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褐喉旋木雀雌雄羽色相似,雌鳥稍淺淡。額、頭頂、枕後頸一直到背和近背的內側
飛羽及
覆羽均呈棕褐色具淺灰白色羽乾紋和細窄的黑褐色羽緣;眉紋皮黃色,雜有褐斑,
眼先黑褐色,頰和耳羽亦為黑褐色但雜有棕白色,顯得較淺淡。腰和尾下覆羽銹赤褐色,尾羽紅褐色,羽乾紅色,尾羽兩翈具示明顯的褐色橫斑。翅上覆羽黑褐色具棕白色端斑,小翼羽黑褐色,
外翈羽緣棕白色。飛羽黑褐色,最外側4枚飛羽具棕褐色羽緣,其餘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中部具淺棕色橫斑和棕白色亞端,三級飛羽內外翈均具淺棕色羽緣和淡灰棕色端斑。頦、喉和胸土褐色或棕褐色,腹和兩脅稍淡多呈灰色沾褐,尾下覆羽淺紅褐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角白色,腳肉褐色或淡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9-11克,♀8-11克;體長♂145-161毫米,♀138-140毫米;嘴峰♂15-17毫米,♀14-15毫米;翅♂65-69毫米,♀63-64毫米;尾♂73-84毫米,♀70-72毫米;
跗蹠♂16-18毫米,♀15-16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中、高山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尤以河谷沿岸闊葉樹和以闊葉林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較常見。
生活習性
留鳥。性膽怯,常單獨在高大喬木上活動。習性與其他旋木雀相似,常沿樹幹做螺旋形攀緣,啄食樹木表面和樹皮縫隙中的昆蟲。一般多在樹幹下部呈螺旋形沿樹幹向上攀緣,到樹幹層有分枝後、或沿粗的分枝繼續攀緣1-2個分枝後再轉至另一棵樹的下部,然後向上攀緣,有時亦見在樹冠小枝上攀爬覓食和下到地上啄食。
主要以螞蟻、蜘蛛、甲蟲等昆蟲為食。
叫聲為爆破音tchip,較高而細的tsit或seep聲及嘟聲chi, r, r, it。鳴聲為單音的嘟聲或顫音。
分布範圍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即不丹、中國、印度和尼泊爾。
指名亞種罕見於中國西藏亞東地區南部的森林;滇西亞種罕見於中國雲南西部高黎貢山的森林。
繁殖方式
繁殖期4-5月。營巢於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的樹幹洞隙或大的樹皮縫隙中,距地高3-10米,由苔蘚和小塊樹皮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獸毛。每窩產卵3-5枚,卵白色,被有紅色或粉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5.217.5毫米×11.0-13.0毫米。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 Certhia discolor discolor | Blyth, 1845 |
---|
2 | | Certhia discolor shanensis | Hume, 1881 |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