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河吹打,是傳統民俗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楚文化的一個重要內涵。是流行於襄河(襄陽以下的漢水為襄河)中下游的民間吹打類樂種,樂曲主要是在當地音樂的基礎上並吸收不少明、清俗曲演化而成。襄河吹打套用於湖北仙桃民間紅白喜事、吉慶盛典等不同場合,是仙桃各種民族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襄河吹打
- 別名:沔陽民間鑼鼓
- 歸屬:楚文化
- 區域:襄河中下游
- 演奏形式:行奏和坐堂
- 樂曲結構:單曲體
- 使用樂器:嗩吶、大鑼、鈸、鼓、小鑼、馬鑼
特色,表演形式,溯源,
特色
襄河吹打的樂器有多種,以嗩吶為主,樂隊以六人組最常見,演奏形式分為行奏與坐堂兩種。旋律具有濃郁的江漢平原風味,許多樂曲直接來自沔陽民歌,並為沔陽花鼓戲伴奏。樂曲結構大都為單曲體,既有長短句結構,也有上下句對仗結構。
表演形式
沔陽民間鑼鼓有基本的六大件:鼓、鑼、鈸、馬鑼、勾鑼和一支1.5米左右長的三號子,民間稱之為“六合班”。上述鑼鼓有大小之分,不論大小隻要有鑼、鼓、鈸、馬鑼、勾鑼這五件,就可以算得上“一套家業”。敲而打之,名曰打鑼鼓家業,簡稱“打家業”,究竟是“打家業”還是“打家藝”,好多師付也難得說清楚,“家業”也好,“家藝”也罷都道出陳場人民對鑼鼓的厚愛。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個村(灣)子都有一套甚至幾套鑼鼓家藝。一般是由5-7家共同購置一套作為公有,村里哪家辦紅白喜事了,就請鑼鼓家藝和瑣吶一道起鼓合奏,東道主除了酒宴招待外,還另送香菸彩禮致謝。
沔陽鑼鼓家藝有多種不同音符,有長槌、瑣槌、鳳點頭、洗馬、七星劍等十多個鼓點,不同的鼓點可以打出不同的氣氛,由司鼓手用不同手勢和擊鼓的方位發出信號,各自打出不同音符,加之嗩吶相合便形成一和諧完整的家藝譜子。在過去,婚嫁都是用轎接新娘,女方送親的隊伍要“壓轎”故意拖延時間,是謂“有女不賤嫁”,雙方對峙之時鑼鼓家藝就打出“洗馬”的譜子,仿佛敦促人們趕快“交親”,如果送親隊伍轉回,就換成“廠個領隊普隊以領隊”的瑣槌。
沔陽鄉村打鑼鼓家藝的大部分都是農民,他們文化不高,也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但打起家藝來卻都是精神抖擻,神采飛揚,你瞧那個打鼓的時而甩頭,時而撇嘴,鼓扦花樣多,馬鑼空中旋,感情十分投入。
溯源
吹打樂的歷史可推溯至漢代初年的鼓吹樂。據《樂府詩集》(卷16)載:"鼓吹未知其始也。漢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在《辭海》中鼓吹樂條目的釋文是這樣寫的;"用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 源於北方少數民族。漢初邊軍用之,以壯聲威,後漸用於朝廷。…...明以后土庶吉凶之禮及迎神賽會亦均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