;眼下面頰、頸側、四肢和前後足幾乎都是淡黃褐色到淺黃色;毛的白圈和黃褐色毛尖之間的界限不如體背面的明顯。體腹面中間從唇到尾基部呈現黃褐色至泥土色,褐色毛基。鼠鼷部有時多少帶黑色;尾遠端的一半呈銹褐色。
西伯利亞旱獺顱骨呈三角形,弧前窄後寬,顱頂近平直。鼻骨較長,約為顱長的38.8%,其後端不但超出前頜骨後端,而且明顯地越過眼眶前緣水平線。眶上突較發達,呈橫向。
西伯利亞旱獺左右上頰齒列間距前端略比後端寬。隅突上下較寬。上下門齒前面內側具有一縱淘。第三下臼齒中無齒嵴。

棲息環境

西伯利亞旱獺棲息于海拔1500m以上的山區或600m以上的丘陵草原地帶,避開荒漠,但在草原與荒漠相交的邊緣地區偶能遇見。在其棲息地內洞群配置呈帶狀或片狀。多選擇山腰和坡地,山脊數量較少的環境作為棲息位點,其對陰、陽坡的選擇性不太明顯,但以陽坡稍多。

生活習性

西伯利亞旱獺是冬眠動物,一年中,活動期和冬眠期幾乎各占一半。出蟄,從春分開始到清明,即從3月下旬到4月上旬。出蟄日期與當地氣候轉暖的時間有關。棲於陰坡的與陽坡的出蟄日期相差10天左右。出蟄次序是先成獺後幼獺。剛出蟄的旱獺體質較弱,行動遲緩,每天晚出早歸,在外活動時間較短。出蟄後的10天左右,代謝機能開始恢復正常。入蟄時問,從秋分開始到寒露前,即從9月下旬到10月中旬。入蟄前,旱獺先清除洞內的污物,然後銜草人洞。人洞後,從洞裡往外以泥土和糞便堵塞洞口,然後頭尾相接,環臥巢中,進入冬眠期。
西伯利亞旱獺
西伯利亞旱獺白天活動,每日活動隨當地氣候變化而不同。一般6、7月份日活動量最大,日出前後出洞,日落後停止活動。春季9:00-17:00最為活躍,中午則很少活動。風雨天停止活動,待雨過天晴時則十分活躍,秋天活動逐漸減弱,出洞也較晚,常以10:00-14:00較活躍,若寒潮襲來或人為干擾則伏洞不出。旱獺出洞後,先在旱獺丘上豎立瞭望,當無敵情時,則2-3隻聚集活動、覓食。活動時很機警,如發現有敵情,則發出叫聲,以告示全群,並繼續在洞口前豎立瞭望,如敵情逼近,便迅速竄入洞中,直到敵害遠去以後,才又離洞活動。當幼獺開始出洞活動時,母獺不離開洞口周圍,予以警戒
西伯利亞旱獺一年換毛一次。換毛持續時間始於5月末6月初。換毛後的旱獺毛被(秋毛)與出蟄後的毛被(春毛)色澤顯然有別:秋毛呈沙黃色,毛細且平齊多絨,富有光澤,春毛淡黃色,毛粗而長,不具光澤。
西伯利亞旱獺洞穴呈洞群分布,營家族生活,每一家族有旱獺47隻,多則10-12隻,少則1對。根據每個家族對洞穴利用情況及其洞穴的外形可分為3種類型。主洞(冬眠制)是旱獺棲居的主要洞穴,冬季在此蟄眠。結構複雜,洞道長而深,長約6m以上,探約2m多。洞內有便所、盲洞和窩巢。多年的主洞則有維修、改道和堵棄等現象。洞口2-7個,洞口前有旱獺丘。從主洞口通向其他洞口和覓食地之間有跑道相連。副洞(夏洞)是旱獺活動期間的棲居洞。一個家族有3-8個副洞。副洞結構簡單,常有1個洞口,少數有2個洞口,洞內有巢室,洞外的土丘較小,與其他洞口和覓食地亦有跑道相連。臨時洞是旱獺活動期間逃避敵害和臨時休息之所。結構十分簡單,洞道短而淺,內無巢室,洞口至有1個,有時也有2個,洞口外多無土丘。一個家族般有臨時洞3-5個。其巢區所占面積約0.3-0.5ha。
西伯利亞旱獺主食植物性食物,春季啃食牧草嫩芽和嫩根,夏秋季採食莖、葉等。越冬時,略有貯食現象,貯存的食物有草、植物的根和種子。旱獺主要依賴植物中的水分以及草上的露水或雨後的水珠供代謝需要。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蒙古、俄羅斯聯邦。
中國分布在內蒙古東北部。
西伯利亞旱獺

繁殖方式

西伯利亞旱獺出蟄後,經過一段機體恢復過程,歷時10天左右才開始交配。交配始於4月份,妊娠期40天左右,妊娠率為56.4%,每胎產仔2-9隻,平均為5.9隻。6月中旬開始,幼獺大批出洞活動。幼獺經過2次冬眠,達到兩周歲以上時性成熟

亞種分化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1
西伯利亞旱獺阿爾泰亞種
Marmota sibirica caliginosus
Bannikov and Skalon,1949
2
西伯利亞旱獺指名亞種
Marmota sibirica sibirica
Radde,1862
(資料來源:)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在蒙古,該種由於被狩獵,分布較分散,估計數量下降70%。西伯利亞旱獺在俄羅斯為瀕危物種,且數量在下降。其總體數量呈下降趨勢。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