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谷,秦嶺古道褒斜道的西段。褒斜道是由褒谷到斜谷(自西向東,自關中至川西),穿越秦嶺的山間大道,以太白縣的五里坡(衙嶺山)為發源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褒谷
- 解釋:秦嶺古道褒斜道的西段
- 發源地:太白縣的五里坡
- 總長:374里
褒谷,秦嶺古道褒斜道的西段。褒斜道是由褒谷到斜谷(自西向東,自關中至川西),穿越秦嶺的山間大道,以太白縣的五里坡(衙嶺山)為發源地。
褒谷,秦嶺古道褒斜道的西段。褒斜道是由褒谷到斜谷(自西向東,自關中至川西),穿越秦嶺的山間大道,以太白縣的五里坡(衙嶺山)為發源地。...
《出褒谷》是清代詩人張問陶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出褒谷》是清代詩人張問陶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作品名稱 出褒谷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
褒斜道,古代穿越秦嶺的山間大道。褒斜道南起褒谷口(漢中市大鐘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縣斜峪關口),沿褒斜二水行,貫穿褒斜二谷,故名,也稱斜谷路,為古代巴蜀通...
古褒國故址就在褒谷口的駱駝坪,是著名歷史人物褒姒的故鄉。這裡亦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的遺址所在地。古褒斜道歷史久遠,號為蜀道之冠...
褒斜棧道南起褒谷口(漢中大鐘寺),北至斜谷口(斜峪關),全程249公里,在太白縣境內里程達114公里,由縣西南入境,至東北到達棧道北口,沿途經王家塄、嘴頭、桃川、...
褒斜道,南口在漢中以北的褒谷,北口在眉縣的斜谷,通稱褒斜谷全長470公里。棧道南端叫小石門,北端叫大石門,兩個石門通長16.3米、寬4.2米.南口高3.45米、北...
至衙嶺,《漢志》在武功,今眉縣(《明史》云然,《錐指》並同),乃雲“在褒縣北九十里,今無可考”,不亦異乎。褒谷、斜谷本是二谷,即雲相通,決不得以“...
褒河,古稱褒水,又有山河、烏龍江、黑龍江之稱,元代一度稱紫金河,明代稱褒谷水。為長江支流漢江上游左岸較大支流,位於陝西西南,地跨寶雞、漢中兩地市的太白縣、...
袞雪二字取材於中國《漢魏十三品》書法佳作,是目前唯一能見到的曹操手書真跡。漢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駐兵漢中褒谷口運籌國事,見褒河流水洶湧而下,撞石飛花...
古褒斜棧道南出褒谷為七盤山(又稱雞頭關)所阻,行旅苦於攀援繞道。東漢永平四年(61),漢明帝劉莊下詔,在七盤山下阻礙棧道之地開鑿穿山硐,漢中郡太守鄐君奉詔...
山谷名,在陝西省秦嶺眉縣段。谷有二口,南曰褒,北曰斜,故亦稱 褒斜谷。全長四百七十里。兩旁山勢峻險。扼關陝而控川蜀,古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參閱清顧祖禹...
現今新評選“漢中八景”,涉及漢台區、南鄭區、洋縣、留壩縣等縣區,即武候遺風、朱䴉福地、褒谷棧道、石門十三品、蔡倫墓、古漢台、張良廟、南湖風景區。中文...
石門棧道風景區是漢中著名風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漢中市漢台區、勉縣、留壩三縣(區)交界的褒谷口。這裡擁有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和各種地方美食,被譽為“...
唐 武元衡 《兵行褒斜谷作》詩:“集旅布嵌谷,驅馬歷層澗。” ...... 唐 武元衡 《兵行褒斜谷作》詩:“集旅布嵌谷,驅馬歷層澗。”詞條標籤: 語言, ...
五代以後,斜谷道基本廢棄,自褒谷北上者,皆轉經陳倉道出散關而行。[1] 褒斜道南口的石門,始鑿於東漢永平六年(公元63年),採用“火焚水激”法,歷時三年竣工,...
石門棧道風景區北枕秦嶺,南俯漢中,位於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勉縣、留壩三縣(區)交界處的褒谷口,距離漢中市區15公里。風景區以石門水庫為依託,風景秀麗,古蹟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