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鱗省藤

褐鱗省藤

褐鱗省藤(變種)(學名:Calamus balansaeanus Becc. var. castaneolepis (C.F.Wei) S.J.Pei et S.Y.Chen)是省藤屬下的一個種。產廣西東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小白藤(原變種)莖纖細,初時直立,高1.5米,多少為攀援狀,帶鞘莖粗約8毫米。葉羽狀全裂,長達85厘米、頂端不具纖鞭,每側約有羽片25-28片,不整齊地每3-4片或更多片靠近成組排列;羽片線狀披針形,長15-22厘米,寬1-1.3厘米,先端極漸尖,具細剛毛,基部急尖,具3條葉脈,上面及邊緣被微刺,背面僅中脈疏被微刺或甚至無刺,橫脈明顯,色稍淡,下部及頂部的羽片較短;葉軸背面有短的下彎的爪狀針刺;葉柄邊緣具5-10毫米長的針狀直刺或鉤狀刺;葉鞘上具淺囊狀凸起,有水平、散生的直刺(至多長1厘米)。雄花序一回分枝,長約1米,頂端具細纖鞭,有4-6個分枝花序,上部的分枝花序退化為1個小穗狀花序;一級佛焰苞管狀,壓扁,兩側具龍骨狀突起,疏被小爪狀刺;二級佛焰苞及小佛焰苞斜漏斗狀,一側延伸為三角形漸尖的尖頭,具纖毛;每分枝花序上有小穗狀花序2-5個,側邊的小穗狀花序長2-3厘米,頂端的長6-7厘米,小穗狀花序每側密集著生5-12朵花;總苞深,近杯狀,具深凹缺;雄花長4-5毫米,披針形漸尖,具鈍三棱;花萼杯狀,頂端具3小齒;花冠稍長於花萼,裂片披針形漸尖;雄蕊箭頭形,花葯披針形漸尖。雌花序細長,纖鞭狀,頂端具纖細的纖鞭;一級佛焰苞管狀,稍扁,邊緣急尖,具刺,頂端延伸為披針形漸尖的瓣片;分枝花序2-3個,長10-12厘米,呈狹而直的密集著生的小穗狀花序;二級佛焰苞和小佛焰苞均為斜漏斗狀,無刺;小穗狀花序著生於佛焰苞內,長1.5-2厘米,著生5-6朵二列的近單側的緊貼的雌花;總苞托和總苞相似,杯狀,截平;中性花的總苞幾為耳狀,其小窠卵形,壁龕狀。果被平扁;果實球形,直徑約10毫米,具短喙,鱗片21縱列,草黃色,邊緣有一條狹的暗色帶,中央具狹溝槽。種子為不規則球形,直徑7毫米,稍扁,種脊面中央有大而稍深的合點孔穴,胚乳均勻,胚基生。果期3月。
本變種與原變種主要區別在於果實鱗片約18縱列(原變種21縱列),邊緣有1條向頂端漸寬的栗褐色的外緣線;葉及羽片較小,羽片2-4片成組或近等距排列,上面有3-5條具剛毛的葉脈,背面的葉脈上具微刺;本變種略與滇南省藤相似,但其中性花的小窠不具梗狀而不同。果期8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000米的疏林中。

分布範圍

產自廣西東部。模式標本采自廣西植物研究所(栽培,引自廣西大瑤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