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釉獸首箕形硯,高5厘米,長16厘米 ,寬11厘,硯如箕形,獸首高昂,高眉隆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褐釉獸首箕形硯
- 高:5厘米
- 長:16厘米
- 寬:11厘米
高5厘米 長16厘米 寬11厘米 硯如箕形,獸首高昂,高眉隆鼻,雙目圓睜,嘴下有雕刻的鬍鬚,神采奕奕,獸身變化成硯台,前面較窄較低,後部較寬較高,形成箕形,底部有前低後高的四個獸足,獸首和硯的上、下邊緣處施以褐釉,硯中心及底部露胎,胎色灰白,箕形石硯在唐代較為常見,器形似一前伏後蹲的臥獅,造型匠心獨具,把動物的自然形態與器物的實用價值,巧妙地融合起來,和諧可愛。
硯起源於研磨器,目前已知最早的研磨器是距今7000-8000年的磁山、裴李崗文化時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此時是用來加工糧食的。到了距今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有了用來研磨顏料的研磨器—石研。商代以後,隨著文字的出現,出現了顆粒狀人工墨。此後,用於研墨的石研,用途專門化,成為早期的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該硯造型,僅見於長沙窯產品中,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