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下游村隸屬萊城區雪野鎮,位於萊城北35公里、東北距雪野鎮政府、東南距雪野水庫各1.5公里處,通天河從村南流過。北靠臥龍嶺,西至西峪河南村,東跨萊明路與東下游村接壤。地處山區,現有耕地926畝,410戶,147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下游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萊城區雪野鎮
- 地理位置:萊城北35公里
- 人口:147口人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教育狀況,歷史人物,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歷史上,西下游村有兩次較大搬遷。1966年,因修雪野水庫,全村從北嶺前老莊遷至北嶺後,與東下游村僅隔一條街。1970年,第二次遷至現址。
據族史考證,最初王姓早居,後韓、柏、許在明朝初年分別由章丘縣山頭店、柏家村,羊里辛興村遷聚建村。因原址在通天河下游,東下游以西,故名西下游。全村有韓、許、王、柏、柳五姓,韓、許兩姓居多。村南有漢代冶煉遺址,暴露遺蹟有爐渣、鐵屑、陶磚等。
抗日戰爭初期,西下游村屬七區管轄;1941年,隸屬雪野區;1958年,屬上游鄉轄;上遊人民公社成立後,歸上遊人民公社;1985年,隸屬上游鎮;2001年,撤鄉並鎮後,屬雪野鎮轄。
經濟發展
西下游村,耕種條件差,以山嶺、河灘地居多。村民以種植玉米、小麥、花生為主。1964年開始種植生薑。1985年,大面積擴種,一度成為該村重要的經濟支柱。
1971年,西下游村“農業學大寨"開山、圍堰、平墳、河灘墊地,以補耕地不足。從1972年至1995年累計開墾77畝。同時,為增加澆灌面積,1990年,村里建成西坡揚水站,配套水渠1500米,灌溉土地面積200餘畝。1999年,西嶺揚水站投入使用,覆蓋灌溉面積100畝,1976年,全體村民上陣,在南峪修築生產路10公里。形成了土地開發到哪裡、水渠就修到哪裡、路就通到哪裡的良好生產格局,大大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的條件。
1993年以前,西下游村民多吃沿河滲水,既不便利,也不衛生。一到大旱,吃水井多乾涸,人畜用水極為緊張,村兩委決心下大氣力解決缺水問題。先在村里打機井,最後終於在村南打出水源豐富的一眼水井。緊接著建水塔、埋管道,村民全部用上了自來水,徹底告別吃水難的歷史。
1976年,全村通電。1995年,該村成為全鎮第一個安裝閉路電視的村莊。截至2002年,家家戶戶有電視,多半村民裝上了電話。這些條件的改善,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政治文化素質,人們能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為發展經濟、發家致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西下游村民自古勤勞耕作,也不乏經商之精明。1975年,就建成了村辦編織廠。1982年開始,一部分村民依託萊明路、仲臨路從事個體經濟。如柏建清,他貸款建起“西下游麵粉廠”,率先致富。1992年春,該村建立農貿市場,為村民經商致富創造了條件。現在,個體私營業戶已蓬勃發展起來,主要從事運輸、維修、餐飲、加工、養殖等。村民人均收入由生產隊時約l20元增至現在約3200餘元,居民生活日益富足。
教育狀況
西下游村人,歷來重視文化教育。1948年,村里即建有複式國小一處,胥星元為教師兼校長。1955年後改為全日制國小。2000年,三至五年級合併到上游希望國小。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至2001年,村里共有10名學生考取大專以上學校,第一個大學生是韓榮芳,山東師範大學英語系。韓傳海,於1956年12月生於該村,大專文化,由於他在雪野水庫科學經營水產成績顯著,1993年8月被授予“全國水利漁業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稱號;1996年省人事廳、省水利廳給他記二等功;1996年4月,授予“市勞動模範”稱號。韓傳海,最早在我市雪野水庫開展了集約化網箱養魚科技開發試驗。網箱養鯉魚最高單產折合畝淨產12.5萬公斤,填補了我國北方地區網箱養魚的一項空白。他還和所里其他科技人員一起,圓滿完成了網箱養魚“星火計畫”項目,促進了我市網箱養魚的發展。
歷史人物
西下游村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該村許多村民積極投身於革命鬥爭,出現了許維進等9名革命烈士。1947年2月,萊蕪戰役打響後,雪野區廣大民兵,根據上級部署主動配合我野戰部隊阻擊圍殲萊城、口鎮之敵。一天拂曉,西下游村民兵指導員韓振傑和民兵韓有書,正在東下游村北嶺擔任警戒。在黎明前的朦朧中,隱約發現官橋方向有一股敵軍,順著大道向北竄來。韓振傑急中生
智,猛然大聲喊道:“一連、二連準備戰鬥!”並大聲向敵人喊話“蔣軍弟兄們,你們跑不掉了,繳槍不殺,解放軍優待俘虜!”疲於奔命的敵人猛然聽到這一喊聲,都驚慌失措,一袋煙功夫,這伙蔣軍就乖乖地當了俘虜。這次戰鬥未放一槍一彈,共生俘蔣軍13名。
現在西下游村民過上了幸福生活,人們永遠不會忘記先輩們的努力奮鬥,將加快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的步伐,將西下游村建設得更加美好,為振興中華作貢獻。
注釋
①通天河
發源於紅哨子深峪中,沿途流經10個村莊,蜿蜒17.5里。
②西下游村墾荒補地
為補耕地不足,西下游村委共4次較大規模開墾土地,累計達77畝。其中,1972年西馬道河灘墊地13畝;1975年,小爾河崖開發35畝;1977年,破莊子開發12畝;1995年,河東灘地開荒17畝。
附錄
一、烈士英名錄
抗日戰爭時期:許維進(排長) 柏玉平 韓慶吉 許淑聖 許鳳聖
解放戰爭時期:韓玉仁 許化新 韓明輝 韓傳三
二、歷任村支書
1947年一1949年 韓森書
1949年一1956年 王福純 韓有書 韓傳玉
1956年一1966年 王福純
1966年一1975年 韓傳玉 韓傳德 王福純
1975年一1976年 韓傳德
1976年一1984年 韓繼明
1984年一1994年 韓傳來
1994年一1996年 許輝國
1996年一1998年 許輝國
1998年一1999年 許輝銀
1999年二2001年 柏澤星
2001年一 韓繼明
三、歷任村主任
1956年一1976年 許龍新
1976年一1996年 王曰生
1996年一1999年 韓傳平
1999年一2001年 許淑亮
2001年一 韓繼明
四、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許淑雲 萊蕪十七中高級教師
韓玉芹 中學高級教師
柏秀芳 萊蕪市醫院副主任醫師
韓偉春 中學高級教師
許國亮 蒙娜麗莎國際婚紗攝影總裁兼CEO
五、水月庵
址在原抗日烈士碑以西,共一大殿六小殿,有神龕殿,檐雕有龍鳳,氣勢雄偉,是當時東峪、石泉、小樓、花峪、東下游、西下游文化交流場所(當時東峪、石泉為一大隊,花峪、小樓為二大隊),所以又叫“五莊會”6每年正月十六,有大型廟會。1972年,廟被拆除。
六、抗日烈士紀念碑
抗日烈士紀念碑位於西下游村。1940年,泰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李枚青在雪野區領導抗戰工作,一次轉移中,在上游村西山子南河灘中了日本鬼子埋伏,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激戰中李枚青同志壯烈犧牲,共死傷5名同志。為紀念李枚青、張濤以及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泰山軍分區的3310名烈士,1945年11月,泰山軍分區在交通便利、景色秀美的西山子南建起了“抗日烈。士紀念碑”。除該碑外,還有在碑陰側用牆鑲嵌的“為死難烈士報仇”、“民族之光”、“義薄雲天”等題詞石刻。碑石取自呂祖泉村。共用石匠60餘人,全部開支達116500斤糧食。該碑建成後,軍分區派一位姓陳的老同志看管。1946年臘月25曰,國民黨73師進犯萊蕪時,將紀念碑炸毀。1947年正月二十七日,我某部獨立營在此截擊敵人,其中一個排全部犧牲,看碑的老陳也被國民黨軍隊抓去。1952年11月,萊蕪縣人民政府決定,按原貌重建。省人民政府撥款6276萬元(舊幣),次年8月竣工。
20世紀60年代初,雪野水庫建成後,碑址在庫水淹沒地區。1985年,萊蕪市政府將抗日烈士紀念碑遷建於萊蕪戰役紀念館內。
該碑呈六角塔形,總高5.8米。碑身高3.25米,每面寬0.73米。整個碑由當時十二團團長書法家武中奇所書。碑陽寫“抗日烈士紀念碑”7個行楷大字。第2、3、5、6面為李枚青等3000餘烈士的芳名。碑陰是碑文。史口良刻字。楷字、陰刻。
碑座高1.1米,每邊長0.89米。依次’有“建國基石”、“烈士贊”題詞,“保衛祖國圖”,“泰山區人民子弟兵四年來輝煌戰績”文,“前進圖”,“重如泰山圖”等。
碑檐處各面依次題詞是:王建安、羅舜初、周赤萍同志的“為人民勝利而生,為人民勝利而死,烈士英名永垂不朽”。廖容標同志題“捨身成仁”。范明樞題“我國極弱千餘年,士志報國苦無緣,一旦獲取捐身地,便覺美夢香甜,問何以故,正氣浩然”。李鳳鳴同志題“正氣長存”。歐陽平同志題“烈士猶如泰山屹立,如泰山雄偉,如泰山常存”。趙篤生同志題“為完成烈士們未竟的事業而奮鬥到底”。
碑帽呈六角重檐頂狀,六角飛翹,面飾瓦紋,頂有三顆浮雕五角星。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三二七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