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頭鷦鶯

褐頭鷦鶯

褐頭鷦鶯(學名:Prinia inornata):共有10個亞種。小型鳥類,體長11-14厘米。夏羽上體灰褐色,頭頂較深,額沾棕,具一短的棕白色眉紋,飛羽褐色,羽緣紅棕色。尾長呈凸狀,外側尾羽依次向中央尾羽明顯縮短、灰褐色具不明顯的黑色亞端斑和白色端斑。下體淡皮黃白色。冬羽尾較長,上體紅棕褐色,下體淡棕色。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腳和平原地帶的農田耕地、果園和村莊附近的草地和灌叢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亦見成小群。多在灌木下部和草叢中跳躍覓食,性活潑,行動敏捷。以甲蟲、螞蟻等鞘翅目、膜翅目、鱗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少量蜘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雜草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分布於中國、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孟加拉國、緬甸、泰國和中南半島。

基本介紹

形態描述,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描述

褐頭鷦鶯雌雄羽色相似。夏羽上體灰褐色或灰褐色沾棕,頭頂羽色較深,額更顯棕色,有時頭頂具暗色羽乾紋微具棕色羽緣;眼先、眉紋和眼周棕白色,頰和耳羽淡褐色或黃褐色,有時亦呈淺棕白色。背、腰沾橄欖色;尾長,呈凸狀,外側尾羽依次縮短,灰褐色或淡褐色,具隱約可見的橫斑,尤以中央尾羽較明顯,外側尾羽較模糊,但外側尾羽具不明顯的黑色亞端斑和極窄的白色端斑。翅上覆羽淺褐色,外翈羽緣淺紅棕色或灰褐色,飛羽褐色或淺褐色,外翈羽緣紅棕色。下體白色微沾皮黃色,尤以胸、兩脅和尾下覆羽較著,有的兩脅還沾褐色。覆腿羽、腋羽和翅下覆羽淺棕色或棕色。冬羽尾較夏羽為長,上體亦較紅棕色,多呈紅棕褐色或沾紅棕的土褐色。下體棕色,頦、喉稍淺。其餘和夏羽相似。
虹膜淡褐色、橙黃色或黃褐色,上嘴褐色或黑褐色,下嘴角黃色或黃白色,腳肉色或肉紅色。
大小量度:體重♂7-11g,♀7-11g;體長♂117-148mm,♀111-152mm;嘴峰♂10-12mm,♀10-11mm;翅♂43-50.5mm,♀42-50mm;尾♂56-87mm,♀55-82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腳和平原地帶的農田耕地、果園和村莊附近的草地和灌叢中,也棲息於溪流沿岸和沼澤邊的灌叢和植物及水草叢中。

生活習性

遷徙:留鳥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亦見成小群。多在灌木下部和草叢中跳躍覓食,性活潑,行動敏捷,一般除受驚後急速從草叢中飛起外,其他時候很少飛翔,特別是很少做長距離飛行,通常起飛後飛不多遠又落入附近草叢中,飛行呈波浪式。叫聲單調、清脆,其聲似“ze~ze~”,繁殖期間雄鳥亦常站在高的灌木枝頭鳴唱。
食性:主要以甲蟲、螞蟻等鞘翅目膜翅目鱗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少量蜘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雜草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象牙海岸、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索托、賴比瑞亞、馬拉威、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褐頭鷦鶯分布圖褐頭鷦鶯分布圖

中國

四川中部、成都、灌縣、雅安、邛崍、金堂、峨眉、南充、東部萬縣、東南部秀山、彭水、南川、重慶、南部合川、宜賓、屏山、西南部西昌、米易、鹽源、布拖,貴州北部赤水、西南部興義、安龍、南部羅甸、東南部榕江,雲南西北部、麗江、貢山、西部騰衝、盈江、保山、大理、耿馬、西南部瀾滄、西雙版納、南部墨江、元陽、東南部蒙自、馬關、東部尋甸、東北部永善、巧家、北部永仁、中部昆明、景東,以及廣西、廣東、香港、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海南島和台灣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在中國四川發現的6個巢,其中5個為囊狀,1個為深杯形。囊狀巢主要由巴茅葉絲編織而成,巢口位於上側方,通常築在巴茅草叢和小麥叢間,距地高0.5-l.0m,巢外徑6-7cm,內徑3-5cm,高9-14cm,深5-7.5cm。杯形巢亦築在小麥叢間,距地高0.5m,巢用纖維、毛茛科植物種毛和蛛絲構成,外砌以小麥葉片,巢外徑6.5cm,內徑5cm,高7cm,深5cm。每窩產卵4-6枚,卵白色、綠色和亮藍色沾黃,被有稀疏的紅褐色或赭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13.7-16mm×11-12.8mm,平均14.8m×11.5mm。孵卵由雌雄鳥輪流承擔,孵化期11-12天。

亞種分化

褐頭鷦鶯(10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褐頭鷦鶯緬甸亞種
Prinia inornata blanfordi
Walden, 1875
2.
褐頭鷦鶯越南亞種
Prinia inornata blythi
Bonaparte, 1850
3.
Prinia inornata extensicauda
Swinhoe, 1860
4.
Prinia inornata flavirostris
Swinhoe, 1863
5.
褐頭鷦鶯印西南亞種
Prinia inornata franklinii
Blyth, 1844
6.
褐頭鷦鶯尼泊爾亞種
Prinia inornata fusca
Hodgson, 1845
7.
褐頭鷦鶯泰國亞種
Prinia inornata herberti
Baker, 1918
8.
褐頭鷦鶯指名亞種
Prinia inornata inornata
Sykes, 1832
9.
褐頭鷦鶯斯里蘭卡亞種
Prinia inornata insularis
Legge, 1879
10.
褐頭鷦鶯巴基斯坦亞種
Prinia inornata terricolor
Hume, 1874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