褌

褌指古代稱褲子:~襠。虱處~中(喻見識短淺)。出自中國古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褌
  • 四角號碼:37254
  • 部外筆畫:6
  • 拼音:kūn
基本信息,古籍解釋,詳細解釋,

基本信息

漢字:褌
拼音:kūn
注音:ㄎㄨㄣ
部首:衤
部外筆畫:6
總筆畫:11
五筆:pupl
倉頡:bkq
筆順編號:45234451512
四角號碼:37254
鄭碼:wtwh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8C8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古渾切《集韻》《韻會》公渾切,音昆。《說文》衣。《玉篇》褻衣。《急就篇注》合襠謂之褌。《釋名》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前漢·司馬相如傳》相如身自著犢鼻褌,與傭保雜作。《晉書·阮籍傳》羣虱之處褌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兆也。
又《本草》褌襠,解毒箭,幷女勞復。 《類篇》褌一作裩。

詳細解釋

[名]
1、又作“裩”。滿襠褲。以別於無襠的套褲而言 [trousers]
相如自著犢鼻褌,與保庸雜作。——《史記
2、又如:褌帽(褲子和帽子);褌衣(內衣褲);褌虱(比喻虛偽、迂腐、守禮求榮的“正人君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