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襄平書院
- 地理位置:文聖區剛家胡同東
- 建造時間:清道光
- 更名時間:1901年
書院概況,書院背景,歷史沿革,辦學資金,歷史地位,
書院概況
現存42間青磚合瓦房,為三進四合院,坐北朝南。建有儀門、翠花門、中廳、後廳、東西廂房,設講堂、山長室、齋長室、監院、齋舍、書房等。山長先後由錦州拔貢陸鳳逵、遼陽州拔貢李廷斡、復州恩貢葛人龍、癸酉科舉人朱集成任職。院內立有《新建襄平書院記》和《襄平書院條例》兩甬碑石。
襄平書院由遼陽州創設,是科舉時代遼陽最高學府,不少名人舉子都出自這裡。清末廢除科舉制度,經遼陽知州呈請,改為襄平學堂,民國時期又改作遼陽師範學校。新中國成立後,相繼為遼陽市第一中學、第二高級中學校址、第四高級中學校址。
書院背景
書院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它始於晚唐,盛於宋,歷經元、明,延至清末。在封建科舉制度下,書院是以自由講學為主要形式的教育機構。主講由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人擔任。生員學習以自學為主,達到一定程度才集中開講。相對於官學,書院因其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和自由活潑的學習風氣成為一種相對進步的辦學方式。
歷史沿革
清雍正元年(1723年)遼陽始建遼陽州義學,義學的地址在城內義學街。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遼陽知州章朝敕打算在義學舊址建襄平書院,由於經費不足,無法“延師課士”,曠費達五十年。
清光緒十五年(1885年),遼陽知州再次著手捐資興建。隨著所募錢款的增多,便醞釀修建一處規模更宏偉、設施更完備的書院。於是在剛家胡同購置了一塊田地。
清光緒十九年(1889年),書院的基本建設和募捐籌款全部完成。
清光緒二十年(1890年),經奉天府轉清政府批准建院授業。至此,襄平書院這所清代遼陽歷史上體制最完備、層次最高的學府,經幾任知州的積極倡導,眾多士紳的解囊相助,終於開館授課了。
清光緒二十一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後,時局動盪不安,書院耗資巨大,被迫停辦一年。
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後,改名為襄平學堂,為遼陽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學校,更開創了東北教育史上的先河。
清光緒三十一年(1910年),除招收中學兩個班,還創辦師範班,改校名為遼陽襄平公學校。
1914年,設中學部稱遼陽縣立中學校,設師範部稱遼陽縣立師範學校。實為一校兩個牌子,外界統一稱之為“遼陽師範學校”。
1939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在日軍脅迫下,偽“滿洲國”誕生。遼陽師範學校被日軍接管,接受殖民主義和日本奴化教育。
1945年日本戰敗,遼陽師範學校由於內戰不久爆發,學校被迫停學。
1949年共和國成立,遼陽師範學校師範部被遷出合併,在僅剩餘的中學部基礎上,於原址成立遼陽一中,於遼陽縣人民政府附近成立遼陽高級中學。
1957年,遼陽一中高中部更名為遼陽市第二高級中學,原有國中部分離出去,與遼陽中學合併,更名遼陽市第一初級中學。
辦學資金
襄平書院的辦學資金來源通常有開明士紳捐資、學田養護及官府資助幾種。生員全部住宿,食、宿、文具費用全部由公家供給。按照學習成績的等級,公家還給以不同標準的補貼。
歷史地位
歷史上的襄平書院名噪一時,影響深遠,與瀋陽的萃升書院、鐵嶺的銀崗書院齊名,被稱為清代“盛京三大書院”。建國後,曾改設遼陽一中和第二高中……。但是,無論時局怎樣變幻,這裡的朗朗書聲卻從未間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