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毛紫菀

褐毛紫菀

褐毛紫菀(學名:Aster fuscescens)是菊科紫菀屬的植物。

產於四川、雲南及西藏。生於高山及亞高山草坡、灌叢邊緣、石礫地及溝澗旁。海拔2900-4200米。也分布於緬甸東北部。

此植物的葉形在本屬中至為特殊;瘦果、冠毛與狗舌紫菀 (A. senecioides Franch.) 比較接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褐毛紫菀
  • 學名:Aster fuscescens Burr. et Franch.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紫菀族 Trib. Astereae
  • :紫菀屬 Aster
  • :紫菀組 Sect. Aster
  • :褐毛紫菀
  • 分布區域:中國四川、雲南、西藏及緬甸
  • :褐毛系 Ser. Fuscescentes
形態特徵,花果期,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相關變種,

形態特徵

植株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
莖直立,高15-60厘米,被柔毛和具柄腺毛,下部有時脫毛,上部有分枝
基部葉在花期枯萎,下部葉較密,有長達15厘米的柄,葉片寬卵圓形,長5-12厘米,寬2.5-10厘米,基部圓形或心形,頂端鈍或急尖,邊緣有具小尖頭的疏或密鋸齒,中部及上部葉漸小,卵圓形或披針形,有短柄或無柄,全部葉近紙質或革質,上面被疏伏毛,下面有疏柔毛,或兩面近無毛而沿脈有長毛,有4-7對側脈,基部脈接近而略呈掌狀,網脈多少明顯。
頭狀花序徑約3厘米,在莖和枝端排列傘房狀;花序梗長1-8厘米,有線形或長圓披針形苞葉。總苞半球形,長7-9毫米,徑10-15毫米;總苞片2-3層,近等長或外層稍短,線狀披針形,長6-10毫米,寬1.5-2毫米,頂端長尖,被密腺毛或近無毛,內層邊緣多少膜質,基部革質,有緣。舌狀花20-25個,管部長1.5-2毫米,舌片藍紫色,長8-13或近19毫米,寬1.3-2.5毫米。
管狀花黃色或橙色,長5.5-7.5毫米,管部長1.7-2毫米,裂片長0.7-1毫米。冠毛1層,紅褐色,基部稍黃色,長5-7.5毫米,有近等長和少數極短的毛。
瘦果倒卵圓形,長3-3.5毫米,寬1-1.5毫米,稍扁,褐色,除邊肋外,兩面或一面有肋,被腺和短毛或脫毛。

花果期

花期7-10月;果期8-12月。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在海拔2900-4200米的高山、亞高山、草坡、灌叢邊緣、石礫地及溝澗旁。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在四川、雲南、西藏及緬甸東北部。

主要價值

根可用於潤肺化痰,止咳

相關變種

  1. 褐毛紫菀(原變種)
    莖高達60厘米,粗壯,下部徑4-7毫米,上部被長毛及腺毛。葉寬卵形,基部葉(花期枯落)長7-12厘米,寬6.5-10厘米,有長達12厘米的柄,中部葉稍小,有長達3厘米的柄,上部葉卵圓披針形,無柄,兩面被疏毛或近無毛,有腺毛,網脈在下面稍凸起;總苞片外層被長毛和腺毛。
    分布於雲南西北部(貢山、中甸、大理、維西、德欽、鶴慶、洱源等)、四川西部(漢源、康定等)及西藏東南部(察瓦龍)。也分布於緬甸東北部。
  2. 褐毛紫菀-長圓葉變種
    莖高達35厘米,較細,基部徑達4毫米,被長毛及腺毛。基部及下部葉長圓形或披針形,長5-8.5厘米,寬2.5-3.5厘米,有疏齒;上部葉少數,披針形,無柄,紙質,沿脈多少被密柔毛和近無柄的腺,網脈不凸起。總苞片長1厘米,被密毛及腺。
    產於我國西藏東部(昌都)。也分布於緬甸北部。
  3. 少毛變種
    莖高達45厘米,較細,基部徑達4毫米,上部被短毛或雜有腺毛,下部近無毛。基部及下部葉寬卵圓形,基部心形,長3-6.5厘米,寬3-6厘米,有長達15厘米的柄,上部葉狹,卵圓形或披針形,無柄;全部葉上面被疏毛及腺,網脈在兩面凸起。總苞片無毛。
    產於雲南西北部(貢山、怒江及俅江分水嶺)及西藏東部(昌都、察瓦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