襡,拼音是shú,部首是衤,部外筆畫是13,總筆畫是18 ,解釋是長襦,即較長的上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襡
- 拼音:dú shú shǔ
- 部首:衤
- 筆畫:18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部外筆畫:13, 繁體部首:衣,部外筆畫:13,總筆畫:19
五筆86&98:PULJ 倉頡:LWLI
筆順編號:452342522135251214 四角號碼:362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961
◎ 長襦,即較長的上衣。
◎ 衣袖。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市玉切《集韻》《韻會》殊玉切,𠀤音蜀。《博雅》長襦也。《晉書音義》襡,連要衣也。《夏統傳》妓女之徒,服袿襡,炫金翠。
又《集韻》徒口切,音鋀。《說文》短衣也。
又竹角切,音卓。義同。
又當口切,音斗。《博雅》袖也。
又《廣韻》徒谷切,音獨。韜藏也。《禮·內則》斂簟而襡之。《注》襡,韜也。 或作䙱。《韻會》亦作襩。
又𧜭。
又《集韻》徒口切,音鋀。《說文》短衣也。
又竹角切,音卓。義同。
又當口切,音斗。《博雅》袖也。
又《廣韻》徒谷切,音獨。韜藏也。《禮·內則》斂簟而襡之。《注》襡,韜也。 或作䙱。《韻會》亦作襩。
又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