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文郁

褚文郁

褚文郁(1890—1957) 字宗周,山東省海陽縣西坊塢村人。自幼入私塾讀書,後畢業於北平朝陽大學法律系。時值國家多難之秋,1917年褚文郁赴煙臺辦《愛國報》,兼理律師業務。煙臺律師公會曾在《芝罘日報》撰文讚揚說:“渚文郁系我埠著名律師,精通法典,深受法界敬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褚文郁
  • 外文名:chuwenxu
  • 別名:宗周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省
  • 出生日期:1890年
  • 逝世日期:1957年
  • 職業:慈善家政治家
  • 畢業院校:北平朝陽大學法律系
  • 主要成就:在東山建孤兒村,為結婚的孤兒建立家庭
  • 代表作品:《愛國報》
簡介,個人經歷,

簡介

民國18年(1929年),煙臺商會會長澹臺玉田,恃勢強購海陽縣步鶴村李鞠氏在煙房產。鞠氏不服,請褚文郁代辦訟事。褚慨然出庭,依法辯護,使官司打贏。澹臺玉田利用權勢,不準全埠工商業者訂閱《愛國報》。褚文郁則利用報紙揭露商會醜聞。雙方矛盾激化,經人調解,澹臺玉田以紅?字會長的名義,聘任褚文郁為煙臺恤養院第二副院長,負責籌建。褚文郁將《愛國報》併入紅?字會,改名為《膠東?報》,仍兼社長,同時結束了律師業務。

個人經歷

民國19年(1930年)2月,褚文郁、王盛開赴北平、天津等地考察學習。返煙後,在恤養院設孤兒、嬰兒、嫠婦、產婦四部,後增殘廢、老贏兩部,分別恤養。民國21年(1932年),褚文郁在煙臺集資1000元,協助海陽紅十字分會,在城裡、發城、西坊塢辦超三處紅卍字會國小,貧家子弟免收學費。
時因民族工商業日益凋敝,勞動人民貧病交迫,恤養院的人數陡增至650名,經費困難。褚文郁親自到上海、大連、濟南等地募捐,不足一個月,募資1.1萬銀元。“七七事變”前,共募捐三次。
民國23年(1934年),褚文郁派人去北平香山慈幼院學習哺乳和護理方法,改善了收容條件,嬰兒死亡率由40%下降到15%。民國25年(1936年),嘉祥等縣500餘名災民逃荒到海陽。褚文郁聞訊後,在煙臺集資1000元,勸募麵粉100袋,賑濟災民。“七七事變”後,褚文郁賣地10畝,所得款項悉數獻給二十九軍宋哲元部,慰問抗日傷殘軍人。民國27年(1938年),日本侵略軍侵占煙臺前夕,恤養院的會計主任程宗禹、教員李炳令帶領學生崔養收參加革命。臨行前,程、李向褚文郁辭職。褚笑著說:“不要瞞我,我勸你們到延安去,路費不足,可發雙薪。”遂多給一個月薪水,送他們上路。日軍侵占煙臺後,恤養院的經費來源枯竭,加之達出院年齡的孤兒謀生不易,他先後辦起工廠、農場、牧場、果園、商店、銀號等20餘處,讓大齡孤兒參加生產以解決經費困難。所制工藝品,在全省評比中,獲優異獎,引起北平慈幼院院長熊希齡的重視,多次到煙臺恤養院參觀、指導。至1943年,孤兒院產品收入達到自給自足。褚文郁總結八年來的辦院經驗,團結董事張寬五,實行了一系列有益措施:接兌一個銀號,準備成立孤兒儲蓄銀行;在東山建孤兒村,為結婚的孤兒建立家庭;在福山宮家島買耕地400畝、沙荒2000畝,在西沙旺建百畝果園,從事農果業生產。
在創辦煙臺恤養院的20多年中,他與孤兒相處情同父子,宛如家人。他責成子女與孤兒同膳宿、共學習。孤兒有病,他心急如焚,常徹夜守護;殘老死亡,穿送老衣服,他也親自動手。恤養院盛期所收容的人員從剛出生的嬰兒,直至八九十歲的老人,駐院人數達千人之多,院外撫恤約計萬人。從1929年建院,堅持達25年之久。
1945年煙臺解放時,舊社會留下的乞丐、遊民、流浪漢比比皆是,人民政府責成恤養院盡力收容。褚文郁按照政府的指示,積極辦理:為解決經費問題,褚文郁去青島,上海募捐黃金200兩。1954年,恤養院改為煙臺市生產教養院,褚文郁任副院長,繼續致力於社會福利事業。
1956年, 褚文郁被選為煙臺市政協副主席時,雖身患重病,仍積極參政議政。1957年2月19日病逝,葬於煙臺市殯儀館東南山麓,並立碑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